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阎锡山逃离太原时,为何没带上常伴左右的五姑娘?她的结局如何?

靖观新视角
靖观新视角
2022-05-13 10:24:44

1949年4月24日,在太原前线的解放军,于当日凌晨发起了对太原城的总攻。彼时的太原已是一座孤城,城内的顽敌如同困兽,进行最后的顽抗。太原解放,已成势不可挡之势。

对此,号称“山西王”的阎锡山心中了然,在太原解放前夕,就已经落荒而逃了。但让人疑惑的是,他逃跑的时候,为何不带上多年来服侍他生活起居的堂妹?在许多人眼中,阎锡山与这位被称为“五姑娘”的堂妹过往甚密,只要有阎锡山的地方,身边就应该陪伴着“五姑娘”。

然而,阎锡山在性命攸关之际,却将“五姑娘”留在了太原。4月24日,阎锡山收到了一封来自“五姑娘”的电报:

“……妹虽女流,死志已决。目睹玉碎,岂敢瓦全?生既未能挽国家狂澜于万一,死后当遵命尸首不与匪共见。临电依依,不尽所言!今生已矣,一别永诀。来生再见,愿非虚幻。妹今发电之刻尚在人间,大哥至阅电之时,已成隔世……”

显然,这是一封“绝命电报”,是“五姑娘”面临生死时与堂哥阎锡山最后的诀别。大难临头之际,被堂哥弃于太原的“五姑娘”,在最后发给堂哥的电报之中,也没有半个字表示出对他的埋怨。

这封电报发出去不久,太原便解放了。在太原人民一片欢腾的庆祝声中,阎锡山的堂妹“五姑娘”,最后结局如何?阎锡山逃离太原时为何不带上与自己关系密切、服侍自己生活起居多年的堂妹?

“五姑娘”的大名叫阎慧卿,她的祖父阎青云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阎书堂,次子叫阎书典。阎书堂只有一个独子,就是阎锡山,而阎书典则共有九个孩子,其中四个男孩,五个女孩,最小的女孩便是阎慧卿,因为在姐妹中排行第五,所以被称为“五姑娘”。

阎慧卿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有几十亩田,还有佃户给他们家种地,阎慧卿自幼就不用为了温饱而奔波劳苦。但阎慧卿的父母却因为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选择让阎慧卿上学读书。

1917年,阎锡山成为山西省的省长后,开始着手兴办学堂,三年以后,山西省的私塾开始被学堂取代,10岁的阎慧卿因此获得了宝贵的读书机会。阎慧卿似乎没有什么学习天赋,在读小学期间,成绩并不理想,读了几年小学以后,又到太原人教会加辣女子学校学习数年。

阎慧卿在此期间,以婚姻包办的形式有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男方是河边村的曲佩环。阎家与曲家同是河边村的大户,两家历代交好,互相联姻的历史也可以追溯数代之久。曲家人善于经商,家资颇丰,在此基础上,曲家的读书人也随之增多,其中不乏出国留学者,在河边村的影响逐渐增大。

阎慧卿的父亲正是看中这一点,才火急火燎地将阎慧卿嫁到曲家。不过,阎慧卿嫁给曲佩环其实也不亏,因为曲佩环是曲家年轻一代里的翘楚,结婚之前刚从日本留学归来,对于只读过几年书的阎慧卿而言,算不得婚姻不幸。

曲佩环在婚后出任了榆次晋华纱厂的经理,收入颇丰,如果曲佩环能够和阎慧卿一起好好经营家庭,定然会迎来幸福美满的生活。遗憾的是,曲佩环虽然天资过人,却不是一个自律之人,在生活逐渐趋于平稳时,开始沾染吸料面、打吗啡等恶习,导致身体状况急剧下滑,仅仅数年时间,年纪轻轻的曲佩环竟然已经到了卧床不起的境地。

曲佩环对此懊悔不已,经常以泪洗面,但世间并无后悔药,他也只能接受现实。自知时日无多的曲佩环,知道阎慧卿始终对嫁给自己耿耿于怀,便萌生了让她早日改嫁的想法。曲佩环将阎慧卿叫到自己的床前,深情地对她说:“你还是先找个人吧,不要守活寡了!”

