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俸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嫡长子世袭的宗法制紧密结合。这两项制度的推行,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社会组织,不同的爵位的,规定了不同阶层的贵族所能享受的权力。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宗法制遭到破坏。在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国推行“量功受禄”,奖励军功,统治者根据军功授予爵位,最终在秦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土地私有制被后世王朝所沿袭。纵观数千年历史,那些在古代官僚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务员”,每年都能拿到多少工资?
一、秦汉时期
据史料记载,秦国统一后,继续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以粮食为俸禄的俸禄制度。汉承秦制,明确了各等级官吏的俸禄,从三公级别的万石(dàn)俸禄到斗食佐史,共分22个等级,直接发放粮食。在古代,十斗为一石(dàn),一石(dàn)相当于现在的120斤。限于篇幅,笔者仅举例说明部分官职的年俸。
(1)三公:年俸4200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504000斤;
(2)九卿:年俸2160石(dàn),又称“中二千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259200斤;
(3)诸侯相:年俸1800石(dàn),又称“真二千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216000斤;
(4)郡太守:年俸1440石(dàn),号称“二千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172800斤;
(5)光禄大夫:年俸1200石(dàn),又称为“比二千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144000斤;
(6)丞相长史:年俸1080石(dàn),又称“千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129600斤;
(7)太中大夫:年俸960石(dàn),又称“比千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115200斤;
(8)州刺史:年俸840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100800斤;
(9)博士:年俸720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86400斤;
(10)大县县丞、县尉:年俸600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72000斤;
(11)五官侍郎:年俸540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64800斤;
(12)县丞、县尉:年俸360石(dàn),约相当于现代的43200斤。
三公九卿制
与西汉相比,东汉时期的俸禄制度没有太大变化,但支付方式变成了半钱半谷。比如中二千石(dàn)每年可以拿到钱9000,谷72石(dàn),真二千石(dàn)每年可以拿到钱6500,谷36石(dàn)。
除此之外,两汉时期的官员还可以拿到额外的俸禄,类似于现代的奖金。《汉官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dàn)、六百石(dàn)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几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官员俸禄是如何发放的?
曹魏时期,中央政府根据“九品中正制”定俸给禄,“品位俸禄制”得以发展,当时以发放粟米作为俸禄。而西晋的官员则实行占田制,官设九品,按品定酬,官员会得到职田和谷帛。当时的授田标准是这样规定的:一品50顷(每顷100亩),二品45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10顷,各食其租。
此外,《晋书》也明确记载了这一时期各级官员的俸禄制度。
东晋与南朝时,朝廷授给官员禄田,官吏可以自行收租,以代俸禄。按东晋时期禄田的标准,县令每年可得田禄500石(dàn)左右,都督为3000石(dàn)左右,同时还有杂项供给。
而北魏政权建立后,汉化成为国策,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俸禄制度。当时模仿“九品中正制”将官吏设为18等,置官班禄。刺史可得田15顷,太守10顷,县令、郡丞6顷。
