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十五个领国之一的锡金,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曾多次向中国“求收留”,但是难逃被印度吞并的命运。锡金从七世纪到1890年之前,一直属于西藏的领地,却在1975年在印度的主导下,通过全民投票成为印度的一个邦,这段历史,队长想很多80后、90后都清楚,毕竟不止一次在地理课上背诵过这个中国曾经的友邻。
锡金—从藩属国到附属国
锡金地区面积7200平方公里,现人口有60万左右,境内有巍峨的雪山,荡气回肠的瀑布,一望无际的五彩深林,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耸立在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喜马拉雅山脉南段的重要关口,也一直被视为从恒河平原通往藏地乃至中国腹地最好的陆路,曾是印藏最重要的口岸。从公元七世纪就是吐蕃的一部分,吐蕃衰败后,锡金成为独立的部落,一直到17世纪中期建立锡金王国,也一直都属于中国的管辖范围,甚至在18世纪时,锡金遭到邻国尼泊尔的多次侵占,每次都是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击退敌军,但是随着清政府的式微,对于周边这些藩属国实在是鞭长莫及,英国东印度公司趁火打劫,从1814年开始,不断入侵锡金,直到1887年强占后,锡金从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允许大批尼泊尔人移居锡金,算是为以后锡金王国的瓦解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而印度现学现卖也学会了利用移民浪潮,逐渐模糊了锡金的国家主权。
当印度独立之后,印度对锡金就一直虎视眈眈,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不过这个协定只是印度“吞并”计划的一个开始。
我们是在2005年才放弃承认锡金是主权国家的,也是世界最后一个承认的,虽然锡金国王多次求助中国,但我们却爱莫能助。
锡金—从附属国到印度邦
印度自独立起,就对锡金虎视眈眈,因为独立后的印度被迫一分为三,这使得印度东北六邦被“悬空”于一角,被西藏、缅甸和孟加拉国包围,而锡金正好处于西里古里走廊最窄的地区,印度如果放任锡金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处在这个关口,那印度以后有可能逐渐失去,有分裂倾向的东北六邦,这当时是印度决不能容忍的。
所以印度步步为营,在1947年与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后,就马不停蹄的派驻专员,先是要求王国改革,二十多年的时间就逐步控制了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直到1975年软禁了锡金国王。就连当年进行的全民投票,采取的都是声东击西的方法,公投是让锡金人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之间选择,没有人知道选择民主制就是变相同意印度的吞并,就这样有超过97%的“锡金人”同意加入印度,锡金便顺利成为印度的第22个邦。
这期间,锡金王室不断做出努力,向外发声,想借助中国的力量抗衡被印度吞并的命运,但是中国当时没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处理这件事,而印度当时正是东西方阵容的“心头好”,他的行动得到了对立不同阵营的一致默许。经过十年的磋商和谈判,最终印度和中国达成协议,他们承认西藏的主权所属,而我们在2005年放弃对锡金主权国家的承认。
很多人可惜锡金被印度吞并,但是这事如今看来,也要结合当时的历史,锡金从成为英国殖民地,到百年后,锡金族已经不足人口的10%,民族主体不复存在。而我们当时还在努力恢复联合国席位,国际环境并不理想,求助我们,我们也爱莫能助,再就是,锡金对我们来说可能是“鸡肋”,但却是印度攸关存亡的死穴,不惜经济上大量援助,还要重兵戍守。
1969年时锡金王国的人口总数约为19万人,首都人口还不如中国的一个县级单位,但是被印度吞并后,人口很快就翻了四倍多,几十年的时间,印度通过移民,往锡金塞进去了近80万人,印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锡金,年轻人没几个还记得锡金曾经的历史,算是彻底断绝了锡金复国的希望。
为了笼络好自己的“小弟”,印度这“大腿”也当的十分辛苦,虽然锡金地区GDP在印度各个邦中也算是名列前茅,但这是印度每年提供至少5亿美元援助下的成绩,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尽管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可产业不完善,不知道这样的援助还能坚持多久?如今,印度有了吞并锡金的成功,就想在不丹、尼泊尔等主权国家故技重施。要不是2015年尼泊尔顶着印度的制裁,推行新的宪法,政府强有力的控制住国内印度裔的抗议,搞不好,尼泊尔也得悬。
虽说如今的国际社会,想通过移民就实现吞并国家的行为,已经是痴心妄想了,但同时,国际形势瞬息变化,对于小国来说,在夹缝中生存,着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