阎慧卿早有此意,听了曲佩环的话如获至宝,遂前往征求老太爷(阎锡山父亲)的意见。结果,阎锡山的父亲大发雷霆,愤怒且坚定地对阎慧卿说:“只要曲佩环还活着,你就断然不许再嫁人!”

阎慧卿不敢忤逆族中长辈,只得重返曲家隐忍度日,终于在一年半以后,等到了曲佩环死去,这才如释重负,结束了这段包办婚姻。

笔者以为,老太爷阻止阎慧卿再嫁是对的,一来阎慧卿的丈夫尚未离世,且处于重病卧床的状态,阎慧卿虽然对包办婚姻不满,但曲佩环毕竟对他不薄,不仅供她读女子学校,且于婚姻并无过错,阎慧卿即便不为阎、曲两家的利害关系考虑,也不该在丈夫病重之际提出改嫁。

与此同时,阎锡山已经主政山西多年,经过多年的经营,总算是在山西坐稳了省长的宝座。但他也因为在官场中勾心斗角、机关算尽而使得身体状况始终不佳。

尤其是因为吃饭、休息不规律,落下了胃疼的毛病。再加上阎锡山的脾气暴躁,让身体负担加重,他的原配妻子徐竹青为此想尽办法,却始终没有取得成效,整日为此忧烦。阎锡山这个人,千不好万不好,但与原配妻子徐竹青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徐竹青对阎锡山也是情真意切,为了改善阎锡山的生活状况,她决定寻一个可靠的人帮自己服侍丈夫。

就这样,阎慧卿从女子学校毕业不久,便见到了自己的堂嫂徐竹青,徐竹青与阎慧卿见面之前,就侧面了解过她的情况。所以,两人见面后,徐竹青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阎慧卿,询问她的想法。

彼时,阎慧卿已是只身一人,正为日后的生计发愁,加之堂哥阎锡山如今主政山西,已经是一个手握大权的军阀,得到堂嫂徐竹青的邀请后,阎慧卿没做任何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阎慧卿与阎锡山虽然是堂兄妹关系,但年纪差距很大,足有27岁之多,且在此之前素未谋面,关系并不亲厚。阎慧卿在堂嫂的带领下,第一次见阎锡山时,就遭到了阎锡山的冷落。显然,阎锡山对于这位堂妹并不太喜欢,但阎慧卿却并未因此苦恼,第二天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照常开始了自己服侍阎锡山生活的工作。

阎慧卿刚到阎锡山身边工作时,所处的环境颇为复杂。她的堂嫂徐竹青与阎锡山的感情虽然好,但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嫁给阎锡山多年一直没有怀孕。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很浓郁,传宗接代的思想也很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充斥着当时人的脑海。

因此,阎锡山娶徐竹青17年后,又娶了14岁的许氏。许氏进门以后,阎家为其改名换姓为徐兰森。阎家带着徐兰森去徐竹青家认亲时,表明了态度,未来让徐兰森与徐竹青姐妹相称,徐竹青做大,徐兰森做小,徐兰森未来生子,要喊徐竹青为“妈”,喊徐兰森为“姨”。

从这一点来看,当时阎家对徐家颇为尊重,从阎家的态度来看,徐兰森进阎家门,遵从的是中国古制,身份为妾,在当时叫姨太太。徐竹青虽然不情愿与其他女人分享阎锡山,但无奈自己的肚子不争气,最终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徐兰森此后为阎家生下5男1女,全都按照事先的规定,喊徐竹青为妈,叫徐兰森为姨。生养多个子女的徐兰森刚入门只有14岁,对徐竹青言听计从,随着年纪增大,她逐渐变得不甘心起来,经常会暗地里表现出对徐竹青不敬的态度,这让徐竹青极为不满。

