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虽说整个过程仅有短短的13天。如果危机处理稍有不慎,可能演变为美苏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升级为毁灭世界的核战争。
此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过去17个年头,世界经济尚未恢复。美苏之间任何一方做出冲动选择,对于世界经济复苏来讲无疑是毁灭性,也阻碍了人类文明进程向前发展。那么,这场让全人类命悬一线的导弹危机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结束的呢?
铁幕演讲及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受到美国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3月5日,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当天丘吉尔在杜鲁门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演讲过程中,丘吉尔公开攻击苏联扩张政策,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亚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了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实行高压控制。面对苏联的无节制扩张,欧美不能采取“绥靖政策”坐以待毙。美国实力正位于世界权力顶峰,应担负制约苏联扩张的责任,号召英语国家团结起来结成同盟,遏制苏联无序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德日意实力大削,只有仰仗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资本主义才能占据世界统治地位。苏联作为二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在世界舞台上占领了一席之地,形成星条旗与镰刀旗共同飘扬的局面。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美国支持自由国家抵御“集权政体”的观念。杜鲁门这一观念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转变,对世界的影响力相当于1823年西半球不再有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门罗主义,杜鲁门主义顺势出台。
古巴导弹危机始因
1959年,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导弹部署后震怒了赫鲁晓夫,声称必须还以颜色。
二战中,苏联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此时,美苏争霸赛上,苏联显然是属于劣势一方,尚未有足够的实力与美国对抗。
美国在欧洲部署有很多的导弹基地,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到莫斯科直线距离也不过1000公里。战争一旦爆发,美国中程导弹很容易飞到莫斯科。而苏联想要轰炸美国本土,首先要排除核弹,核弹发射必须要跨过整个大西洋,只能用造价极度昂贵的洲际导弹。
1957年,苏联才试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R-7,不过囿于技术的限制,基本上不能使用,因此苏联也没有大规模列装。R-7洲际导弹有一个致命缺陷,推进剂使用的是不可贮存的低温推进剂,必须在导弹发射前才能加注,需要长达20小时的准备时间。因为导弹体积大,只能在陆地上使用发射架发射,生存能力极低。
对于美国来讲,能造成真正威胁洲际导弹的是R-16洲际导弹,于1961年10月才完成飞行试验,距危机爆发前还不到1年。不仅苏联有自己的洲际导弹,美国也有洲际导弹,数量上远远碾压苏联,比例为200:50.
真正能威胁到美国的是能投送核武器的轰炸机,不过美苏之间战略轰炸机数量也是相差很远,比例为600:200.且苏联图95轰炸机航速较慢,时速仅有800公里,很难逃脱美国喷气式战斗机的猎杀,为了在美苏军备竞赛中扳回一城,苏联只能选择在古巴部署导弹。
古巴向苏联求救
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人民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巴蒂斯塔本是美国扶植的傀儡政府,美国之所以接纳古巴,并不是反对巴蒂斯塔,而是希望借机拉拢古巴。
1月13日,古巴共和国成立,这一年卡斯特罗时年32岁。古巴刚成立时,与美国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4月卡斯特罗开始访问美国,受到美国总统埃森豪威尔的热烈欢迎。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领导班子出现了大的变动,政府主要部门被激进派所掌控。美国担心古巴高层变动影响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掌控,逐渐对古巴新政权出现严重不满,美古关系日益恶化。
1961年1月5日,美国单方面宣布与古巴断交。同时,在经济上实施制裁,企图卡断经济命脉胁迫古巴就范。
1961年4月15日,美国协助古巴流亡分子乘坐B-26轰炸机对古巴实施了两天的轰炸。派遣1000多名雇佣军占领古巴猪湾,妄图颠覆卡斯特罗政权。卡斯特罗得知敌人来进攻后,立马派军队前去围剿,结果仅用了3天时间击败流亡政府军。此后美国一直向古巴施加压力,采取敌视古巴的政策。
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卡斯特罗只能向苏联求援。当时,苏联一直对古巴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出于同美国争霸的考虑,苏联迫切需要在拉美地区找一个立足点。面对卡斯特罗的求援,赫鲁晓夫抛出了橄榄枝,这关乎到苏联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也能树立苏联在拉美国家中的威信。
1960年,古巴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选择与苏联建交。苏联抓住机会,加大了对古巴经济、军事援助。苏古之间关系的发展,为日后古巴导弹危机埋下伏笔。
