打开

草木皆兵、淝水之战,他作为“反面教员”,符坚其实是如项羽一样的大英雄

世兴
世兴
2020-06-30 11:22:08

知道符坚的人不多,知道符坚留在历史上的“恶名”的人不少;知道符坚兵败淝水的人不少,但知道符坚为什么会淝水大败的人不多;知道符坚狼狈逃窜的人不少,知道他统一中国北方,重视文化教育的人不多;知道符坚狂妄,“ 投鞭断流”的人不少,知道符坚堪称英雄的人就更少了。我称符坚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是位铁血汉子,在帝王之中,堪称英雄。符坚名气不小,中国人在上小学时都知道一句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符坚真够“英雄”,他作为“反面教员”,淝水战役,讲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淝水之战”不但在中国学习军事是必修必讲之课,而且在美国军校讲古代中国军事以少胜多的战例时,也要讲“淝水之战”。

符坚犹如垓下之战的项羽,都是悲剧的帝王,所不同的是项王兵败垓下,自刎而亡,死得更悲壮,更惨烈;而为前秦皇帝的符坚兵败肥水,丧师修败,败回长安,整个已经统一的中国北方紧跟有就分崩离析,符坚死不如项王慷慨。

符坚是氐族人,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以致战祸连绵,中国北方进入十六国的纷争时代。这时候氐族即“五胡”之一,从符坚他爷爷那代开始,氐族进入空前也是绝后的强大时代,他爷爷符洪是个起于乱军之中的“战神”。那时候,几乎每月必战,说春秋无义战,实则“八王之乱”无义战,“五胡乱华” 更无义战,战争硝烟不散,金鼓常鸣。战死的尸首来不及掩埋,而“氐王’符洪却乱中取胜,越战越强,越战越大,终于把西北的一方“星星之火”烧成整个中国北部的燎原烈火。他的三儿子符健嗣位后,终于于永和七年(351)攻占关中,占据长安,建国大秦,建都长安。大秦国如冉冉升日,符健短命,三儿子符生即位,险些断送了氐族打下的江山,断送了符洪、符健建国图强的希望。前秦皇帝厉王符生竟与两百年后北齐“人渣”似的文宣皇帝高洋所作所为如出一辙。

这家伙残忍到丧心病狂,令人发指,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治通鉴》和《晋书》上记载,这家伙的乐趣在于“生剥牛羊马,活焰鸡豚鹅”,看着那些被活活剥了皮的牲畜在痛苦地扭曲着,垂死地哀嚎着,看着被活活点燃烧得又蹦又跳无比痛苦的家禽家畜,这家伙由衷地高兴,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关键他是皇帝,因此就不仅仅满足于牲畜、家畜、飞禽、家禽了,他更大的满足和乐趣在于生剥人,“剥人面皮,使之歌舞”。让人疹得慌的是,他看着被剥了皮的男女血糊糊地歌舞,还让朝中大臣和后宫佳丽陪着“欣赏”, 如果谁露出不乐意来,让他不高兴了,立即被活剥皮推进去“使之歌舞”。这家伙真没有人性。

符生上朝议政时,头脑是清醒的,但他每每上朝必“弯弓露刃”“锤钳锯凿,备置左右”。一一句话不对,一眼看上去不顺眼,虽然身为当朝大臣但也有可能死于非命。符生杀人除了亲自下手外,更让人发指的是“截胫、拉肋、锯项、刳胎者,比比有之”(《资治通鉴》)完全拿人不当人残忍之极的是这位皇帝常常嫌血腥气不足,刺激度不够,往往要亲自下手动刑,亲自动手肢解。当皇帝不久,这家伙就杀了公卿大臣以及宫女奴仆达五百多人。

符生晚上做梦,梦见有大鱼吃蒲草,原来他们苻家本姓蒲,他认为大鱼吃草不是梦,在暗示有姓鱼的会“吃”我们姓蒲的。这家伙二活不说。对者鱼娃拿人,不审不问满堂宰,当朝太师姓鱼,也是三朝元老,但因为姓鱼,于是全家杀光,鱼太师至死不知犯了什么罪?左光禄大夫壮着胆子劝课符生“缓刑崇德",这有什么错?听不听在你,但句话没说到符生的心坎上,这位皇帝竟然亲自下手“凿其顶而杀之”。此人真畜牲不如!当皇帝没多久这位皇帝竟然把“勋旧亲威,诛之殆尽”“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过去说伴君如伴虎皆为比喻夸张,只有到了大秦国皇帝符生时才是写实,符生比老虎还厉害,套用孔子一句名言:符生猛:于虎也!