也就是说,阎慧卿初至阎锡山身边工作时,徐竹青在阎家的地位风雨飘摇,这也是她为何要找阎慧卿来服侍阎锡山生活起居的重要原因。徐竹青比阎锡山大6岁,服侍阎锡山比较吃力,又不能让徐兰森与阎锡山朝夕相处,找阎锡山堂妹阎慧卿来服侍他,也算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了。

阎锡山初见阎慧卿就不喜欢她,可能也与此事有关。但阎慧卿很聪明,遭到阎锡山的冷落后,没表现出任何的不悦,每天除了服侍阎锡山以外,从不多说半个字。阎慧卿话少,却不是一个愚笨之人,她其实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这一点从她与阎锡山相处的方式上,就能看得出来。

阎锡山的脾气暴躁易怒,容不得有人忤逆他的意思,徐竹青经常在这一点上吃亏。阎慧卿却不同,她在阎锡山身边时谨言慎行,每次说的话,都是阎锡山爱听的话。阎锡山心情好时,她就会多说一些话,还会给阎锡山讲笑话哄他开心;阎锡山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会少说话,如果阎锡山主动搭茬,她就会说一些自己的有趣经历,缓解阎锡山的怒气。

除此之外,阎慧卿负责服侍阎锡山的生活起居时,干活非常卖力。无论是衣服还是铺盖的被褥,阎慧卿都会及时清洗干净,还会根据季节的变换、阎锡山出席的场合为他搭配合适的衣服,令阎锡山每次都十分满意。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很多,阎锡山对阎慧卿的态度因此发生改善,从冷落变为赏识。

与阎慧卿的处境越来越好相反,徐竹青在阎家的地位却越发显得不稳定。她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妇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了孩子们在私下里也喊徐兰森为“妈”。这种做法在她看来大逆不道,不禁勃然大怒,为此找阎锡山大闹了一场。

本来徐竹青平时对阎锡山就约束颇多,经常因为喋喋不休而惹恼阎锡山,阎锡山虽然对徐竹青有几分敬重,这一次也还是生气了。两人由于意见不合,谁也不肯退一步,最终竟然闹到了分居的地步。

1931年,徐竹青离开阎锡山身边,从此与阎锡山很少再联系。不过,阎锡山对她仍有感情,家族里有什么婚丧嫁娶的事情,他还会经常派徐竹青出面,代表自己处理这些事情。

徐竹青离开后,徐兰森便母凭子贵,在阎家后院俨然有了女主人的意思。或许是因为少了徐竹青的制约,徐兰森越发的嚣张,有时候甚至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与阎锡山发生一些摩擦。因此,阎锡山对她颇为不满。

这种情况下,无形中给了阎慧卿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生存土壤。徐竹青离开后,她与阎锡山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陌生人的那种隔阂,对阎锡山服侍得更加贴心。例如,阎锡山有时候吃饭喜欢考虑问题,吃的食物也不多,这个时候阎慧卿就会亲自拿筷子尝尝口味,再劝他多吃一些。

阎锡山有时候也会吃得高兴,要多吃一些才肯罢休,这时候阎慧卿就会劝他要节制,少吃一点。如果阎锡山不肯听,阎慧卿就会上前抢过阎锡山手中的饭碗,交到副官手里,让副官将食物强行拿走。

从这个细节来看,阎慧卿与阎锡山的关系此时已经非常融洽,两者之间早已经脱离了普通工作关系的界限,多了几分兄妹的感情。由于阎慧卿的乳名叫五鲜,所以阎锡山经常亲昵地叫她“五鲜子”,兄妹二人的关系愈发地亲密起来。

而且,阎慧卿在工作时很会讨喜,她经常根据阎锡山的口味,吩咐厨房制作一些他爱吃的特色美食,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花样不断,让阎锡山对她赞不绝口。

阎锡山真正接纳了阎慧卿的存在以后,生活起居全都由阎慧卿说了算,有时候阎锡山困了累了却睡不着,阎慧卿就会守在一旁,给他揉肩捶腿,等他睡着了再离开。久而久之,阎锡山忙于公务时,也开始不再避讳阎慧卿,甚至有些事情还会让她帮忙来办。

