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强联智创创始人刘文哲:AI治疗+决策将成为AI诊疗的大势所趋

亿欧网
亿欧网
2023-01-04 14:59:07
|
亿欧网官方账号

12月29日,CHS2022年度盛典在北京正式召开,本次峰会由亿欧大健康主办,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支持。

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已成功举办了6届,本届峰会以“双向创新·如7而至”为主题,围绕数字医疗、产业创新等篇章展开持续一天的信息交流与洞察共享,采取一日论坛+颁奖盛典形式,聚集政、产、学、研各界医疗行业大咖,共话大健康产业双向创新之道。

在当天的盛典中,强联智创创始人、总经理刘文哲受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数字医疗趋势和探索:AI治疗+决策”的主题演讲,他的核心观点如下:

1. 从传统的单模态影像数据形态学诊断和功能学诊断之后,强联智创通过多维度数据重构了诊疗关键环节,将AI深入疾病治疗和决策的核心,让患者和临床双受益。

2. 集采和DRG高压下,“创新AI医疗服务”新模式意义凸显。

3. AI治疗+决策将成为AI诊疗的大势所趋。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略有删改):

非常感谢大会组织这个活动以及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数字医疗未来的趋势和探索:AI治疗+决策》。

AI 治疗+决策,更深层次介入疾病诊疗核心

近年来,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发展迅速。我们经历了从基于单模态影像数据的形态学诊断的AI1.0时代,也迈入了基于单模态影像数据功能学诊断的AI2.0时代,现在走到了基于多维度数据的诊疗全流程关键环节重构的AI3.0时代。

大家都知道,强联智创是从脑血管病的预付筛查、诊断辅助、治疗决策、手术模拟术中辅助到复查随访,提供一体化AI解决方案。

在治疗的决策过程中,我们会结合影像、化验检查、病人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多维度的数据做综合的分析和决策。在手术治疗环节,我们会结合治疗中耗材的物理特性和参数,以此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疗效,提高手术的标准化和精益化,同时也能够大幅度缩减临床医生的成长曲线。

那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2022年10月11日,强联智创取得了我国第一张AI+治疗的创新医疗器械三类证,从而使AI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更深入触达核心诊疗环节。AI治疗+决策注定是未来AI诊疗的发展方向,为什么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下。

第一个在临床价值方面,AI治疗+决策绝不仅是单纯效率的提升,它其实是能力的提升,通过提高决策准确度以及提高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和临床双受益。

其次从算法层面,我们无论是数据的范围,还是算法范围都有极大的拓展。数据范围涵盖诊断、治疗、随访的全病程,深度学习等图像算法、配准算法、耗材模拟、血流动力学分析、有限元仿真计算等持续深耕。

到了最关键的商业化的潜力,从AI治疗和决策的这个维度来看,现在三类证只有一张,但从影像诊断的角度来讲,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概有36张三类证。同时,在采购模式、商业模式和支付方式来讲,其实AI治疗+决策拥有更多维度的应用场景,包括合作伙伴、设备厂家、体检中心均有很多维度的合作,从而使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能够多条腿走路。

创新AI医疗服务新模式意义凸显

伴随着全国和各省集采、DRG文件相继出台,医疗器械价格腰斩已成为常态,诸如江苏省颅内高值耗材弹簧圈价格由11500元降至3555元,跌幅超70%。21省联采弹簧圈正式拉开了神经介入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的大幕。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北京为首的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表达对创新医疗器械以及创新医疗服务的支持。2022年7月北京市发布《关于印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首次提出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服务项目可以不按DRG方式支付,单独据实支付。

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在新政出台之后,我们坚信价值链将会重新分配。传统高值耗材集采会让渡空间给创新器械,性价比较高的创新医疗服务和器械快速补位,使用数量或将上升。医疗服务也将会在创新医疗服务的带领下提升它在整个医疗支付中的占比。

在集采和DRG的高压下,创新AI医疗器材和医疗服务新模式的意义就凸显了。众所周知,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致死病,中国成年人群的终身罹患率高达39%,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根据流行病学推算,现有的中国脑血管病患者近亿人,现患+曾患的脑中风发病人群有1700多万。如此多的病患群体,也就决定了无论是缺血性的脑卒中还是出血性的脑卒中,AI都大有可为。以出血性的颅内动脉瘤为例,我们会发现它有非常高的患病率,中国成年人患病率将近7%,现在检出率还不足1%。然而一旦病发,致死率和致残率大于60%,这就意味着如何能够更多地检出颅内动脉瘤,同时评估它的风险和稳定性来来决定下一步是进行手术干预治疗还是定期随访变得尤为重要。