天下苦符生甚矣,符生实行的恐怖统治让他那些大臣恨之入骨,又怕之入骨,但他是皇帝谁能奈何了他?这家伙牢牢掌握着军队,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敢赌命,敢玩命,凶残过人,力勇亦过人,两臂力举千钧,雄勇嗜杀,喜徒手搏杀猛兽,喜一人格杀数十人,且长期征战使其有一身功夫,飞跑能追上骏马。战争中常常单骑独斗,一个人敢冲入敌阵,曾十几次擎旗斩将,可以说勇冠三军,有万夫之勇。符生上朝入宫都有铁甲力士佩刀箭相随,他自己也刀枪不离手,说宰谁话音未落,早已取其首级掷于庭前,他屠杀数人也仅在眨眼之际。符生就是一个魔鬼。前秦王朝兴旺,符生家族出了个符坚。符坚和符生是叔伯亲兄弟,符洪是他们的亲爷爷。所不同的是符生小时便“眇一目”,有一次他爷爷跟他开玩笑,说我听说瞎眼的孩子只是一只眼流泪,是真的吗?符生这家伙才十岁左右,竟然拔出刀往自己脸上猛刺一刀,让鲜血喷涌,然后愤愤地说:这也是眼泪!而符坚小时候除了习武之外还主动要求给他请老师,教习自己儒学,那年小符坚才八岁。

在那个战争环境中,几乎天天打仗,月月打大仗,作战不勇猛,不“疯狂”,是难以在军中立足的。符坚是在战争中成长的,善于打仗是其天分,作战勇敢是本性。符家兄弟都是喝“狼血”长大的,符坚亦有万夫勇,勇冠三军。因此,符生的父亲,符健做了皇帝以后,就封符坚为龙骧将军。据说符坚自小聪颖好学,且“目有紫光”,胸有大志,做事不凡,他不混,和其兄弟符生完全是两条道路上跑的车,同宗同脉不同人。且其周围有批像王猛之类的谋臣猛将,帝王之相已显现。故在符生准备加害于符坚之际,符坚抢先动手,诛除昏君,自己登台为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前秦宣照皇帝。只举两个例子:当上皇帝以后,符坚的感觉也是妙极了,一次登龙门远眺,发感慨:“美哉山河之固!” 正得意之时,有大臣劝谏:“山河之固不足恃,仁德之君王应效法古代仁君,怀远以德,统治之道在德不在险。”听到这种劝谏,符坚绝不像符生一样拿凿子把人家的天灵盖凿碎,而是“大悦”,偃旗息兵,励之农耕,金玉财宝赐予将士,与民休养生息。国之上下皆出一口气,渐恢复生气。符坚在取得一系列成就后,也沾沾自喜,也想放松一下,一次去邺城的西山游猎,这时候一位伶人竟然敢拦住他的马劝谏,说你身为天子,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怎么可以游猎无度呢?并且毫不留情面地说:“ 若祸起须臾,变在不测者,其如宇宙何?”这么直言劝谏,在前朝是想也不敢想的,符生只因一句话觉得不中听就夷人家三族,或当场拿锯子把人家脖子锯断,把肋骨抽出来,而符坚当政连伶人都敢挡在马前上谏,可见其政治环境和政治氛围,果然符坚不但听,而且听进去了,“自是遂不复猎”,作为一代皇帝,闻过则改委实不易,符坚大气,政治高人!

符坚的“英雄气概”还表现在能用人,会用人,用人不疑,这一点确实比项王高,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符坚重用王猛,把王猛看成自己成大业的支柱,左右手,一年内连升王猛五级官职。“岁中五迁,权倾内外。”符坚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与重用、信任王猛分不开。后人评论:前秦之强盛始于符坚之韬略,则得益于王猛。非猛相佐,坚不能平天下,治国家。王猛何许人?有两句话恰如其分:“观众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晋书》中说王猛,“瑰姿俊伟”“气概雄远”“‘细事不干其虑”,纵观王猛一生, 堪称乱世中的良相、豪杰,卓尔不群,足智多谋,确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敢当机立断,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难得的一位“天才”,我言之王猛“长有前后眼”。符坚信用王猛,真如虎添翼。

王猛留在历史上的“背影”也是独无二的,创造过历史之最。其飘逸酒脱,无畏无所谓,古之唯他。当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进关,正乃春风得意马蹄轻,大军在握,征伐正酬,志在必得,听说王猛之贤名,在见王猛时,王猛竞然“打虱而言,旁若无人”,一边和桓温说者天下事, 一边从怀里往外捉虱子,旁若无人,真王猛也。王猛深藏不露,放浪形骸,是为蓄势待发。《 晋书》中说他“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王”。就在这时候,他遇见了符坚,二人一见“便若平生”,从那时起,符坚便认准,前秦帝国要想强大,要想统一中国,非重用王猛不可,他认为是天送王猛佐我。符坚把他和王猛之相遇比作是‘玄德之遇孔明”。