美苏博弈
1962年10月14日,美国U-2高空侦察机从古巴上空飞过,拍摄了大量图片。经过专家们仔细研究放大照片上的每一个画面,认出了一座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这一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在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随后两个超级大国陷入了最严重、最激烈的对抗。
10月22日,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10月24日,美国派出了68个空中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组成了拥有90艘军舰的庞大舰队。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加勒比海域。不仅如此,美国庞大的登陆部队随时准备参战,所有导弹部队处于待命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随时听从发射指令。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人反应为何如此强烈。古巴部署的核导弹距佛罗里达州仅90英里,一旦战争爆发,导弹能在很短时间内飞到美国东部,几分钟内足以让上千万美国人丧命。如果放任苏联不管,将从根本上改变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核竞争平衡。
此时,苏联人开始紧张了。其实,苏联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远洋舰队,最远航行只是到过地中海。苏联严重缺乏远洋舰队,更谈不上拥有航母,只派遣4艘核潜艇赶赴古巴附近。
苏军潜艇刚到达附近海域,其中3艘潜艇立马被美军声呐探测到。美军战舰死死盯住苏联潜艇,还向潜艇位置投送训练弹、开枪开炮扫射。
在美军舰队逼迫下,潜艇无法上浮,只能长时间在水中潜行。虽说潜艇中有制造氧气设备,能满足官兵基本的呼吸需求。但此时,潜艇因远距离航行,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食物和淡水等资源极度缺乏。
电力不足加上古巴海域水温较高,导致潜艇恒温系统无法正常运作。艇内的温度升到了60摄氏度,高温致使艇内官兵患上严重的皮肤病,食物几乎全部腐烂。苏军士兵只能食用烂肉罐头,忍着皮肤的奇痒,冒着随时被美国军舰击沉的危险,在古巴海域同美海军纠缠。
苏联妥协
从危机出现伊始,美国就明确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是不可接受的。为此,美国政府声称为防止引发大规模冲突协调苏联撤离。不过,肯尼迪还是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措施,先是命海军在该岛附近进行封锁,以防止苏联输送其他导弹和军事装备。
10月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它“显然是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着要避免核战的激情”。
赫鲁晓夫在信中承认在古巴部署了导弹,但把它们说成是纯粹防御性的。赫鲁晓夫继续写道,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让我们不要使这种局势弄得不可收拾吧,强行实行隔离只会使苏联采取它自己认为必要的措施。美国必须保证不入侵古巴,也不能允许他人入侵,苏军撤离后,美国要解除封锁。
之后,肯尼迪给赫鲁晓夫回了一封信写道:
亲爱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细地阅读了您1962年10月26日的来信,对您表示愿意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联合国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进攻性导弹基地上施工,并使古巴一切可供进攻之用的武器系统都无法使用......
但是让我强调一下,其首要的因素还是要在有效的国际保证之下,停止在古巴的导弹基地上的工作,使这一威胁继续存在下去,或者使这些问题同欧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广泛问题联系起来而拖延这一有关古巴问题的讨论,肯定将会加剧古巴危机并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们能按照此信和您1962年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约翰·肯尼迪
10月28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电台广播了给肯尼迪的回信,信大意是全世界人类都知道爆发核战争的后果,为了尽快解决危机,还世界一个和平,苏联政府已下达停止工地施工的命令,现在又下达了拆除进攻性武器命令,并保证运回苏联。
11月11日,苏联拆除了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并运送回国。
11月20日,肯尼迪答应赫鲁晓夫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取消了对古巴的海上封锁。苏联也见好就收,赫鲁晓夫下令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至此,为期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已经结束。这场差一点引爆世界核大战的军事对抗,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是和平还是对抗,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和平难能可贵,且还需珍惜。
正值古巴导弹危机之时,东方某大国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另一个大国,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巩固了领土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