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企鹅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之前在朋友那,闲聊起一个茶圈热议话题。
“藏老茶是不是一场骗局?”
网上有这样的观点,茶叶是饮品,不是收藏品,想喝老茶随时都能买,何必要买一堆自己存?
当然,村姑陈是非常不认同这种观点的。
藏茶的乐趣,唯有亲历过才能懂。
喝自己亲自存出来的老白茶,成就感满满,能让人乐在其中。
那天喝茶前,朋友还特意带我们去看了她的小仓库,里面放了好几箱不同年份的白茶。
随手找到一小箱2015年的福鼎银针,现场开箱取了点干茶,泡给我们喝。
回到茶桌上,朋友正式接过开篇的话茬。
她表示,自己喝了这么多年茶,从来没觉得存茶是被骗。
原因很简单,她在2015年、2016年那会儿开始喝白茶。连喝过好几款后,深深爱上了白茶的味道。
于是特意存了几箱茶,打算放着慢慢喝。
没想到这些年,白茶的市场变得那么热,早些年存下的白茶,现在价格都上去了,省掉了不少买老茶的成本。
不然按当年的价位去买茶,现在肯定是买不到了。
虽然,朋友的主业与茶无关,买茶藏茶纯属个人兴趣,为的是平时自己喝,或者送人分享,没有想过再次转手卖掉赚钱。
但看着这些年的白茶行情不断在涨,心里多少都有赚到的想法。
身处茶圈,朋友陆续听过不少藏茶踩坑被骗的故事。
比如,很多人在选茶时一点不懂,闭着眼胡乱入,等到后期越存越差。
喝起来汤水寡淡,丝毫没有老白茶应有的甘香醇厚风味。
这时才后知后觉,自己买茶时被骗了,白白付出的多年存茶等待,转眼成空!
为避免这种糟心情形发生,买茶藏茶前建议大家多擦亮双眼,认准好茶。
这4类典型的劣质茶,千万别踩坑。
《2》
一、没烘透的白茶。
不是所有的白茶,都能做到越存越香、越存越好喝。
没烘干的茶,干度不达标。
一开始一切还算风平浪静,像模像样。后期存放时间一长,很容易“暴雷”。
内部没能顺利干透的水汽,会由内往外扩散。
在水汽的诱导下,白茶内在茶味物质不断发生劣质改变。
茶香受损,馥郁程度明显下降。
茶味变薄,甚至发出酸味。
等到后期,情况稍微严重一些,还会有发霉变质的可能性,没法继续喝!
白茶收藏,干茶含水量是重要检验指标。
假设新茶加工时,工艺潦草,没有认准对待。
茶青鲜叶采下后,随便摊开晒几天,等到大致感觉差不多干了就收起来。
没有进一步烘干,就打包装箱,快速推向市面,打算赚一笔“快钱”。
但这种只晒不烘,内部没有干透的白茶,工艺粗糙,没有藏茶价值。
买茶选茶时,建议多自测茶叶干度。
普通茶友手里在没有专业设备帮助测定干度时,可参考不少土方法。
拿到一款新茶后,多在手上拿捏一番。
捏一捏叶片,看看是否酥脆,一捏就变成粉末状?
尝试拗断茶梗,在对半拗成两截时,是否发出清脆声响?
捧起一把寿眉干茶,梗叶彼此摩擦触碰是否会发出沙沙声响?手感是否够干燥?凑近闻干茶,能否拥有明确的干燥植物气息?
