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两个女兵立即枪毙!”此言一出,惊呆了训练场的所有新兵。
说出这句话的是时任八路军771团团长的王近山。
几分钟前,这两个刚参军不久的女兵,只是向王近山敬了个军礼,转眼间就命归黄泉。
而王近山,人送绰号“王疯子”, 他的“疯劲”上来,在战场上不顾死活,身先士卒,令敌人闻风而丧胆。
不过除了勇敢和执着,王近山还心思缜密、善于分析。这一次处决“女兵”,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王疯子”名不虚传,“疯”劲上来全歼一个旅
1915年10月,王近山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寒,幼年丧母,8岁时便成为一个放牛娃,13岁时给地主家当起了长工。
王近山的童年经常受到地主的虐待,时常被责罚、打骂、侮辱,甚至还会克扣本就微薄的工钱.
这无疑令王近山的生活雪上加霜,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辛酸生活。
为此,在王近山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仇恨,扎下了追求翻身的种子。
1930年,一支头戴八角帽、身穿土布军装的队伍来到了王近山的家乡.
他们“打土豪、分田地”,不欺压百姓,为穷苦人伸张正义,从人们的口中得知,这支队伍叫“红军” ,是人民的武装,是为了解放全天下的受苦人。
由于童年的悲惨经历,使王近山经历过常人无法理解的苦难,加之自己倔强、坚毅的性格。
年仅十五岁的王近山,报名参加了红军。
身为“红小鬼”的他,在新兵营里积极要求进步,多次要求参加战斗,可第一战他就身负重伤,险些丧生。
那一次,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王近山身边的战友们纷纷牺牲,他与一名人高马大的敌人正面遭遇。
敌人一看面前站着的红军分明就是个毛头孩子,觉得毫无招架之力,便漫不经心地打出了几发子弹。
可王近山动作敏捷,身子一钻躲到了草丛,子弹并没有击中他。
之后,敌人见状立刻对着草丛一阵乱射,直到打光了全部子弹,还气急败坏地不住咆哮。
王近山一听没有了枪声,便端着枪从草丛中冲出,刚想要扣动扳机,敌人却用手搪开了王近山的枪。
由于身材单薄,王近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二人便扭打在了一起,几个回合下来,王近山已经筋疲力尽,而人高马大的敌人渐渐占了上风。
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王近山依然没有放弃反抗,趁着敌人一个不注意,他抱着敌人的腰,一起跳下了悬崖。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悬崖峭壁上发现了二人,敌人由于头部撞到了石头,当场毙命;而王近山趴在敌人的身上,才侥幸躲过了一劫。
但他也摔折了腿,身负重伤。
回到营地后,战友不住地夸奖作战勇猛的王近山。
有人说,王近山小小年纪,就如此勇敢,以后一定大有作为;还有人说,王近山打仗不要命,可真是个“疯子”!
在之后的大小战斗中,王近山依然故我,冲锋时,一定是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他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屡立战功。
王近山从红四军的班长、排长、连长做起,一直升任到了红31军第93师的师长,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
可让王近山最引以为傲的一次战斗是他带领一个团的兵力,全歼了敌人一个旅,从而使得“王疯子”的绰号广为流传。
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次反围剿战斗,由于长时间与敌人周旋,战士十分疲惫,王近山命令部队在一处隐蔽的地方暂时休整。
由于当时已经天黑,为了安全起见,王近山带领着几个警卫员,到四处查看情况。
这一看不要紧,王近山发现四周的军队数量怎么多出好几倍。
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红军部队休息的地点周围都是国民党兵。
原来,不仅红军行军十分疲惫,国民党军也是人困马乏,由于疏忽,双方哨兵并没有注意到近在咫尺的就是苦苦寻找的对手,当前的形势是两军共处一地休整,呈现犬牙交错之势。
在千钧一发之际,王近山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一边悄悄地吩咐立刻集合队伍,准备战斗;一边对着身边的战士们发话:“同志们,要即刻发动攻击,我们已经将敌人包围了!”
刹那间,王近山提着刀,冲杀在最前面,率领着全团战士向敌人发起了攻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国民党军的一个旅被全部歼灭,旅长被当场活捉。
由于在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王近山迅速抓住了时机,果断发起攻击,用他的一股“疯”劲,取得了此战的胜利。
连战连胜,打得日军闻风丧胆
1937年10月,二十万日军进攻山西,在忻口遭遇顽强抵抗后,向娘子关地区扑来。
八路军总部得知敌情后,考虑该派谁去阻击日军的进攻呢?