在阎锡山的培养下,阎慧卿逐渐开始接触政务,也会走到台前,参与到阎锡山安排的一些行动中。

1939年,阎锡山为了巩固自己在山西的地位,他打算在县团级军政人员中,吸取一批效忠于他的年轻骨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派阎慧卿与儿子阎志敏、阎志惠也参加了“基干”,以此表示自己对“基干”的重视,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加入。

1940年7月,阎慧卿在阎锡山的支持下,出任了山西省妇女会的监事。8月时成立山西战时儿 童保育委员会后,又让阎慧卿出任秘书长。

1944年左右,阎锡山成立山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阎慧卿出任该校校长。抗战胜利以后,阎慧卿又在太原担任了慈惠医院院长、同志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

1947年,阎慧卿当选为山西妇女界的国大代表。

……

这一系列的履历排下来,相信读者朋友们也会认为,阎慧卿已经成为了阎锡山集团的一个风云人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与阎锡山有关的影视作品中,“五姑娘”都会以精明强干的形象出现的原因。

但实际上,阎慧卿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服侍阎锡山生活起居还行,却并不具备走上台面,充当阎锡山得力助手的能力。她一来不懂学校、医院的业务,二来不具备政治活动能力。

她所充当的角色,更像是一个“门面”,表面看起来非常光鲜,但实际上学校、医院都是由副手在经营打理,她只需一年露两次面,参加一些大型的会议即可。阎慧卿平时深居简出,谨言慎行,即便去学校也很少发言,更是从来不进行演讲,因为这些事情都可能会让她露出马脚,毁掉人设。

当然,阎慧卿的真实情况,外界对此并不知情。

阎锡山为何力捧自己这个能力并不出众的堂妹呢?作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他办事自然不会简单到只考虑亲情的程度。她力捧阎慧卿的原因很多,利用她进行政治联姻,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阎慧卿的第一任丈夫是包办婚姻,第二任丈夫也不是自由恋爱,而是在阎锡山一手操纵之下,为她安排了一场政治婚姻,这个男人名叫梁延武。

梁延武的祖父名为梁善济,曾在阎锡山的任命下担任了实业司司长,是山西的政要。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政见不合,梁善济很快就与阎锡山闹掰了,两人关系闹得很僵。但梁善济的三儿子梁上椿却与阎锡山走得很近,而且他依靠阎锡山在大同经营煤炭生意,赚了不少钱。

梁善济的大儿子叫梁上楹,也就是梁延武的父亲,他在老家的威望颇高,但手里的钱却远不如三弟充裕。因此,梁延武到日本早稻田留学的费用,全都是靠三弟的资助。

阎锡山为了拉拢梁家,向梁上椿提出联姻的要求,指名道姓让阎慧卿嫁给梁延武。梁家与阎家的关系紧张,梁上椿是知道的,但他却不想因此断绝了自己的财路,便答应了下来。梁上椿与梁延武说起此事后,梁延武虽然不愿意,但毕竟自己的一切费用都是三叔给的,他也不敢拒绝。

另一边,阎慧卿对此次联姻也不满意,但她同样不敢得罪堂哥阎锡山,否则她所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所有人都因为有所忌惮,只好按照阎锡山的意思,完成了这次婚姻。但与第一次婚姻一样,阎慧卿对梁延武这个留学生仍没有好感,导致第二段婚姻也并不幸福,这也是阎慧卿一生最悲凉的所在。

阎慧卿对自己的命运始终无法掌控,这让她十分愤怒。第二次被人安排了自己的婚姻大事,阎慧卿不愿意继续认命,这一次她选择与命运抗争。既然无法拒绝阎锡山的安排,那就采取暗中寻找真爱。

阎慧卿一直以来对阎锡山的姨表侄子梁化之很有好感,她下定决心抗争命运以后,便暗中与他发展为情人关系,以这样一种畸形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情,对命运进行反抗。不知道阎锡山是否知道此事,但他一直都没有对此事进行干预过,可能他对此也不是很在乎。

