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羊毛疔的渊源和发展史!你想知道吗?

一个中医的推广者
一个中医的推广者
2021-11-11 17:21:15

第三节 针挑疗法的渊源

一、针挑疗法源于砭石的理由

针挑疗法源于砭石。砭石是远古时代,人们利用石尖作为治病工具,在病人体表上进行刮、压、浅刺的一种最简单的治病方法。据医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证,砭石是我国针术(其中包括针挑在内)的萌芽,也是外科医疗工具的开始。这一说法已被大家所肯定。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头道洼出土新石器时代一根磨制的石针,经医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鉴定,认为这根石针(即砭石)是距今有4000~10000年的石器时代的原始针具。砭石的用途,《说文解字》里说:“砭,以石刺病也。”东汉高诱在注解《淮南子·说山训》时更加明确地指出:“石针所抵,弹入痈座,出其恶血。”南北朝全元起讲:“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可见,砭石是在未有金属针具之前的原始针具,是一切针术的鼻祖。如果从针具、手术形式和深度去看,砭石、针挑与针刺三者之间比较,就更加明显地看出针挑疗法与砭石疗法最为相似。针刺疗法既可称祖于砭石,那么说针挑疗法是源于砭石,就更加合理了。

二、针挑疗法成于粗针的理由

针挑疗法成于粗针,粗针时期的全称是金属粗针挑砭时期,即用金属制的粗针为主进行挑提和砭刺时期。这个时期是指中国针术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过去未有考究或提出。这个阶段是怎样从金属粗针演变到能制成《内经》所说的“微针”的?这只能笼统地说:“针灸的针刺起源砭石。没有交代由砭石如何变成‘微针’的,中间留了一段空白,断了层,不符合历史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如果以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树林召公社出土的“青铜针”(即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器物)作为最早的金属粗针,

以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姓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土的四根“金针”和五根残缺的“银针”作为最早出现的九针(微针)实物的话,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一段时间,可说是金属粗针挑砭时期了。这个时期所用的针具既不是石针,也不是微针,而是一种较粗糙的金属粗针,术式以横、刺、挑、提为主,所以称之为金属粗针挑砭时期。为什么要划出这样一个时期呢?因为粗针在一段较长的时期还和砭石同时存在着,当时的金属粗针术虽比石针术进步,但还未能像《内经》所述的微针那样进行直刺、深刺、导气,做补泻手法等,基本上还是保留着挑砭那样的横刺形式,属浅刺、挑砭范畴。按针灸的历史时期的划分习惯,是以针具和针术的形式而命名的。所以把这个时期称之为金属粗针挑砭时期,以别于砭石与微针时期,更有利于对针灸历史的理解和陈述。针术从砭石时形到做计时期必须要经过一个金风相针时期才会发展起来的,这是生产力的发展定于生产工具的进步这一规律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工具,才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这一现律不受主观的认识来决定的。但针挑疗法在这个换代时期已经成为主角。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来说,这个发展过程是必然的,不可能从砭石时期突然跳到微针时期去的,中间必须经过一个粗针挑砭时期,在粗针挑刺的基础上才渐渐发展成直刺、深刺的微针。所以说,针挑疗法成于粗针,就是这个缘故。

为了更好理解针刺疗法的发展问题,现不妨就微针术与针挑术再作如下分析:祖先以石为针这种方法治病的时期,通称“砭石时期”,这容易理解。后来有了骨针、铜针和铁针等针具,特别是有了铁针以后,针的深度比石针的深度要深了,操作也较以前利索了。但鉴于当时的生产力还很低,制造出来的针具还很粗糙,例如在过去出土的骨针,身长82毫米,直径3.1~3.3毫米,后面有孔。又如出土的“铜针”,身长4.6毫米,针身有四棱,横截面呈菱形,极似头道洼砭石。从历次出土的针具粗细、形状来看,用这样粗的针具是很难深刺和做补泻导气手法的,只能在皮层进行挑提、刮刺的操作。当时有了这样的粗针,针挑则可以得心应手地完成挑刺皮肤的动作,进行挑、提、牵拉和挑出纤维了,而这些操作用石针绝对不可能做到。

到了粗针挑砭的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针具的制造越来越精细。一方面,使针挑疗法越加成熟;另一方面,为直刺导气法的发展与形成创造了条件,逐渐孕育出了微针疗法。那时候居住在我国东方之域的居民,最喜欢使用粗针挑砭法治病,对此特别有经验。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在人的体表做针挑的手法时,对治疗某些疾病很有效果,还发现挑皮不但能治体表的病,而且还能治内脏的病,并从中认识到“有诸于内,必形于外”和“牵其外引其内”的道理。同时发现当人有病时,在皮肤相应处会出现异常点或区域,针挑这些异常点或区域,可更有效地改变内在的病理变化。又发现细心地在皮层内挑治,可挑出一些病根(纤维),再挑深一点,更可挑出一些痰湿(即脂肪小体),并发现这种挑法比砭石疗法更为有效。古人直观地认为针挑皮层之所以有效,可能是因为挑断病根、除去痰湿、放尽恶血、摇通血脉的缘故。后来在这一基础上继续研究,又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在挑、刮、放血和取纤维方面的手法上,在观皮察色的诊断上,在定点取穴上都渐成一格,自成一家,形成独特风格的针挑疗法。所以,针挑疗法到了金属粗针挑砭时期的中后期阶段,已发展到相当成熟了。

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如南方地区,由于地势环境不同,所以疾病有异。南方多患痹证,发现单用粗针不易治愈。认为南方的痹证邪多深在骨,要深刺才能到达病所,虽针挑可以从外治内,但没有那么直接,认为粗针浅刺不易奏效。当金属粗针已能改进成谈针时,便试行直刺、深刺。当直刺、深刺时,又发现有酸、麻、胀、重等气至的感觉,有经气感传的现象。于是,人们在粗针挑砭的基础上,再向躯体深处进军,大胆地打开了皮下的禁区,揭示了人体的经络、穴位及补泻手法等一系列新的问题。病位不同,刺有深浅。当时制成的针具各异,常用的针具有镜针、提针、圆针、锋针、圆利针、镀针、毫针、长针、大针等9种,亦通称为“微针”、“九针”或“小针”(虽然渗有针挑针的成分,只是一种巧合),又因为当时“九针”已被官方所肯定,故又有“官针”之称。

当然九针的出现和发展,不论主观怎么样,客观上都使我国针术在历史上跨出一大步,这属别论。可知:微针是从砭石时期开始,经过金属粗针时期的针挑才发展起来的,针挑法和针刺法是既有相同又各有特点的疗法。

据历史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时,有个名医叫扁鹊,为虢太子救治“尸厥”的时候,他不但开始使用官针,而且还熟练地使用传统的挑砭法。可见,当时挑砭法和九针直刺法还一样盛行着,且各自在发展。

有人认为针挑疗法与《内经》九针有相似之处,就断言,针挑疗法是在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想当然的说法,皆因未明上述道理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