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杨家坳的村子,一个叫春官的两岁孩童办喜事,要娶个比他大十岁的童养媳童,萧萧。
她随四伯先走水路再走陆路,一直走了二十多里终于到了杨家坳,可跟她拜堂的却不是春官,而是一只公鸡,不过这其实也符合萧萧的身份,童养媳地位低下,就如同婆家的鸡鸭一般。
顾名思义,童养媳就是在丈夫年幼时做他的保姆,等丈夫成年后再跟他行夫妻之礼的女人,所以成亲以后萧萧每天的工作就是带孩子。
一天,她和春官正在跟同村的孩子打闹,听到远处有哭丧声便一起去看,死的人是同村一个刚刚成年的男人,这是萧萧第一次见证死亡,她愣愣看着送葬队伍,心里若有所思。
晚上,婆家的老女佣跟萧萧谈及白天的事,最感慨的是死去男人的童养媳,她终于熬到了丈夫成年,圆房后生了孩子,但刚过两年舒坦日子就守了寡,而这一守就要守一辈子。
萧萧年纪尚小,不知道生离死别是什么,更不懂守寡意味着什么。
她婆家还算得上一户有钱人家,伙食很好,萧萧每天都能吃饱饭,想吃多少吃多少,只要她白天带好春官,陪他玩,晚上的时候,就上房顶看月亮。
江月年年望相似,很快,日子已经过了四年,此时的萧萧已经是个16岁的大姑娘了,而春官也已经六岁,稍微懂事了一点。
他俩上山去玩,回村的时候,遇见了那个守寡的童养媳,身后跟着个女娃,身上背着重重的柴火,生活已经把她压得直不起腰。
闲时还会去水田边找家里的两个帮佣玩,这两个帮佣一个是哑巴,为人忠厚老实,而另一个叫花狗,人如其名,满肚子花花肠子,花狗会些下流小调,总会因此来挑逗萧萧,萧萧听得羞红了脸,快步离开了水田。
晚上,家里人坐在一起纳凉聊天,听花狗讲在城里的见闻,花狗提起了女学生这个新鲜事物,女学生穿洋装学洋学,一年的学费能买十几头牛,她们除了上学,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就连谈恋爱这样的事也自己做主,想和谁好就可以和谁好。
大家对此都嗤之以鼻,都认为这是丢了祖宗的礼法,简直不可想象,唯有萧萧对女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女学生的自由自在是她从未有体验过的,众人开始拿这事调侃萧萧,萧萧的婆婆挂不住脸了,呵斥萧萧带着春官去睡觉。
第二天赶上花狗进城卖筐子,春官吵着要去,没办法,家人只好让萧萧带着春官去,这可把萧萧高兴坏了,总算可以进城一睹女学生的风采。
一行人来到县城,城里的小商品琳琅满目,第一次进城的萧萧,看得眼花缭乱,也跟预先期盼的那样见到了所谓的女学生,果真和花狗描述的相差无几。
回村路上,花狗让春官递给萧萧一个发卡,按现代的说法,16岁的萧萧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经过发卡的事,她对花狗平添了几分好感。
这之后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萧萧和春官逼进了同一间磨坊避雨,萧萧全身都被淋湿了,就脱掉衣服要拧一拧身上的水。
恰巧也进来避雨的花狗看到了这一幕,花狗终于按耐不住,故意对春官说:十年啊,等你长大还要十年啊,找个借口支走了还不懂事的春官,跟萧萧有了男女之分。
自那以后,尝到禁果的两人一发不可收拾,趁着夜晚四下无人,开始频繁的私会,可这样下去迟早是要出事的,果不其然,萧萧怀孕了。
她把这事告诉花狗,想让花狗带她私奔,和女学生一样去外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花狗却怂了,担心去了外面会饿死。
就在这个节骨眼,村里出事了,夜里,一声呼喊把全村人都喊进了祠堂,原来是那个守寡的童养媳偷汉子被抓了现形,男的是外族人,被打断了腿,更惨的是寡妇,经族长审判,村里人把她沉了潭,寡妇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直到她女儿叫了声娘她才有了反应。
其实村里人都知道,寡妇最大的错不是跟外族男人,而是没把这个机会给婆家的叔叔,不过无论如何她都难逃一死了。
寡妇的死让萧萧陷入惶恐,如果她跟花狗的事败露,她也会是一样的结局,她把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花狗身上。