1948年秋,解放军包围太原。阎锡山在山西的好日子快过到了头儿,他欠人民的血债马上就要偿还了。阎锡山急了,阎慧卿也急了,她为此多次找算命先生占卜吉凶,惶惶不可终日。

阎锡山内心慌乱,但表面上却强装镇定,甚至还装备了500瓶氰化钾毒剂分发给“基干”以上的人员,信誓旦旦地对他们宣称,城破之日,一起服毒自尽,死也不与解放军见面。

阎锡山喊口号时慷慨激昂,颇有视死如归的气势,但暗中却早已开始着手准备跑路。他派人向代总统李宗仁求情,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行政院副院长的职务。表面上看,阎锡山是在讨职务,但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希望借此去南京就职,逃出太原。

日盼夜盼,阎锡山终于在1949年3月28日这一天,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消息,李宗仁同意了他的请求。得到消息的阎锡山,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立刻就召开紧急会议,称自己去南京商讨大事,十天左右就会回来。

阎慧卿本来也想和阎锡山一起走,但阎锡山却没有带他,让她留在太原等自己,他很快就会回来。阎慧卿对阎锡山很信任,按照阎锡山的话留在太原,在阎锡山乘飞机离开太原当天,她还与梁化之一起到机场去送他。

阎慧卿与阎锡山的关系如此密切,阎锡山为何在逃离太原时,却不愿意带着阎慧卿一起走呢?事实上,阎锡山是非常想带着堂妹阎慧卿一起离开太原的,他此前虽然利用过阎慧卿,但阎慧卿对他生活起居的服侍是无人能替代的。

但是,阎锡山不带阎慧卿离开,其实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彼时,阎慧卿与阎锡山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山西政要之间可谓是人尽皆知。他们之间流传着一句话,阎慧卿出现的地方,就一定有阎锡山在。

正因如此,阎锡山才没有带着堂妹阎慧卿一起离开,他要让山西守军以及留在山西的部分政要产生错觉,阎慧卿没随着阎锡山离开,说明阎锡山很快就会回来。事实上也是如此,当阎锡山离开后,关于他不会再回来的流言四起,这时就会有人反对:“不一定,阎慧卿没走,阎锡山可能还会回来。”

不过,阎锡山顺利离开太原以后,曾发电报给梁化之,让他送阎慧卿离开太原。但梁化之与阎慧卿因为阎锡山的离开,已经肆无忌惮地同居到了一起,他怎么会舍得送阎慧卿离开呢?所以,他编造了一个理由,搪塞了阎锡山。

阎锡山后来又派人乘美军飞机去太原接阎慧卿,但飞机抵达太原以后,解放军已经快攻入太原,美国飞行员不愿意冒生命危险等阎慧卿到来,便提前返航了。

其实,即便美国飞行员冒死等待,阎慧卿也不会乘上飞机,因为梁化之压根就没打算让阎慧卿离开。他认为,自己与阎慧卿应该死在一起,这样才够浪漫。

1949年4月24日凌晨,阎慧卿与梁化之给阎锡山发了那封绝命电报以后,梁化之便要求阎慧卿与他一起躺在床上准备服毒。当天早上,解放军攻入太原城后,阎慧卿与梁化之知道再无可能逃离太原,便准备服毒。

梁化之在服毒前叫来卫士柏光元,命他在自己与阎慧卿服毒后,将二人的遗体焚烧掉。梁化之与阎慧卿,就这样在一场大火中永远结束了生命。

阎慧卿虽然追随阎锡山多年,又与大特务梁化之走得很近,但她的手并未沾染鲜血,也没有欠下血债。其实,她本来不用死,只是被阎锡山和梁化之蒙蔽了双眼,对解放军产生了误会。

如果她早日投降,可能并不用死,完全可以开始新的生活。阎慧卿最终落个服毒自尽、葬身火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从某些角度来讲,她只是一个被阎锡山、梁化之所愚弄的可怜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