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无论是现在的中小学生还是大人们都对《鲁滨逊漂流记》并不陌生,这本书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成名作之一,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流落荒岛,依靠个人奋斗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进行搏斗,最后终于成功脱险的故事。事实上,笛福在1719年《鲁滨逊漂流记》发表之后不久,笛福还曾经写过一本不是那么出名的《鲁滨逊漂流记》的续集,在这本书之中,鲁滨逊在东方旅行的最后一站就是此时处于“康乾盛世”的中国。那么他对当时的清政府和中国人民是如何评价的呢?这些恐怕大家都知之甚少。
丹尼尔·笛福
要想了解鲁滨逊眼中的中国形象,首先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笛福本人。很巧的是,他自己声称对中国“知之甚多”。1705年,笛福曾写过一本名为《月球世界活动记录》的小说,曾经这样介绍中国人和中华民族:
“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人是个古老、智慧还彬彬有礼的存在,所以中俄之间的贸易不仅仅让俄罗斯人富有起来,也能帮助俄罗斯人移风易俗。中国人拥有多种西方世界闻所未闻的知识,比如中国人在航海方面有着最令人仰慕的论文,他们的皇帝察觉到要有洪水到来时,就预先准备了10万艘帆船提供给他所居住的每个城市……中国人的知识水平已经能够有效对抗各种诡计、欺骗,从而更好地维持社会秩序。”
丹尼尔笛福油画
那么笛福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在赞美中国吗?事实并非如此,笛福写这篇小说在当时是有着很强的政治隐喻的,他在讨论中国的背后隐隐讽刺了当时欧洲各种制度的缺陷。笛福似乎对欧洲近代以来的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很不满,这从他对中国人变相的“赞美描述”之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他说中国人能依靠占卜术预知天气,准确推断出风暴的强度和时间,这或许这是一些中国古代占星术的只言片语,但其实笛福是在借机讽刺欧洲近代喜欢研究彗星规律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他对欧洲君主的“君权神授”很不满意,而中国皇帝则是根据自然指导人民,把权力交给堪此大任的人(事实上并非如此),就故意说有关中国政治的论文就不要引入欧洲了。
毫无疑问,笛福借助赞美中国所表现出的这些情绪,就是很阴阳怪气,令人很不舒服。他对中国的各种描述并非是为了夸赞中国,而是想说这些欧洲梦寐以求的东西中国都有了,而中国之所以拥有这一切,是因为它们来自月球的传授(小说设定)。也就是说,笛福对中国文明成就抱着极大的不信任感和不以为然,而所谓“来自月球”也隐含着作者的主观意识:有关中国文明的种种传闻纯属夸张甚至子虚乌有,他并不认为中国人比起欧洲人来说有多了不起。
《鲁滨逊漂流记》插画
而具体到《鲁滨逊漂流记》续集来说,作者笛福表现出对当时中国的尖酸刻薄的态度就更加明显了。这本续集之中讲到,鲁滨逊在东方历险,所停靠的最后一站正好是中国,当时他们在一位葡萄牙领航员的带领之下,把船队停在了“南京湾”(可事实上南京根本不靠海,也许是指杭州湾)附近的一处锚地之中。他们在这里停留了4个月,旅行了大约两三次,首先参观了南京的街道布局。
鲁滨逊认为,虽然南京值得一看,有着整齐的建筑和百万居民,但如果拿南京和它所反映的清政府与英国相比,实在是一无是处:“我们伦敦的贸易总量超过他们全国一半的贸易总量,一艘装备着80架枪炮的英国军舰、荷兰军舰或者法国军舰就能摧毁所有中国船只。尽管他们有200万军队,可这个帝国的全部武装却什么都做不到,只能让自己挨饿;他们100万步兵的方阵在我们的一个步兵团面前就会溃败……要我说,如果3万德国或者英国步兵和1万骑兵能够在很好的组织下就能够打败整个中国的武装力量,这并非虚言。”
清朝军岗
笛福这几句话足以借鲁滨逊之口将当时清政府洋洋得意自诩为地“天朝上邦”的自信所击碎,不仅如此,他还有意无意的贬低中国人的品德。原来鲁滨逊在停留在南京湾期间遇到了一位想要进京的西蒙身份,再加上他对北京也仰慕已久,于是就决定跟随神父去北京转一圈。他们跟随在一位清政府总督的队伍之中,每天虽然有充足的补给,但这些都要按照市面价格支付生活费。他认为,这位清政府的总督大赚了一笔,因为明明国家是无偿提供给他们这些外国人的旅行用品的,他却有偿提供给了外国人,足可见这位总督身上折射出的中国人的贪婪与傲慢。
传统的清政府官员正在接受叩拜之礼
当然,笛福自己事实上并没有来过东方,他的这些游记事实上也是根据当时欧洲的各种文本资料汇编而成,其中关于中国方面的情况,更是基本上来自于传教士的中国报告,具体来说,《鲁滨逊漂流记》续集之中的中国知识,便是来自于法国传教士李明的著作。
马戛尔尼
可是,笛福却并没有接受李明书中对于中国的正面描述,而是热衷于从军事力量、国家实力和经济状况来评价一个帝国的实力。毫无疑问,笛福或者鲁滨逊对中国文明的片面评价,透露着当时东西方时代的巨大落差,也折射这当时代表西方进步文明的英国人对东方文明的傲慢与偏见。
当然,笛福的船队或许还不等同于乔治·马戛尔尼的访问船队,更不是鸦片战争之中英国人轰开清政府国门的炮船,但鲁滨逊用傲慢目光打量着清政府的背后,分明流露出的是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大英帝国,对沉浸在落日余晖之中清政府的觊觎和窥视。事实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在西方人的眼中根本不足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