若是以上问题,一概能得到肯定验证,说明这款茶的干度初步判断合格。
再下一步,泡开试茶加以确认,再批量入手藏茶会更稳妥。
《3》
二、别选茶香寡淡的新茶。
收藏各式老茶时,圈内经常能听到“越存越香”的说法。
但这种表述不够严谨。
白茶身上新白茶、老白茶,茶香表现各有所长。
新茶,清新鲜香。
花香、毫香、竹林香、草药香、竹叶香等,馥郁、清丽、迷人。
在鲜香风情上,新茶更占优势。
长期存茶期间,白茶内部的芳香物质不会凭空增加,仅是不断发生改变与转变。
从新茶的“鲜香”转化成老茶的“甘香”。
所以,一箱风味出色、茶香茶味无可挑剔的优质老茶,新茶的品质基础就不能差。
新茶时闻起来,毫香、花香清鲜无比,馥郁明媚,茶香持久,层次丰富的白茶,后期才能实现“越存越甘香”。
反之,新茶时茶香平平无奇,哪怕凑近去闻干茶,也闻不出半点茶香。
被高温沸水冲泡后,也难以激发出明显花香的新茶。
本身芳香物质含量匮乏,后期很难顺利转化出包括药香、陈香、干荷叶香、粽叶香、枣香(仅限寿眉饼)悠扬迷人的甘香风味!
《4》
三、新白茶也要汤感醇厚。
一流好茶要求茶香、茶味、韵味,一个也不能少。
新茶老茶,一视同仁。
换成大白话来理解,当你打算挑一款“优质股”新茶收藏时,为了后期能喝到汤感醇厚、浆感明显的茶汤质感。
新茶时,就要格外关注汤水厚度。
尚未转化的新茶,内在茶味物质活跃,沸水冲泡后,茶汤理应是鲜爽、柔润、稠滑的。
在试茶时发觉这款茶喝入口,半点没有香润、滑爽、清甜柔润的茶味。
这时就不要再犹豫了,表现如此不堪的新茶,后期没有充足转化空间。
哪怕用心储存,尽量提供专业仓储条件,耐心存放7年、8年,茶味依旧平平无奇。
将存茶心思花在资质平庸的白茶身上,完全是浪费时间。
童话故事里,丑小鸭变成美丽天鹅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
但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白天鹅,因为它本身就是。
一款白茶之所以能越存越甘香,越存越醇厚,只因本身实力不俗。
不然新茶时喝起来毫无亮点的白茶,存放多年后,照样是平平无奇。
等到最后,用盖碗泡茶。
泡出来的茶汤,没有滴滴如浆的饱满质感。
这样的老茶,空有“年份足够老”的资历,但内在毫无竞争力!
《5》
四、别随意收藏用料低端的白茶。
去年在各大直播间,看到了不少“扫把茶”。
不少主播还在极力推荐,称扫把茶的未来可期,后期成长空间很大,茶汤远比其它白茶要醇厚。
但看到干茶实物的那一瞬间,彻底傻眼了。
就这?算什么好茶!
叶片极宽大,远比正常的秋寿眉要粗老。
茶梗极粗糙,内在纤维已经木质化,不再具备柔韧弹性。
与其称其为茶梗,不如将其归为小木棍。
如此梗叶粗糙,原料粗老的茶叶,按照白茶国标的定义,非白毫银针、非白牡丹、非贡眉、也非寿眉。
至少,寿眉的采茶原料,特定范围是茶树嫰梢。
实际制茶时,以一芽三叶、四叶为主,不该采下这么长的茶梗。
不伦不类的“扫把茶”,并非白茶圈内主流。
由于原料过分粗老,还会严重拉低品质。
导致茶味偏老,茶香寡淡,带粗老味。
等到泡茶时,泡不了几次,茶味立马变淡。
用料低端的扫把茶,显然不是藏茶良选。
出于猎奇心态,购茶消费,入手收藏肯定会白白交出一笔购茶智商税!
《6》
继续开篇的话题。
说实话,藏老茶究竟是不是一场骗局,关键在于自己选茶时有没有上当受骗。
买对原料、工艺、品质过得去的新茶。
存上一段时间后,收获到更温和、甘香、醇厚的茶汤风味。
喝白茶,不同存茶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风采。
边存茶,边喝茶,静静感受一款新茶的风味演变。
存上一段时间开箱取茶,每次都能收获到“新鲜感”。
藏茶路上,惊喜不断。
这种越存越甘香醇厚的茶味体验,物有所值。
又怎么能说藏茶纯粹是骗人,浪费时间?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