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清凉台上 源丨旭日社
六十三岁的西蜀皇帝刘备,不顾病势沉重,从病榻之上伸出手来,抚住诸葛亮的后背说:我这个皇帝是托了您的福才做上的。
这可不是一般的认错和解,简直就是感恩啊!
刘备的变化太大,来得太突然,诸葛亮应该由“慌忙”变成震撼了吧?毕竟,他还是一个因为公开反对刘备伐吴而被扔了奏表,弃之不用,变相停职的丞相。
“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刘备越说越诚恳。就因为我浅薄无知,没有听丞相您的话,才招致夷陵之败。我的病是因为悔恨而成的,已经无药可治,就要死了。
我今天把丞相请来,是因为“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我儿子太弱了,国家大事离不开丞相,我要把大事托付给您呀。刘备说得谦敬有加,既揪心又感伤。“言讫,泪流满面。”
诸葛亮现在终于清楚了刘备召自己来白帝城的用意,紧张、慌张的心情随即放松了下来,人的正常情感也得以恢复。见刘备流泪,说得凄苦,“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皇上您可要好好保养身体啊,咱还要继续肩负起天下人的希望啊!
刘备掏心掏肝与诸葛亮交流,要实现双赢。而诸葛亮对刘备这样大的飞跃缺乏思想准备,虽然也被刘备的真情引出了泪水,但那种亲密无间、温馨体贴的真心话还是难以出口。仓促之下,他只是随着情形说了一句大客套话。
显然,这不是刘备所希望听到的。刘备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让诸葛亮按照自己的愿望,在西蜀未来的日子里发挥作用,他还要多说几句额外的话。
“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刘备想要找一个合适的话题,恰好看见站在刘备与诸葛亮身边的马谡,正好可以充当这个话题。马谡不是刘备的近臣,既没有参加夷陵之战,也没有被刘备特别地召见。以他当时较低的官阶,也不该出现在刘备召见诸葛亮托孤这样重要的场合。
那马谡为什么会出现在诸葛亮身旁,与诸葛亮一起觐见刘备呢?为什么刘备发现马谡心中不悦,要令其退下呢?
罗贯中前辈没有提供任何直接的参考信息。但结合诸葛亮与马谡之间甚深的的往来经历分析,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解释:马谡是作为诸葛亮特别喜爱的才智之士,受诸葛亮之邀,陪诸葛亮来帮助分析判断形势的。而刘备察觉了诸葛亮的这点聪明劲,深不以为然。
“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令马谡退下后,刘备问诸葛亮,你觉得马谡他有才吗?我现在就让你看一看,咱这个西蜀皇帝是不是真的平庸无能。
“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这个人应该算得上当代的豪杰才俊啊!诸葛亮显然没有想到刘备会有此一问,还是顺嘴就说了自己既定的看法,稍微有点紧张。
“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错了!我觉得马谡这个人言语浮夸,做事并不踏实。他可不是什么当代的英才,绝不能大用。刘备不仅断然否定了诸葛亮对马谡的评价,还进一步否定了马谡的才识,语气十分凌厉。使原本温馨的剧情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诸葛亮的心情可想而知,沮丧、沉闷、不服气,甚至开始重新猜度刘备的用意,应该都兼而有之吧。
刘备捕捉到了诸葛亮的心里变化,紧接着一句“丞相宜深察之”及时调整了说话的语气。丞相您不要多想,我只是提醒您应该用心、认真地体会一下我今天所说的话,别无他意。
您确实很有本事,但也有您看不到的地方,如此而已。事实证明刘备确有识人之能,而孔明因为重用马谡而失了街亭。这是后话。
刘备并不想因为马谡的出现而改变他对诸葛亮的既定方针,与诸葛亮说完这几句悄悄话之后,随即“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我没有好好读书,对圣贤之教只知道一个大概。
“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鸟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叫出来的声音格外哀戚;人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都是真心话、善言语。
我原本计划着跟你们这些爱卿们一起灭曹,重振汉室,没想到寿命到了。有劳丞相把这篇遗诏交给太子刘禅,一定要他认真领悟这上边的每一句话,要让他知道这些话都是他爹一生经验的总结,字字句句都是血与泪的结晶,可不要以为只是一般的嘱咐啊!还有,不管大事小事,我都希望他能得到丞相您的教导与指点。
昭烈皇帝刘备绝非等闲之辈,他在与诸葛亮的这场最后诀别过程中,不仅牢牢地掌握住谈话的节奏与主动权,而且感情真挚,毫无虚伪。不由得孔明等大臣不泣拜于地,表达忠心:“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皇上您赶快好起来吧。我们这些人个个都愿意为您效犬马之劳,报答皇上您的知遇之恩。
注意!白帝城托孤的高潮来了!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拖着沉重的病体,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对诸葛亮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有一句心腹之言,想要告诉您。孔明当然要问,什么样的心腹之语,要皇上您说得这样凄苦呢?
