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修建了四代人的乐山大佛 到底经历了什么!

暮川故事
暮川故事
2021-10-02 09:44:55

乐山拥有世界上第一座石弥勒佛,是国内外令人向往的著名旅游胜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峨眉山东麓,成都以南。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河交汇的扇形地带,自然地理条件独特

云冈石窟、敦煌壁画、蒙山大佛。中国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古建筑。今天我们来谈谈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岷江南岸东岸凌云寺一侧,靠近大渡河、青衣河和岷江的交汇处。大佛是弥勒佛的坐像。大佛高71米,头高14.7米,宽10米,髻1051个,肩膀宽24米,膝盖到脚背长28米,脚背宽8.5米。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像。

乐山大佛建于唐代,修复于宋代。唐开元元年玄宗年间动工,贞元十九年唐德宗年间完成。它持续了大约九十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为什么建造一座大佛要花九十年的时间呢

首先,当时的科学还不发达,没有直升机和挖掘机之类的工具。其次,山势陡峭,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交汇处。第三,与唐代禁佛有关。第四,是资金来源的断裂造成的。

从传统神话中可以看出,古人坚信天人合一,这四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并不难。

第一个提出建造乐山大佛的人是一位名叫海通的和尚。当时,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交汇处,水势凶猛。另外,凌云山危险陡峭。任何一艘船只如果不小心经过这里,都会翻船并造成人员伤亡,多灾多难。在水季,这里几乎没有船只可以航行,船只会被摧毁,人们会死去。作为一名僧侣,海通不忍看到众生受苦,所以他建议朝廷在这里修行佛教,用佛像来压制水势,并祝福航行的船只。这也是乐山大佛之所以是弥勒佛的原因。

开元二年二月,唐玄宗听取了宰相姚冲的意见,要求僧尼回归世俗,不允许民间佛法和写经。在这种情况下,海通只能提出修行,却无法自行筹款修行。然而一切都会好转,乐山大佛的建设也不例外。唐玄宗由禁佛变为崇尚佛教,使海通得以在资金和王权的支持下建造乐山大佛。在资金和王权的支持下,佛像修建得相当顺利。这是一项国家工程,动用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修建乐山大佛。修建后不久,海通和尚去世。佛像还没有修好,当然,它又被推迟了。开元二十七年,担任剑南节使者的章丘和琼一直支持海通的徒弟继续大佛项目,该项目已暂停多年。章丘和琼出资修建乐山大佛的原因很简单,领导军队对抗外敌,食物和草不能切断,必须修理,水道即是粮道。否则,如果食物和草出了事故,前线就要结束了。天宝五年五月章丘和琼出任大臣,当然,他们并不关心大佛的建造,因此大佛的建造再次搁置。

四十年后,唐德宗登基,乐山大佛的建造被提上议事日程。与章丘和琼一样,曾任四川剑南节日特使的魏高出资修建了乐山大佛,用于运输粮食和草。最后,乐山大佛于贞元十九年完工。

从海通主持乐山大佛,头部至胸部的第一段工程,用了数年时间,到章仇兼琼主持第二阶段工程,肩至膝部,前后历时8年,最后到了韦皋主持的第三阶段,膝部到底部,前后历时15年。经过四代人的建设,历时90年的乐山大佛终于建成成功,乐山大佛的初衷是防洪救民。

在乐山大佛龛洞右侧河边的悬崖上的石碑,不仅记载了乐山大佛的正式名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像,也是研究乐山大佛的直接文献。在大佛左右两侧的沿河悬崖上,有两尊高达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两王的格局。有数百个壁龛和数千尊石像与天王共存,就像一个巨大的佛教石雕艺术团体。大佛左侧,沿着“洞天”下去是近代挖掘的凌云栈道的起点,全长近500米,右边是九曲栈道,这是唐代大佛挖掘留下的建筑和供奉佛像的通道。佛像雕刻完成后,在其上覆盖着一座七层楼高的楼阁,称为“大佛阁”或“大象阁”;阁楼屡建屡毁,“凌云阁”、“天宁阁”于宋代重建;“宝红阁”始建于元代;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后又经历过几次修缮才能得见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