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
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狎:亲近,关系密切。变:改变仪容。
亵:本义是居家常穿的衣服,贴身内衣,引申为熟悉,亲近。貌:礼貌。《集解》引用周生烈的话说:“亵,谓数相见,必当以礼貌也。”
凶服者:穿着丧服的人。式:同“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这里活用为动词,用手扶轼,表示尊敬或同情。《集注》:“式,车前横木。有所敬则俯而凭之。”比如《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负版:背负国家图籍。《集注》:“负版,持邦国图籍者。式此二者,哀有丧,重民数也。”
俞樾《群经平议》认为“负版”同“负贩”,即小商贩,他的意思是“式负版者”是承接上句的,孔子看见穿着丧服的人一定会“式”,来表示尊敬,即便穿着丧服的人是小商贩也不例外。但“负版”作“负贩”缺乏依据,从语气上也看也不恰当,参照上面句式,如果是俞樾所说的情况,这句大概会写作“见凶服者,虽负版,必式”之类的。
清人张椿的《四书辩证》以及王闿运的《论语训》认为“负版”是古代丧服,即披在背上的粗麻片。《仪礼·丧服》:“衰長六寸,博四寸。”郑玄注解说:“广袤当心也,前有衰,后有负版,左右有辟领,孝子哀戚,无所不在。”程树德《集释》赞同这种说法,孙钦善《新注》也说这种说法“似可从”。
但“负版”若是丧服,那这句就和上句语义重复。有待进一步考证。
盛馔:丰盛的食物。作:起。《集解》引用孔安国的话说:“作,起也。敬主人之亲馈也。”别人用好吃的款待,孔子一定要正容起立,表示敬意。
迅雷风烈:即“迅雷烈风”。《礼记·玉藻》记载:“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是说遇到迅雷、烈风、骤雨这种异常天气的时候,即使是在晚上,也要起来穿好衣冠,坐在那里默祷,表达对天地的虔敬之心。
迅雷大风是反常的气候,代表着天地间一定有变故,孔子改变仪容,是表示对上天的敬畏。《集注》说:“迅,疾也。烈,猛也。必变者,所以敬天之怒。”
这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煮酒论英雄”那一段:曹操请刘备喝酒,畅谈天下英雄,曹操否定了刘备提出的所有人物,说了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心韬光养晦的刘备大吃一惊,吓得把手中所拿匙箸掉在了地上。幸好这时雷声响起,刘备就用怕雷来掩饰,曹操说:“大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刘备曲解《论语》来掩饰自己的失态,也算是有急智了。
●译文:
孔子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即使是亲近的人,也一定改变仪容,(以示同情。)遇见戴礼帽者和盲人,即使是经常见面的人,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中遇见穿着丧服的人,便手扶车前的横木,俯身,(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扶车前横木。
他人用丰盛美食款待,一定改变仪容,起立示敬。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改变仪容。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绥:拉着上车的绳子。《集注》:“绥,挽以上车之索也。”
顾:回头。疾言:高声或快速说话。《皇疏》:“疾,高急也。在车上言易高,故不疾言,为惊于人也。”
不亲指:不指指点点。亲,亲自。《皇疏》:“车上既高,亦不得手有所亲指点,为惑下人也。”
刘宝楠《正义》依据《礼记·曲礼》“车上不妄指”一句,怀疑“亲”字为“妄”字之误,孙钦善《新注》认为缺乏依据,并说“亲”字含有独断、妄自之意。
●译文: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端端正正地站在车旁,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
到了车上,不向内回顾,不高声或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