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子弹有多少呢?
120亿,也就意味着,每年全球出产的子弹数几乎可以把全世界的人都击中两次。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所有生产子弹的国家中,中国是生产子弹最多的国家之一。
关于子弹,还有一个传言已久的话题——
“中国生产的子弹使用钢,而西方普遍使用铜,铜弹壳比钢好得多”
这是真的吗?既然好得多我们国家为什么不用铜来生产呢?
中国的子弹生产历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子弹壳使用的材料,根据资料显示,我们国家主要的制式枪弹材料包括了以下几种——
F11 F18覆铜钢片、H85黄铜片
钢由于其物理性质,制造出的子弹精度较低且容易被腐蚀难以保存,多数国家都不使用钢来制造,黄铜机械性能好,延展性强,便于抽壳的特点,使其成为最优的制造枪弹弹壳材料。
可是,黄铜并不是枪弹弹壳的唯一选择,如纯铜、白铜、镀铜钢、覆铜钢等世界各国都有使用。
在讲述我国枪弹的主要历程之前得先知道一个事实——
我国的军工底子,几乎是继承的苏联一派。
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政府就同苏联方向商议,请求苏联方面帮助中国建立基础的重工和军工企业,以支持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的苏联正在对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扶持,保住中国完成现代化工业的改造也是其中一环。
1950年开始,“苏联工业援助计划”的156项计划开始正式实施,军工行业也是其中之一。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国家生产使用的并不是覆钢弹壳,而是使用的黄铜弹壳,如早期生产的51式手枪弹,就是使用的黄铜弹壳。
1951年的时候,朝鲜战争刚打响不久,中国的子弹需求数大量上涨,黄铜弹壳无法满足弹药供应。
如1951年第一季度,朝鲜战争上所需要的弹药约为14100吨,而此时中国的生产能力仅仅只有1500吨。
在中苏关于军事援助的交涉后,国内的弹壳生产从黄铜向苏联的覆铜钢弹转变。
苏联早些年也并不是使用的覆铜钢,也是使用的黄铜。苏联的轻武器工业完全从沙俄继承,在1891年和1908年生产的7.62X54mm R步枪弹上都是使用的黄铜弹壳。
原因是早些年世界上的主流定装弹都是使用的铜作为原料,如法国勒贝尔步枪弹和奥匈帝国的曼利彻步枪的黄铜弹壳设计。
此时的苏俄轻工业底子极其薄弱,弹药在本国只有几个弹药厂生产,在一战前几乎都交由英国肯尼克公司及格林伍德和巴德尔公司生产。
苏联在逐步的学习借鉴中,1930年左右,苏俄的轻武器工业才逐步发展壮大。
此时的苏联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黄铜储量不够!
铜的使用虽然有一万年的历史,在地球上的储量也巨大,在距离地表1公里以内的地壳中储藏了100万亿吨的铜,以现在的开采速度来计算可开采500万年。
可惜的是其中只有少部分具有开采价值,如适合开采的铜矿含铜量仅仅为0.6%,需要经过多重提炼才能使用。
虽然铜和铝一样,不管作为原材料还是产品,都能100%回收,但是,以技术和经济角度来说,各个国家适合开采的铜资源是有限的。
1930年开始,苏联为了保证可开采的铜资源储备等考虑,开始转向钢壳弹的使用,尝试在钢弹壳上面镀铜。
受限于苏联的技术条件,无法廉价生产镀铜钢,直到30年代中期,苏联波多尔斯克兵工厂和卢甘斯克兵工厂才研制出来了在钢弹壳上镀铜的办法:
利用简单的化学镀铜模式,在钢弹壳上附上一层黄铜,用来应对需求。
1930年苏联生产的7.62X54mm R威力步枪弹有两种弹壳产出:
镀黄铜钢弹壳、黄铜弹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弹药的大规模消耗使得几乎所有国家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始供不应求,为了保证战场的供应,步枪弹壳开始由原先的黄铜弹壳向钢弹壳转变。
在子弹发射的时候,高温会导致弹壳产生膨胀,钢弹壳无法像铜一样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在发射时弹道会较为不平稳,精度会大大下降,且容易腐蚀的特性在潮湿环境下容易损坏。
战争初期,各个国家为了解决钢弹壳的缺点,除了镀铜以外,也使用了镀锌、镍等方式。
随着战争的推进,投入的军队越来越多,对于弹药的需求也快速上升,为了保证弹药的供应,多数国家直接使用裸钢弹壳,虽然故障率偏高,但是总比没有好。
此时苏联后方军工业为了解决镀铜弹壳故障率高的问题,开始尝试覆铜钢技术,覆铜钢的技术解决了膨胀、腐蚀等问题,虽然没有黄铜好,但是故障率和精准度也能够达到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覆铜钢的技术在苏联大规模普及,朝鲜战争中,在苏联的大量军工援助下我国也引进了覆铜钢弹壳技术。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们国家虽然多次精简整编人员,可还是有大量的部队存在:
如1953年第三次精简整编后,全国部队人数还保有350万;
到2018年,经过了多次整编后现役人数也有约200万人。
以我国现役军队的人数来推算,平均一年一人训练10发子弹的数量,也要近2000千万发。
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向国外不断出口子弹等轻武器的国家:
如北方工业公司、保利集团、京安净出口公司和新兴进出口公司等都是被授权出口“轻小武器”。
在1964年至1978年间,我国向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如刚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出口了420万件小武器及上亿配套子弹。
1990年之后虽然常规武器出口量显著下降,但是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显示,中国在2008—2012年的时候依然是第五大常规武器出口国。
如中国56式突击步枪及子弹,在非洲东部、中部等地区都有发现。
在大量的消耗、出口及国家有色金属资源储备保护的政策下,我国并没有向欧美一样恢复黄铜弹壳的制造,而是进一步改良了覆铜钢弹壳的技术来满足供应和弹壳的质量。
结语
子弹的材料并不是一味地向最好选择,而是根据国家自身的有色金属储量,弹药的具体需求来决定的。
黄铜弹壳就像考试中的90分,而覆铜钢能达到80分。要一直打到90分技术是十分成熟的,只是没有必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