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红曾
楼记
年
轻的时候,读到《红楼梦》第一回的《好了歌》时,我总是把它当作一段琅琅上口的歌谣,眼过心未过,并没有特别的感受。至于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我更是匆匆略过,无暇细品。
人很是奇怪,不管是岁月洗礼带来的阅历,还是时光浪掷导致的教训,好像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间的消磨自会让你明白一些从前不能领会到的东西。
人过中年,再读《红楼梦》,当初感受到的儿女情长似乎早被冲淡,倒是对人生感悟的思索反而变得绵长悠远起来。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当我再细细品读《好了歌》,则别有一番况味在心头。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事业功名、金银财富、婚姻爱情、家庭子女,这几乎涵盖了现代人所有重要的生活主题。举目周遭,多少人奔波忙碌,寝食难安,为之焦虑,汲汲追求的不正是这些东西吗?
世人都晓神仙好。这“神仙”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它应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一种对人生真相领悟的通透。要达到这种神仙状态,需要破除对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的执念。正如跛足道人对甄士隐所言: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了;若要好,须是了。
对于这句话中的“好”与“了”,《蒋勋细说红楼梦》一书中有个比较简短精当的解释:“了”是结束,只有了却了,了结了,了悟了,那个“好”才有意义。
而从当地望族跌落到人生谷底的甄士隐更是对《好了歌》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解注,道尽人生变幻,命运无常的感慨,"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及其注解可以说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主题,它们传递出来的是一种生存的虚无和人世的痛苦这样一种悲观哲学。
这种令人不快的哲学观不由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比曹雪芹晚生几十年,但是他的哲学观竟然和曹雪芹不谋而合,这种“遥远的相似性”正表明《红楼梦 》的主题关注的是人类普世性的境况。
两百五十多年过去了,科技飞速发展。遗憾的是人的困境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从前折磨人的那些执念还将继续在人们身上施展它们的威力。只要人们不能彻底从这种执念中解脱出来,这种为物所役的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惑也将永远存在。
人要摆脱这种永恒的困惑,惟有从这种困境中超越出来,去寻找答案。《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关注的远不止是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它似乎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包括人生的感受,人性的内涵、生命的意义等这些东西。
而这恐怕就是《红楼梦 》这样一部描写过去时代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流传至今,仍为人们珍爱的缘由。
有人曾说,《红楼梦》可以被视作现代人心灵的精神家园,因为人生百态,人生百味在《红楼梦》中几乎可以遍尝尽历。
我不敢说一个人单从一本书中就能得到所有精神的慰藉。但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够在《红楼梦》那些纷繁复杂的感受中,获得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丰收。
正是为了内心的满足和安宁,我们才有必要一次次地踏上阅读《红楼梦》的旅途 ,去体验那个熙熙攘攘人群中孤独行走的自己。
【曾记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