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岛又称椵岛,地处鸭绿江口以东,朝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之处,是一个很有战略意义的岛屿。这是一座占地大约十九点二平方公里的海岛,海岸线大约三十五公里左右,地形极为复杂,有许多小型港口,与东南方向的炭岛相接,是一条避风港,可供大船停泊。
因其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皮岛一直是一个军事要地。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人被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他们就下令让平安北道的巡逻队登陆,从后面拖住中国人。皮岛与朝鲜半岛相隔大约4千米,所以这座岛屿需要被连根拔起。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志愿军消灭了守军,并占领了皮岛。从那时起,皮岛就是他们的阵地,直至一九五八年撤离。
皮岛上驻扎了不止一支来自中国的军队,明末清初的时候,也有一支明军在皮岛上驻扎过,只是在这以前,皮岛上的领土还很不明确。皮岛在历史上就是个无人岛,既无人居住,也不属于官方管辖范围,更不存在什么名称,所以它的归属很不明确。一直到了明末,由于明末和清朝的战乱,皮岛才被提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明代中后期,后金国势渐盛,两军交战,大明一直处于败局之势,辽东之地不断失守。镇江大捷,是大明王朝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之一。天启元年,明王朝游击将军毛文龙,奉辽东总督王化贞的命令,攻打后金要塞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
经此一役,整个辽国都为之震动,后金国更是人心惶惶,遂调集大军向毛文龙进发。毛文龙的军力不多,在后金大兵的攻势下,逐渐落入下风,只得率军退回朝鲜。后金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发誓一定要杀死毛文龙,一路追击,直到朝鲜。
当时朝鲜是大明的附庸,与大明的关系很好,大明的将军逃往朝鲜,朝鲜也不敢得罪大明,但又不想得罪后金,所以李珲建议毛文龙,让他远离朝鲜,去一个无人岛上避难。毛文龙还以为后金国并不擅长水上作战,便率军前往一处无人岛。并给他取名为皮岛,由此,他的名字也渐渐传开了。
毛文龙率军进驻皮岛之后,通过不断的发展,使得皮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从那以后,皮岛上便不断有明军进驻,极大的阻碍了后金朝的发展。每一次后金国对大明发动攻击,毛文龙都会派人从后面骚扰后金,后金不得不放弃,转身对毛文龙的攻击,因为后金并不擅长水战,所以在皮岛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而皮岛上的明军,则是为了防止后金对朝鲜发动攻击,如果后金对朝鲜发动攻击,那么皮岛上的明军,就会对后金发动攻击。于是,明朝、皮岛、明军、朝鲜三方,形成了一个三足鼎立的阵型,阻止了后金的进攻。因皮岛存在对清兵之牵制,明、朝鲜两国均向其供给丰富之粮。
皮岛是一个很小的岛屿,它的食物来源是从登莱到朝鲜之间的海上运输。在《朝鲜王朝仁祖实录》中,朝鲜为支持皮岛而提供的粮食,几乎占一年总军费的1/3。可是如此庞大的消耗,也让他们的安全得到了保证。毛文龙死后,皮岛上的明朝军队土崩瓦解,后金国也就没有了后患。后金国在1636年改称大清,次年清军便打到了朝鲜,逼得朝鲜王朝向清朝投降,之后清军占领皮岛,移交朝鲜统治。经过明代各项工程的修建,皮岛已具备一定的居住条件,从那时起,朝鲜政府便陆续迁入皮岛,设立行政机关,对其实行正式的管理。明军在崇祯16年的一六四三年,也曾企图夺回皮岛,但次年明灭,从此皮岛划归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