可扛不住事的花狗却在之后的一天逃跑了,确定了花狗弃自己而去之后,萧萧崩溃了,她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命运,但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平静,只不过现在要自己想办法打胎。
她随着爷爷和哑巴进城卖筐子,路上听到熟悉的歌声,以为是花狗,但其实不是,等到进城看戏时,又被戏里受难的女角儿触动,决定立刻要把肚子里的累赘弄掉。
她在做大事之前先去拜了王母娘娘,但尴尬的是王母其实是送子的神,萧萧拿了把香灰,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就水喝掉,但根本没有用。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显怀了,而家里的老女佣也看出了端倪,事已至此,萧萧要想活命只有逃跑,她连夜走了二十多里,找到当年送她来的船,但怎么推也推不动,最后累的睡在了里面。
天亮后,被婆家人五花大绑抓了回来,关在了家里的柴房里,经过出逃事件,她跟花狗一致怀孕的事彻底败露了。
婆婆找来了萧萧的四伯商量,也要按照族里的规矩,把萧萧沉潭,四伯恳求,这样万万不可,一旦沉潭,那就是一尸两命,对萧萧婆家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在四伯的恳求下,婆婆打消了把孕妇沉潭的念头,转而想把她卖掉,但哪有人会买一个马上要生孩子的女人,媒人来看了一眼,转身就走了。
无奈之下,婆婆只好把萧萧留在家里养胎,等到生了孩子再做处理。
临产这天,婆婆又动了恻隐之心,和家里爷爷商量说不卖萧萧了,如果萧萧生的是女娃,就把孩子溺死,可萧萧很争气,生了个男娃,这下全家都高兴了,虽然不是亲生,但总归是她们家的孩子。
就这样,萧萧和她的孩子都留在了婆家。
转眼又过了几年,春官长大了,在县城读书,一天他放假回家,遇见几个女同学,同学笑他有个大十岁的童养媳老婆,他立刻羞红了脸,直说那是没有的事,如今他受到了教育,觉得童养媳是件很可笑的事。
因为在他家乡,依然还延续着这个习俗,此时他的经历又一次在自家上演。
萧萧的儿子要娶童养媳了,仿佛当年情景重现一般,萧萧打扮成了婆婆该有的样子,拉着儿子去拜堂,婆婆跟萧萧说让她今晚跟春官圆房,这样就算双喜临门了。
回到家的春官躲在暗处听着这一切,始终面无表情,或许是对这种另类的传承感到无语吧,先不说他已经接受了西式教育的事,单从年纪来看,他也很难喜欢这个一直视为姐姐的媳妇。
【湘女萧萧】改编自文学巨匠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沈从文向来爱以湘西民俗为背景创作小说,并乐于把人性善良的一面展现在作品中。
这部影片虽然拍摄于1986年,却让人感觉不出丝毫时代的疏离感,每一帧风景都让人感觉到自由、纯净、远离尘嚣,演员的表演也是十分到位,甚至很多细节中也蕴含着深意。
萧萧虽为地位低下的童养媳,但在成长过程中并未遭受外界的任何冷眼,相反她一直生活的很快乐,就算是她跟外人坏了伦常,也没像寡妇一样被沉潭,而是在多方说和下得以养胎,后来又和儿子在婆家生活下来,最终迎来了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结局,只是她早已被环境同化,成了她婆婆的翻版。
这就是沈从文一直追求的人性之善和世间之美,其实,这样极具批判意味,又不苦大仇深的文艺作品,才是社会大众最喜闻乐见的。
电影还有一条隐藏的故事线在前面没有讲到,那就是萧萧的婆婆一直盼着丈夫回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料想婆婆当年也是个童养媳,但却在为丈夫生了孩子后遭到嫌弃,最终丈夫离家出走,另结新欢。
导演安排这段戏的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从侧面讽刺旧时代童养媳风俗对女人的不公。
而电影中另一处对童养媳风俗的讽刺,则是在角色称谓上,萧萧一直叫春官弟弟,萧萧的儿子则是叫春官叔叔,但叔叔最终要跟妈妈在一起,这是多么荒唐而有悖伦常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