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写了篇文章:太牛啦!《红楼梦》的笑话太高雅,《笑林广记》这6个段子更搞笑
如今虎年,少不得再写一篇关于老虎的笑话。
说:
一个人被虎衔了,他儿子要救他,拿刀去杀那虎。这人在虎口里叫道:“儿子,你省可而的砍,怕砍坏了虎皮。”
这是《金瓶梅》中,清客应伯爵讲的一个段子,讽刺人要财不要命。
类似的笑话,在《笑林广记》中也有:一人为虎衔去,其子执弓逐之,引满欲射。父从虎口遥谓其子曰:“我儿须是兜脚射来,不要伤坏了虎皮,没人肯出价钱。”
同样是“虎皮”,《笑林广记》中还有这样一则笑话:
老虎欲吃猢狲,狲诳曰:“我身小,不足以供大嚼。前山有一巨兽,堪可饱餐,当引导前去。”同至山前,一角鹿见之,疑欲啖己,乃大喝云:“你这小猢狲,许我拿十二张虎皮送我,今只拿一张来,还有十一张呢?”虎惊遁,骂曰:“不信这小猢狲如此可恶,倒要拐我抵销旧账!”
这个笑话题为“抵偿”,出自【卷七 · 世讳部】。该卷主要描写世俗所忌讳的不良风气,如帮闲、虚荣、奉承等。
△ 清-胤禛行乐图册·刺虎页(局部)
如果说《抵偿》一则,有点“狐假虎威”的意思;那么《大东道》一则,就是“叶公好龙”的翻版。
好善者曰:“闻当日佛好慈悲,曾割肉喂鹰,投崖喂虎。我欲效之,但鹰在天上,虎在山中,身上有肉,不能使啖,夏天蚊子甚多,不如舍身斋了蚊罢。”乃不挂帐,以血饲蚊。佛欲试其虔诚,变一虎啖之。其人大叫曰:“小意思吃些则可,若认真这样大东道,如何当得起!”
可见,世上假慈悲之人甚多,估计要多过夏天的蚊子。
除了这种假惺惺之人,还有一类迂腐、酸臭的文人,也十分讨厌,比如这个:
老虎出山而回,呼肚饥。群虎曰:“今日固不遇一人乎?”对曰:“遇而不食。”问其故,曰:“始遇一和尚,因臊气不食;次遇一秀才,因酸气不食;最后一童生来,亦不曾食。”问:“童生何以不食?”曰:“怕咬伤了牙齿。”
童生,是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一种称谓。在未考取生员之前,都称为“童生”,这个段子就是讽刺“老童生”。
俗话说“人老骨头硬”,只是老童生这般无用,连老虎都怕咬伤了牙齿。
△ 明-松荫雪虎图
但是,老虎可不是不吃人哦,千万别“老虎不发威,当它是Hello Kitty”。要知道,百兽之王可不是吃素的!不信?你看:
一人遇饿虎,将遭啖。其人哀恳曰:“圈有肥猪,愿将代己。”虎许之,随至其家。唤妇取猪喂虎,妇不舍曰:“所有豆腐颇多,亦堪一饱。”夫曰:“罢么,你看这样一个狠主客,可是肯吃素的么?”
老虎欲吃人,他为了活命,愿意用肥猪代替。可是,老婆不舍,想要用豆腐打发老虎。他急了,连连说道:“你看这个狠角色,是愿意吃素的吗?”
巧的是,《金瓶梅》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笑话,只是二人从夫妻关系,变成了母子关系。只见那王姑子不慌不忙,坐在炕上说:
一个人走至中途,撞见一个老虎,要吃他。此人云:“望你饶我一命,家中止有八十岁老母,无人养活。不然,向我家去,有一猪与你吃罢。”那老虎果饶他,随他到家,与母说。母正磨豆腐,舍不得那猪,对儿子说:“把几块豆腐与他吃罢。”儿子云:“娘,娘,你不知,他平日不吃素的。”
你看,古时候的笑话讽刺力度还是很大的,对贪腐、奸诈、吝啬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批判。某种意义上,这些笑话也可以称为“文章合为时而著”。
最后,再用一个笑话结尾:
药王孙思邈,道号“孙真人”,坐下有一只老虎。一日,孙真人摆着宴席请人,派老虎去请。没曾想,老虎路上把客人一个个都吃了。真人从天明等到天黑,没有见到一个客人。过了一会,老虎回来了,真人便问:“你请的客人都哪里去了?”老虎说:“禀告师傅,我从来不会请人,只会白吃人。”
所以,你是只会“白吃”,还是会点赞、评论、分享“一键三连”呢?
△ 元-十虎三彪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