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近代中医界的名人,肯定就绕不开祝味菊。祝味菊生于1884年,卒于1951年,他名叫祝积德,味菊是他的字,在他晚年时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傲霜轩主”的号,取自于“菊残犹有傲霜枝”之句。
他是近代沪上火神派的领军者,也是火神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积极倡导中西医汇通,主张立足于中医,改革中医,停止中西医的门户之争,建立中西医间沟通的桥梁,彼此认识了解,一起进步。
祝味菊崇尚温阳,擅治内科疾病,喜欢使用温阳的附子、桂枝、麻黄等药物,他创制了多种温热配伍法,尤其擅用附子治病,所以人誉“祝附子”。
祝味菊家世代行医,但家境却很清贫,他从小就寄养在姑父家,他的姑父思想很是开明,加之学识渊博,很是重视对晚辈的培养。
家里有许多中医藏书,还为他们专门聘有名师教育。祝味菊聪敏好学,深得姑父和老师喜爱。
23岁时祝味菊考上了四川陆军军医学校开始学习西医,二年后又留学日本学了一年,回国后开始他是以西医为业的,是成都市政公所的卫生科长,干了七年的医务主任。
在西医执业期间,他经常会到卢铸之先生开办的“扶阳医坛”听讲,学习了郑钦安的《伤寒恒论》、《医法圆通》和《医理真传》。
1924年战乱频起,为避战乱,他到上海参加了上海的神州医药总会,因上海医家在治疗伤寒上偏重用清凉之药。
他为了一改俗风,就自己悬壶开业,采用附子、姜桂等温热药物治疗伤寒,因屡起沉疴,效果显著,不久就名声大振,甚至发展成为了在沪上影响颇大的“祝氏医派”。
祝味菊很是推崇仲景学说,他深受“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影响,他认为中医治病,针对病原进行治疗是“治病”,而通过扶助人体正气达到对抗疾病的目的是“治人”的医治方法。
治病要以“本体”为主,从而形成了他的惯用附子,以“治人”为本的独特的中医学术思想。
不仅如此,祝味菊先生还具有过人的胆识,他性格豪爽,思想开明,对于片面崇古,敌视西医的保守派他坚决反对,对于崇洋媚外,抨击中医要求取消中医的过激派也严加驳斥。
他大力倡导“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理念,主张中医进行改革要做到中西医融会贯通,在立足中医的基础上,学习西医先进知识和理念,不要盲目排外。
祝味菊先生还积极投身于中医教育办学事业上。写作有多部著作,其中代表作有《伤寒质难》、《伤寒新义》、《伤寒新解》等专著。
这里重点提一下《伤寒质难:火神师门问答录》一书,此书是模仿《内经》方式用问答形式写成,通过质疑问难来探讨伤寒学说,形式新颖有趣,便于理解,是近代《伤寒论》释疑的重要代表性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
此外,后人整理出版的《祝味菊医学四书合集》一书,主要分为病理、诊治、用药和病案四个部分,是祝味菊先生一生从医经历的综合总结,全面介绍诊疗方法和用药经验,列举病案100余篇,非常适合中医从业者及爱好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