刘伯承认为这将是一场恶仗,只有以疯劲闻名的王近山才能担此重任,随即举荐了王近山。
王近山得知后,欣然接受,还表示:“部队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待命”。
此时,王近山手下的771团正在平定县外5公里处的桃家岭、七亘村一带修筑工事。
日军早已通过飞机观察到了此处八路军的活动,立刻出动了四千兵力向桃家岭、七亘村发起攻击。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在装备与人数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逞一时之勇,并不是一个优秀指挥员的选择。
见此情景,王近山立刻改变策略,先从阵地有序转移,再寻找战机。
而日军一路高歌,并没有把王近山放在眼里,他们以为这支八路军武装已经逃之夭夭,便向着平定县城方向继续推进。
可是,不要忘了“骄兵必败”的古训,日军自以为战备精良,从来没有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在行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渐渐露出了破绽。
王近山率领着771团并没有撤退,他发现敌人虽然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汽车,行军迅速,可是却犯下了一个兵家大忌。
前锋部队已经将要抵达平定县城,后面的补给车队却远远地落在后面,在首尾不能兼顾的情况,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既可以巧胜敌人。
随即,王近山想出了一条妙计:在七亘村拦截日军的辎重车队。
而在七亘村外的大路,是通往平定县城的必经之路,地势崎岖,仅有两米多宽,还有多处山沟,这分明是一处设伏的绝佳场地。
王近山率领着771团夜奔七亘村外,趁着夜色悄悄地埋伏在了山沟、谷底四周。
很快,毫不防备的日军车队向着七亘村驰来,在狭窄的道路上车辆缓缓行驶,埋伏的战士距离日军最近处仅有十多米,可敌人却丝毫没有察觉。
在寂静的深夜里,只听见一声令下:“集中火力,给我打!”
手榴弹、子弹齐射,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冲杀声、嘶吼声惊呆,还没发起反击,一片片的日军纷纷倒下,而活下来的只能自顾自地仓皇逃窜。
此次战斗,771团仅有十多人的伤亡,歼灭了日军三百多人,还缴获了大量战利品。
然而,两天后,还是在七亘村,王近山“故伎重演”,用相同的手法,再次伏击了日军,又消灭了一百多人。
王近山一反“战胜不复”的常规,这不按常理出牌,打得日军心惊胆战。
正如毛主席所说:“王近山,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慧眼识破绽,下令:立刻枪毙!
由此王近山连战连胜的消息在山西迅速传开,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许多青年人的抗日热情也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求加入八路军,积极抗日。
王近山所在的部队也招到了许多青年人,这些人大多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他们需要在训练营里进行几个月的训练,学会了基本的作战要领,才能被派往前线作战。
而在残酷的战争中,每逢大战,战斗减员十分迅速,兵源能否补充到位是完成作战任务的前提。
为此,王近山打算前往训练营考察一下这些新兵。为了得到真实的情况,王近山还给下面打招呼,不要让新兵们知道有领导来检查。
到了训练场,王近山看到新战士们刻苦的训练状态,感到十分欣慰。
不住地对着战士们表示,平时一定要认真训练,上了战场才会多消灭敌人,少流血。
而新兵们不知道的是这位年纪不太大的“首长”,竟然是自己的团长。
此时,王近山正在一处训练场地中与新兵们交谈,有两个“女兵”朝他跑了过来,打了了立正,朝他敬了一个军礼,并说道:“王团长好!”
王近山看了看面前的这两个“女兵”,思索了一下,片刻过后也给她俩回了一个礼,并说道:“你们辛苦了!”
此时,在王近山的心中已经泛起了重重疑团,她们二人怎么知道我的姓氏和身份?
两个刚刚入伍的女兵为何敢于主动上前来对着自己打招呼?
随即,王近山命人叫回了那两个女兵。对着她们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其中一名女兵答道:“我们都是附近村中的女子,家里人都被日本人杀光了,得知王团长是抗日英雄,便投奔到队伍上,跟着您一起打鬼子!”
但听到这里,王近山却即刻下达了一条令在场所有人震惊的命令:将两个女兵逮捕,立刻枪毙!
这时,不仅是王近山的随行人员,训练营的官兵和战士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震惊。疑窦丛生的警卫员小声地问道:“团长,为什么要枪毙这两个新兵,她们有什么问题吗?”
王近山用肯定的语气答道:“这两个人是日本特务!”
此话一出,众人更加觉得匪夷所思,尤其是训练营的新兵们,都议论纷纷,提出这两个女兵平日里表现良好,训练刻苦,与人和善,怎么会是日本特务呢?
王近山看到众人的不解,便说出了自己的三点理由。
其一,这两个女兵主动上前打招呼,直接就说出了我的职级和姓氏,就有点不打自招的嫌疑。
其二,从这两个女兵说话的口音上看,她们发音蹩脚,不像是哪边的方言,倒像是日本人说中国话的蹩脚发音。
其三,庄户人家的女子都会从事体力劳动,手掌上并有老茧。
而这二人手掌上没有老茧,在虎口处却有老茧,这分明是军人经年累月用枪所致,刚刚入伍的新兵怎能有这种印迹。
此时,这两个女兵已经被王近山缜密的观察力所折服,嘴唇不住地发抖,瘫倒在了地上。王近山身边的战士迅速冲上前去,控制住了这两个女兵。
随后,按照王近山的命令,这两个女特务被执行枪毙。
原来,正如王近山所推测的,这两个女兵是日军派来的女特务,企图潜伏到八路军内部,伺机刺杀八路军首长,没成想却落在了王近山的手上,被他绳之以法。
在发现了潜伏特务这一现象后,王近山不仅吩咐在征兵时一定要注意身份的查证,还将这一情况向上级汇报。
八路军总部随即在各个根据地内部,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彻查行动,果真发现不少潜伏的日伪间谍、特务,并迅速清除了出去。
这一成果当然还要得益于王近山的胆大心细,从细微处出发,假使这些间谍、特务长期存在于根据地,并将对我军造成巨大的损失。
结语
王近山虽然出身贫寒,读书不多,但并不是鲁莽之人,他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和教训, 练就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分析、洞察能力。
同时,我军还有许多与王近山一样,出身寒门,没有读过一天军校的将军,却指挥着千军万马取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