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产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新疆昆仑山附近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和田玉,并制作成装飾物或一些生产工具。最先认识到和田玉之美的,应该是生活在昆仑山北坡山河流地带的古羌人。可以说和田玉的开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现代机械化外采的大幅度提升,和田玉的开采量也随之不断攀升,现在月开采量是前人百年开采量的总和。但是因为开采过度,上等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根据清代之前的资料,我们很难确定古代开采和田玉的具体地点。清代之后,有了详细记载,主要有新疆和田地区叶城县密尔岱玉矿、和田县阿拉玛斯玉矿、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矿、且末县塔什赛因玉矿、塔什库尔干县大同玉矿、皮山县康西瓦玉矿等。甚至到现在还能看见古人采玉留下的遗迹,比如有名的“杨家坑”和家坑”,分别在海拔4500多米和4800多米处,全部位于和田县昆仑山区阿羌乡阿勒玛斯地区,但山玉开采量每年不过几千公斤,而杨家坑从清朝至今已冰封多年,无从寻觅。河中的子玉是古代和田玉器的主要来源,子玉是最早也是最优良的使用原料。值得一提的是,子玉和原生矿的山玉区别很大,而和田玉的原生矿也是人们采集子玉时发现的。
墨玉小兽
现在人们采玉多是以开采原生矿的山玉,主要集中存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和田地区的于田、皮山两县和喀什地区的叶城县等四个地段。在茫茫的昆仑山上,和田玉的成矿地带长1100多千米,一些原生矿床和矿点分布在雪山之,甚至很多河流中还出产子玉。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很多新的矿床不断被发现,一些老的矿床也恢复了开采。现在和田玉成矿前景十分乐观,但是和田玉隐伏的矿体仍是个未知数。和田市的玉龙喀什河,从古到今捞出的美玉不计其数,而且大都世间罕见,极其珍贵,可是时至今日都没有找到原生矿。玉龙喀什河中的白玉究竟产自哪里,这还需要地质工作者继续勘测。
那么,和田玉的资源到底有多少呢?据初步探查统计,原生矿的玉石产地有20多处,再加上很多河流中的子玉,总共是21~28万吨。其中,有三处产地的储存量大概有25万吨。就目前的储量而言,以年产250吨计算,加上同采损失率按50%计算,其资源还能再开采50年。另外专家还预测到,在昆仑山玉矿产成矿带的东西方向,大概每50~150公里内就会有一段矿化显示。而每个矿化地段一般都有矿体3~4个,这说明找矿的前景并不悲观。
墨玉河
又名喀拉喀什河,因出产墨玉而得名,生产的墨玉是雕琢玉器的上等玉料。墨玉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全长808公里,墨玉河自西南向北流经墨玉绿洲,在阔什塔什与白玉河汇流成和田河。
新疆玉的分布很广,从西部的塔什库尔干到东部的且末、若羌,沿昆仑山北麓都曾有过玉矿点,绵延800公里。矿点在4000~5000米高的雪线附近,有个别的在3500米处。当地的交通极其不便,所以开采山玉非常困难。有些人曾提议,采取措施保护和田玉资源。的确,目前人们对和田玉肆无忌的开采,对和田玉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因此和田玉行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杜绝资源浪费,合理开采、精雕细琢、让加工销售渠顺畅,如此和田玉行业オ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玉文化
玉文化的第七阶段是世俗期,该时期的玉器的功能完全世俗化。玉器的礼仪功能几乎完全消失。大概是东汉末年以后的全部历史时期。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数百年的战争使百姓生活在水深大热之中,文化的发展也步入历史上的低潮期。唐时期玉文化又再度兴起,但是在选题、创意和风格上,受到业已相当发达的绘画、雕塑和金银器创作风格的影响,玉雕人物、花卉、动物的造型在浪漫的情调中力求逼真。到明清时期,玉器基本上完全成为艺术、财富和把玩的代名词,尽管这一时期的王墓中还有用玉圭陪葬的现象。《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也具有某些神奇的功效,今人也有以玉佩辟邪护身的现象,与现实社会和玉文化发展的主流及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相去甚远。玉器这种古老、历久不衰的艺术瑰宝终于摘下了其高贵、圣洁、无所不能的神秘面纱,走出神权、王权的殿堂,回到普通的世俗世界,还原为芸芸众生共鉴共赏的美丽石头。这是思想、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