当时符坚接手的前秦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国内让符生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国力羸弱;周围一片狼烟,四周皆敌,各个国家都野心勃勃,磨刀霍霍,都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去。符坚重用王猛后,一切由王猛做主,君臣二人同心协力,治理国政,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扩大生产,稳定民心,增强国力,另方面倡导开明政治,提倡国事公开,国家大事当庭公议,同时很狠打击邪恶作乱势力,王猛主张“宁国以礼、治乱以法”,很快使前秦政治开明,人心稳定,生产发展,国家开始富强。符坚的“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得得以贯彻。

国内安定以后,王猛又亲自带兵征伐四方,开疆扩土,以图统一。 尤其在建元六年(370),王猛率领六万大军前去伐燕,把曾经虎视眈眈,多次侵犯前秦国土,燕王朝打得丢盔卸甲,望风披靡,最后一举破城,俘房燕王,灭了十六国中比较强大彪悍的燕国。借伐燕的巨大胜利,王猛又以符坚的名义,不发一兵卒说服了凉州割地自尊的大军阀。接者,符坚和王猛又趁势而下,攻取了梁州、益州,西北、西南之地,使之皆归附于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又灭掉前凉,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天下十分,符坚之前秦已取其七。从西晋“八王之乱”到“五胡十六国”,到符坚的前秦,中国北方刚刚喘一口气。

符坚的功德中还有值得提的是提倡佛教。当时著名的大和尚鸠摩罗什在西域的龟兹国讲佛立说。符坚得知后,想请鸠摩罗什到中原讲佛法,但龟兹国不答应。软的不行来硬的,建元十八年(382),符坚派军队灭掉龟兹,把鸠摩罗什连同他的弟子们礼请带回内地。不幸的是当鸠摩罗什带着他的五万多名信徒走到甘肃武威时,符坚已被杀死。符坚的这个愿望直到公元400年才实现,鸠摩罗什终于被请回长安,大大加快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据记载,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们一共翻译了佛经达七十四部,计三百八十四卷。符坚功不可忘。

符坚统一中国的步伐在大大加快,但老天不让符坚办成大事,由于积劳成疾,王猛一病不起。王猛之死,似乎预示着先秦王国已从顶峰滑下来,它的事业不再阳光。这一点符坚心中最清楚。王猛临死前,还挣扎着给符坚上表,明确提出自己对今后时局的看法,提醒符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特别提到让符坚“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八年后,符坚没有执行王猛的这一治国良策才有淝水一败,才有国崩人亡之祸,当时符坚看到王猛临终的上表,涕泪不止。王猛对前秦也像诸葛亮对蜀汉一样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猛入殓时,符坚连续三次前去哭吊,符坚由衷地向天发问:‘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又下令举行国葬,“朝野巷哭三日”。 符坚之哭的确动之真情,也对得起王猛了,君臣一场,堪称情义。

符坚留在历史上的最大“污点”是不该忘了王猛临终的交代,“勿以晋为图”,以致有淝水大败,“焦点” 在于:该不该打这仗该不该伐东晋统一中国淝水之仗是怎么败的八十七万大大军怎么就让八万人马打得望风披靡,真如秋风扫落叶,摧古拉朽一般符坚是马上皇帝,一生征战不断,领兵打仗是家常便饭。他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关键原因是他懂得打仗。他手下的以氐族土兵为基础的军队是能打硬性、恶仗,也打过不少胜仗的军队。为什么和东晋的部队一接触就兵败如山倒。以至于连符坚这种打了半辈子仗的统师竟然也”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呢?

谈改朝换代,谈分离析,中国有句术语“大小环境”一切发展变化离不开国内国外与朝内朝外的大小环境。公元4世纪时,中国尚无“环境”词, 但从公元前5世纪,中国就讲“势”、讲“道”“势”“道”乃“大小环境”之源也。

符坚面临的“大小环境”是西晋“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中国北方陷入中国历史上最分裂、最内战、最残酷、最无序、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苦乱甚矣、久矣,统一中国是民之所愿,势之所迫;符坚之前秦统一北方,五胡基本上不太乱,都暂时偃旗息鼓,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前秦国力已经达到空前的强大,国富民强,军队也达到空前的壮大,没有辜负符坚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

符坚的不凡还在于他的“民族政策”和对内对外的儒风仁义策略。五胡之中,氐为小族,始为弱族,十六国中前秦非大亦非强,尤其轮到符生当政折腾得内外失和,内外危机,更不安宁,民不聊生。 符坚恩威并重,仁义至上,团结能团结的,收罗能收罗的,招抚能招抚的,安顿能安顿的,才能在十几年期间对外拉拢五胡为已效力,让十六国统一在自己麾下;对内更敢言,民能生,国得治,帝生威;每临大事必议,每临大战必亲,何其功大?何其能耐?符坚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能帝王。不是淝水一战,中国的历史真要改写,符坚很可能和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有一比拼。符坚为什么狼一样地把目光盯在了东晋政权?难道符坚真的忘了王猛临死前的叮嘱?

