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水稻上山”真能行得通吗?到底是新时代科技扶贫,还是人间笑柄

科普启示录小强哥
科普启示录小强哥
2023-03-02 15:16:55
朱有勇——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听说过,他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也是云南农业大学的荣誉校长,在一线扶贫帮助农民群众研究“种地”。当然,最近在人民大会堂提出那个很火的“水稻上山”概念的人,也是他。高山上并没有水,水稻如何生长呢?

朱有勇——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听说过,他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也是云南农业大学的荣誉校长,在一线扶贫帮助农民群众研究“种地”。

当然,最近在人民大会堂提出那个很火的“水稻上山”概念的人,也是他。高山上并没有水,水稻如何生长呢?

这是又一次“专家”的信口开河,还是真的能实现呢?

艰难的水稻上山

朱有勇院士这次的想法并不是原先的“专家信口开河”,这次提到的“水稻上山”是真有其事。

朱院士此次提到的地方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这个地方位于边境云南的西南部,当地临近哀牢山区,依托山区环境有大量的茶园。

可同时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澜沧县的蒿枝坝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山区遍布,平均海拔1400多米。

2009年的时候人均年收入只有467元,在这样穷困的地方,要让农民们富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吃饱饭。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地悠久,现在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水稻。

要让贫困地区的农户们“吃饱”,主食的种植是必需的。

可是水稻之所以叫水稻,就是因为要水要得多,这样缺水的山区如何种植水稻呢?

山区水稻种植

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其实一直都有,不过水稻并不是像大家想法那样,都是需要“水”的。

水稻其实是水、旱两栖农作物,可以分为水作水稻和旱作水稻,水稻在水作条件下有一套生理机制,而在干旱条件下也有另一套生理机制。

几千年来,水作水稻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因是水作水稻的产量往往比旱作水稻的产量要高一些。

可同时,水作水稻的用水量要高出3-27倍左右,如果供水量少了,那么水稻的产量就会大大降低

在我们国家,水稻种植消耗了全国50%左右的淡水资源,水资源地区缺乏的山区也就很少种植水稻。

可我们国家作为农业大国,缺水了就不种了吗?

肯定不是的,旱稻的培育,早早地就在进行实验了。原来的传统旱稻在广西、云南等山区种植了很长的历史年限,当时的旱稻没有什么选种、育种的说法,产量仅仅为水稻的几分之一。

经过了10多年的改良,现在的高山旱稻已经技术成熟,精心选种过后的旱稻种子具有耐寒、耐热、耐旱的功能。

这种新型的稻米种子,不需要大量的水,也不需要从河流、水库引水过去。

按照其设想的需水量,一次普通下雨的水量储存起来就能够使用20多天,在周围稍微建立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就可满足水量需求。

也就意味三个月下4次雨,就能够完全满足旱稻的生长需求。

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徽、云南等缺水的山区进行了推广种植。

在2021年,云南澜沧县的2300米缺水地区种植的高山旱稻平均亩产能够达到800斤(作为对比,水稻的亩产达到了800斤)。

这个地方由于山地环境极其恶劣,其他植物都种植不行,而这批经过尽心繁育的旱稻,却在高山上开垦的荒地中长势十分之好。

现在加入了机械化,在旱耕机械化的机器加持下,全国高山旱稻种植的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亩,40多万地参与种植。

但是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旱稻在山区种植,会破坏环境吗?能够进入市场销售吗?

旱稻的初衷

其实上述问题的担忧是多余的,旱稻现在种植的地区都是我们国家的贫困山区,这些地区有几个特点——

缺水、荒地多、极其贫困。

在这样的地区,不要说水果等经济作物,就连山上的植被都是很少的,原先能够种植的作物只有像马铃薯,土豆等需要水极少的作物。

但是这里的人民是需要生存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荒地利用起来填饱肚子。

旱稻在这些地方的种植效果每一亩少水稻将近10%的产量,主要作用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把荒废的土地想办法利用起来,不用从外面购买粮食。

多余种植出来的稻米由于运输困难,只能够低价销售到周边的地区,填补一些家用。

通过我们国家不断的农业科技创新,对“荒地”再利用,在这些贫困山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些农业技术的用处通过一组数据就能了解到——

2009年的时候,云南澜沧县蒿枝坝一村人口170人,人均纯收入467元,整个村全年的收入仅仅17.73万元,能种植作物的土地人均仅仅3.24亩地。

山上的很多土地都是荒废的空地,什么都种植不出来,长不出植物,只能繁衍杂草。

而在10多年的努力下,在农业科技带动下。

2020年,这里的种植面积大增,加上400多亩新推广的旱稻土地,总产量超过了28万公斤,人均收入已经提高到了6551元,整整翻了十多倍。

农民们能在原先荒废的地上种出自己吃的粮食,也能够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结语

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人们的食物生产开始发生变化,某些地区的人们开始较少依赖捕猎动物、采集野生的果实为生。

转向了摆脱大自然限制的“自谋生计”策略,成了园艺种植者。

同时也制造了一些相对简单的工具,例如挖掘棒、锄头或者是牵引的犁,这是因为获取食物是我们最重要的活动,它的重要性居于其他任何行为之上。

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中都位于富饶的大地之上,成为集约型农业社会,如何去耕地、种地,一直都是我们的研究项目。

科技发达之后,我们也不会止步于此,因为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福利,也能够为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福利。

还记得原先说到的“非洲种地”吗?

我们国家在非洲博茨瓦纳种出的稻米,也就和这次“水稻上山”是同源,都是旱稻。

这一次专家说的话并没有“假大空”,反而是真真切切地造福了某些地区的人民。

3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