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字元常,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圣”,又称“楷书鼻祖”。楷书是最后出现的一种书体,它到唐代才走向成熟,为什么三国时期的钟繇就能称为“楷圣”呢?
这与钟繇书法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孔子自小长大的朋友原壤生性随意,在等待孔子曾以一种蹲着两脚不坐不起的姿势在那儿等待孔子,孔子看见了,便教训他:“你小时候就不讲孝悌,现在长大了,也没有什么成就,老而不死是为贼也。”说罢,孔子便用手杖打他的小腿。但是,这个原壤因是孔子的老友而被称为“方化外圣人”。作为一个与王羲之并称的书法家,王羲之获得“书圣”的大名,钟繇获得“楷圣”之称不过分吧?
就笔法传授谱系而言,钟繇与蔡邕、王羲之并称“笔法三祖”,其地位在“楷书四大家”之上。据说蔡邕的笔法是得自神仙传授,而钟繇的笔法则是从朋友韦诞的墓中盗蔡邕笔法而来!晋人虞喜的《志林》载:“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搥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
又传张翼依样画葫芦,盗钟繇墓而得笔法:“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张)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题〈笔阵图〉后》,旧传为王右军所作,当为中晚唐人伪托之作)
据说钟繇临终前把笔法传给了他的儿子钟会:“及诞死,繇令人盗发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自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囊中取出以授其子会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蔡邕)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南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的《墨池编》卷二收有《魏钟繇笔法》,此篇书论则涉及钟繇论笔法的具体内容)
这些故事既反映了笔法传授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显示了这些书法名家在笔法传授谱系中的地位。《法书要录》之《传授笔法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予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但是,这些故事看似精彩,实则经不起推敲。如蔡邕从神仙处得笔法的故事,在王羲之等人身上也有发生,虽然增加了笔法神秘性,实为虚妄;蔡邕小于崔瑗,钟繇卒年早于卫夫人,萧子云生年晚于王僧虔卒年,他们的师徒关系不能成立。羲之枕中得秘诀,钟繇掘冢求笔法和临终传子钟会的故事,虽然传奇但与史不合,削弱了这个传授谱系的可信性。
笔法三祖的地位,主要还是由其书法成就奠定,而非是什么神灵秘诀,这正如武侠小说中得到武林秘诀的也不一定能练成。蔡邕创有“飞白”的书体,钟繇则在楷书的创体上有重要贡献,王羲之的行书天下第一,这是其挣得书坛大名的主要原因。钟繇的楷书从整体来看,有与欧楷迥异的美,既有篆隶的古朴,也有从章草渐变到今草的拙趣,这是欧楷及唐楷诸贤所不具备的。正如牡丹花和芍药花,各有各的美。
苏东坡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年轻人看“楷书四大家”的字体好看,但是等到“渐老渐熟”,可能便会欣赏钟繇这种具有古拙之美的风格,体会到老子名言“大巧若拙”的妙处。
唐人欣赏美人的丰腴,今天年轻人喜欢筷子腿,没有绝对的标准。书法不但要看单个字,更要看整体,看章法,甚至计白当黑,不能片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