当时中原衣冠多随东晋渡江,汉人正统在南方,如果不攻取东晋南朝,就不能自居于汉人正统的地位,也就不能降服鲜卑族,且汉人也有离心的倾向。只有攻取东晋,推行汉化,方可统胡汉。符坚所以坚持南伐,原因在此。南伐前符融对符坚所言前秦政权内部尚存在不少隐患,待坚岂能不知?符坚之所以必欲南进,正是因为他了解民族问题未解决,只有南伐,取东晋而伐之,才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东晋该伐,东晋必伐,不伐中国不可能统一,不伐中国北方也不会长久安定。

符坚为什么兵败淝水?而且败得那么惨呢?

符坚征伐东晋,动用骑兵二十七万,步兵六十多万,用符坚一句极形象的话说叫“投鞭断流”。其军威威,其势浩浩。果然,大军所指,攻必克,战必胜,斩将夺城,势不可挡。前秦大军攻陷襄阳俘虏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符坚以仁义释之,为使之感动,封官晋级,留在身边重用。以符坚之心,以为朱序阵前之俘将,当斩不赦,但临斩赦之,又共图大业,朱序就是块石头也得捂热,石头上也能开出花来。但朱序是块生铁,也算是条汉子,捂不热,他自诩生为晋人,死为汉鬼,视胡人为异类,视“前秦”为胡乱。他对符坚实行的是韬晦办法,“潜伏” 办法,先存在下来,蛰伏下来,将来从内部反,在窝里斗。符坚淝水之败,也败在此人身上。

符坚信任朱序,大军屯于淝水之畔,奉行的是“先礼后兵”,下书相请,请东晋君臣认清形势,归统于秦,就是白皮书,劝降书。让朱序这位东晋的旧臣持书前去。符坚的用意是让朱序以现身的说法说服江东。但朱序乃“潜伏”者也。他一跑到东晋大营,立即把符坚的军士部署原汁原味地搬出来,把符坚军队的内部详情知根知底说出来,并指出秦军的要命点在哪里。果然,东晋集中兵力,派出猛将“龙骧将军”刘牢之率劲卒五干,夜袭梁成垒,克之,斩成垒及王显、王咏等十将,士卒死者一万五千人。而梁成所率正是符坚的核心之一,在淝水战役展开之前,其主力部队之一已被消灭,来随军官十人已被斩杀。而且开战之后苻坚很可能还不知道。

历史上我们读过晋军让秦军从淝水后退让出块地方,然后两军决战,符坚信以为真,指挥军队后撤,谁知大军后撒就制止不住了,有人在阵后高呼秦军大败。故秦军兵败如山倒。问题是内部有“潜伏”。朱序渡江劝降时就对东晋前线指挥谢石说,集中力量,挫其前锋,定可成功,如待秦之百万大军陆续而到,晋军不存矣。

符融的主意是等到东晋的部队渡淝水之时,“半渡而击之”。 在报皇帝符坚同意后部队按计划开始后撤,正在这关键时刻,如“半渡而击之”,东晋的部队必然全军覆灭,“潜伏” 在秦军阵营后方的朱序十分清楚这一点,同时他了解这支庞大的组合军队是乌合之众,想保存实力。因此朱序在阵后大叫“秦军败矣!"一呼百呼,百呼群呼,不败也变成大败,大败则成大溃。两军之中“坚中流失,临阵斩融。淝水之战秦军之败如轰然而倒的巨人,又如雪球入佛水,率百万之众的符坚竟然带箭单骑逃至淮北。

英雄命艰,霸业难成。

当初始自王猛,后继符融都对符坚的“招降政策”提出相反的意思,王猛有远见,符坚养虎伤身。前秦帝国分崩离析,众叛亲离。符坚落到羌族首领姚苌手中,姚苌也是在符坚“俘虏政策”下招降纳叛的,符坚信之为知己,委之以重任,把自己曾担任过的龙骧将军委任于他,但眼下符坚已是亡国之君,前秦帝国已不复存在,姚苌既有狼子野心,也是狼心狗肺。他看符坚已为其阶下囚,就向符坚索要传国玉玺,遭到符坚大骂,继而又让符坚把皇帝之位禅让给自己,又遭到符坚痛骂。符坚痛斥姚苌忘恩负义,痛骂其为叛贼,至死皆凛凛正气,不正眼视群贼。姚苌羞愤交加,把符坚活活缢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