急性脑梗死每年有超过300万的新发患者,其中仅有30%患者为适合取栓治疗的大血管闭塞,需要影像软件辅助才能更好地判断脑梗死的类型,再结合发病时间、患者症状等综合判断手术适应症。在这个过程中,在急诊的环节下,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场景下,我们AI智能化的软件能够有效地辅助临床,能够结合脑梗死的类型以及发病的时间和症状来综合做好我们治疗时机和治疗指征的把握。

当然在治疗之后,脑卒中是一个会反复发作的疾病,患者的持续观察随访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整个疾病的诊疗过程中,AI的应用场景非常非常的广阔。

下面这张片子我希望给大家分享一下,强联智创是如何用AI来重构脑血管病智能诊疗关键环节,在治疗决策的环节我们用颅内专项的体检、智能诊断和治疗决策,有效提升疾病诊疗的精准度。

比如颅内动脉瘤急性取栓,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核磁斑块分析,都会为后续治疗提供定量、定性的有利的依据。

那么在手术辅助的环节中,我们创新三类证器械,通过三维仿真、自动测量、手术模拟以及塑形导引,通过最优的手术计划方案传输到微导管自动塑形终端,结合耗材形成医生及时有效使用的有利工具,能够有效地辅助术中。

术后的随访和复查也是如此,我们会通过4D形态学来分析脑血管病多期数据的变化,包括4D功能学、血动学的评估,精准有效地探查到细微的病变、形态和功能上的变化,通过有效的动态监测来做愈后评估和分析。

除了传统严肃诊疗场景,我们还在体检和预防这一端做了大量工作,与爱康、全景推出了专项的脑血管病筛查套餐,通过传统影像设备的采集加上人工智能分析与评估,能够筛出很多高危因素、高危的患者,然后给这些患者提供后续治疗的建议。

同时基于我们在临床治疗端深厚的沉淀,我们还开发出了针对科研和教学使用的具有1:1精准还原以及真实手感的模拟器。很多市面上用的模拟器是流程的操作,没有真实的手感,但是我们做出了模拟血管壁弹性和细微血管变化的脑血管模型和神经介入手术模拟工具,这些产品的有效性已经在临床科室和科研机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所以说强联智创除了在诊疗场景也就是医院场景内的应用,我们也在积极地拓通两端,打造全流程、多场景的应用。

刚才给大家一直在强调这个首张AI+治疗创新三类证,其实三类证我们通过了三维重建、血管还原以及自动诊断和自动测量,包括三维仿真、塑形引导等核心功能,使手术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和手术的标准化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并且,通过该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医患在术中接受的辐射量,减少患者的术中并发症,神经介入手术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更能够使得年轻医生的成长学习曲线大大降低。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对比传统手术的诸多优势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包括自动测量的技术业已写到了2021年版的专家共识里面。

三类证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的这些功效在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得到了有利证实。这是由宣武医院的张鸿褀主任牵头,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参与,广州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北上广的三家顶级的神经疾病中心,还有温州市中心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南方和北方的两个地级市为代表的中心参与了上市前临床试验,覆盖了全国广阔的地域以及不同层级的医院。因为是一个创新三类证的上市前临床试验,所以地市级医院对专家治疗能力的要求也极高。所以说即使在治疗能力已经非常成熟的中心里面,我们智能组(医生+软件)和人工组的对照也得到了全优效的结果,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其中我们微导管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提高了45%,到位的时间缩短了72%。值得突出介绍的是在5年以下独立手术经验医生的群体里,5分钟到位的成功率提升了88%,可以看出AI+治疗器对于独立手术时间相对短的年轻医生而言效果会更好,得到的受益也会更大。

成熟的术者把传统的、经验性、脑海里勾勒出来的手术方案,通过智能化的软件固化下来,可视化、标准化,同时通过我们的设备和耗材组合能够做到有效执行和到达,也真正做到了所想即所达。

最后,强联智创愿意和各界朋友们一道,以AI治疗+决策为抓手,将脑血管病诊疗全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智能化重构,将AI真正用到诊疗的最核心的环节中。我们将以2030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为指引,朝着全球领先的脑血管病智能诊疗服务平台的愿景砥砺前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