刘备说,您的才干比曹丕强十倍都不止。以您的才干,一定能安邦定国,一统江山。
诸葛亮的能力没有问题,那什么有问题,让刘备临死前还要哭成这样呢?是诸葛亮的德行让刘备不放心!啊,您的德行我不放心啊!如果这样说话,那就不是刘备了。
刘备说,如果您看我儿子可以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觉得他不成器,您就自己做老板!须知,在封建家天下的体制下,把皇帝拉下来,自己坐龙椅,那叫篡逆,是诛九族的大罪。难不成刘备这是要当众怂恿诸葛亮篡逆吗?当然不是!
刘备太了解诸葛亮了。这个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既不避嫌,也不守义,使得出各种计谋。他必须在临死前当众封死诸葛亮的篡逆大穴。为此,他用尽了全部心力。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诸葛亮果然被这一掌拍得肝胆俱裂。原来自己深埋心底的那点小九九刘备早已洞悉,惊惧之下这才有了“汗流遍体,手足失措”的失常表现。
他知道不发誓,不当众发誓,不当众发毒誓,只有死路一条,绝对走不出永安宫!啊,我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太子呢?!我绝不会生出一点不臣之心,我这条命属于陛下,属于太子,至死方休!发了毒誓还不算,他还要叩头到流血,让大家作证,让刘备放心。
刘备见状基本满意,这才“又请孔明坐于榻上”,把两个小儿子叫过来,嘱咐,“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君臣关系之下,又加了一层伦理亲情的保险。“遂命二王同拜孔明。”
诸葛亮再怎么不避嫌,不守义,也很难从刘备给他套上的双重恩威中逃脱。“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作为臣子,就算是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您这样的知遇之恩啊!
诸葛亮如此三番地发誓,发毒誓,刘备可以放心了吧?没有。他还要大声地对在场的所有大臣们宣布,“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让大家见证,让大家监督。
这总可以放心了吧?还没有!刘备最后当众嘱咐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我和你子龙兄那可是患难之交,是几十年如一日,全天候不变的莫逆之交。哪里想到会在这里,像这个样子分手了呢。子龙兄可要念在你我之间此一生的深情厚谊,时时刻刻留神看顾、保护我的这几个孩子啊。千万别忘了我今天对你所说的话。
刘备最终把守护儿子们身家性命安全的大事交给了赵子龙。为什么?赵子龙不仅武艺超群,而且有德啊!
别说是赵子龙这样的侠肝义胆之士了,就算是我们一个只有一般信用资质的人,听到老朋友这样的嘱托,也该是五内俱热了吧。可想而知,子龙该有多么难过,多么感动。“云拜泣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话不多,可一字千斤。
得到了赵子龙的庄严承诺,刘备再无忧矣,真放心了。最后,他对大家说了一句,“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这么多人,我无法挨个嘱咐了,希望大家各自珍重。“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乱世才俊刘备少有大志,奋斗一生。草创之初没有任何资源,却以心怀天下苍生的仁德大愿,将三国时期最耀眼的一批豪杰之士聚于麾下。虽然称王称帝后一度为权欲所迷,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在遭遇夷陵惨败之后,他最终还是遵循了反省、忏悔、真诚、和解等一系列良知法则,为自己安身立命,为蜀汉王朝的存在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国演义》,义在何方?义在它又一次通过鲜明的人物故事,将中华文明中“过则勿惮改”,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的圣训,做了非常经典的注解。毕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大的罪过都可以改,自己改最为有效!
(感谢旭日社的好文分享,更多精彩请关注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