北魏分裂后,继统政权北齐与北周沿袭并发展了北魏之制。北齐按官品给俸禄,计量单位改为布帛的匹。当时规定:一品岁秩900匹,从一品800匹,以下以百匹等差,至从三品400匹;四品240匹,以下以40匹等差,至从五品120匹;六品100匹,以下以20匹等差,至从七品40匹,再往下以4匹等差,到从九品24匹为止。
北周推崇周礼,规定禄秩上从下士每年125石(dàn),士、大夫、卿、孤、公等各级官吏,俸禄逐级递增,而九品的公则能达到万石(dàn)。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品位俸禄制”在全国推行。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京官分一品到八品,正一品900石(dàn),以下以100石(dàn)为差,至正四品300石(dàn);以下按50石(dàn)为差,至正六品100石(dàn);以下以10石(dàn)为差,至从八品50石(dàn)。外官又分九等,根据辖区大小定俸禄。当时规定:大州620石(dàn),以下按40石(dàn)为差,最低300石(dàn);大郡340石(dàn),以下按30石(dàn)为差,最低100石(dàn);大县140石(dàn),以下按10石(dàn)为差,最低60石(dàn)。
唐代将官吏分为三十等,禄定十八级,对官员俸禄有了明确规定。当时的俸禄分有三种,即土地、实物和货币。
土地分永业田和职分田。永业田按爵、勋、品级授给,不收回,可传子孙,亲王10000亩,正一品6000亩,以此类推,到八、九品只有200亩。而职分田则规定官员在职期间可享用其租,作为俸禄一部分,按品级给,一品12顷(1200亩),二品10顷,等等。
至于实物俸禄,初唐时期是这样规定的:京官正一品700石(dàn),从一品600石(dàn),正二品500石(dàn),……从九品52石(dàn)。
货币俸禄
当然,到唐玄宗时期,俸禄就以货币的形式按月发放。当时规定:一品月钱31000,二品月钱24000,三品月钱17000,四品月钱11567,五品月钱9200,六品月钱5300,七品月钱4050,八品月钱2550,九品月钱1900。
当然,不同时期官员的俸禄会有所浮动,如果是以货币的形式发放,那么购买力可能也会有所变化。
四、宋金时期
宋代官员的俸禄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这时的俸禄由正俸、禄粟、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差旅费、厨料、薪炭等项目组成,大多是用货币支付。此外,还有仆役的费用,当时是每人每年粮食折钱3000文,绸绢每匹折钱一贯,布每匹350文,绵每两40文等等,不胜枚举。宋代官员的俸禄是非常高的。
在宋代的官僚体系中,京官有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等,宰相每月可领俸料300贯,禄粟100石(dàn)。而判官、推官、知县等地方官,俸禄差距比较大,县令正俸每月可得10-20贯,还可分得4-6顷职田,每年约可收租200-500石(dàn)。
高薪养廉的宋朝
金朝俸禄有三类,即:钱粟、口粮、绢棉。在《金史·百官志》中,记载了不同等级官吏的俸禄,如:
正一品:钱粟220-300贯石(dàn),曲米麦各35-50称石(dàn),春衣罗秋衣绫各35-50匹,春秋绢各120-200匹,绵600-1000两。
从一品:钱粟180-200贯石(dàn),曲米麦各25-30称石(dàn),春秋衣罗绫各25-30匹,绢各90-100匹,绵400-500两。
正二品:钱粟150贯石(dàn),曲米麦各22称石(dàn),春罗秋绫各22匹,绢各80匹,绵350两。
五、元明清时期
元代的官员是依据品级规定俸禄的多少,俸禄支付主要有纸钞、银两等两种方式,如果物价上涨,就折俸成栗。如至元年间的官员,一品上等每月可得俸钞300两,中等250两,正九品上等只得40两,中等35两。除此之外,官员还有职田收入。
明朝沿用元朝的俸禄制度,将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按级别发放禄米、俸钞。如正一品可得岁米1044石(dàn),而从九品只能得到60石(dàn)。但明朝后期,物价上涨,同级官员所得俸禄与宋代相比,仅为宋代的5-10%。比如永乐年间的正一品大员,一年能拿到50000斤左右米的俸禄,与历朝历代正一品大员相比,实在是低。
清朝建立后,沿袭前朝俸禄制度。当时对不同品级的官员俸禄做了明确规定,如正一品京官俸银180两,俸米180斗;二品银155两,俸米15斗。但地方官与京官相比,是没有俸米的。清朝知县每年就能拿到45两俸银,大约可以买到45石(dàn)大米,所以知县一年的俸禄大概就是5400斤大米。
近期热文:
东周时期的中国,手工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圈内人称“北鼎南鼓”,鼎是“问鼎中原”,鼓是啥?
神秘的三星堆都有哪些未解之谜?
三星堆文化改写了多少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