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陈永贵:领导干部富起来容易,让群众富起来难

趣史录
趣史录
2020-12-21 20:33:16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此外,还需再勇于打破刻板印象,敢行前人未行之事。

从山西省昔阳大寨村生产委员一直到成为到国务院副总理,而后又从高处走下回归群众,陈永贵的事迹始终向世人传递着的观念是——“领导干部富起来容易,让群众富起来难。”

他之一生,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并且为之不懈奋斗,许多人也因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而继续发扬与实践之。

而且就算到了如今,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在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上仍旧有许多人像当年的陈永贵一样奋斗在基层的人,他们和陈永贵一样坚定且执着,甘当愚公,立志于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

一、“传奇人物”陈永贵

吃螃蟹、吃榴莲是一件不怎么稀奇的事情,但是第一个尝试吃螃蟹与榴莲此类食物的人必定是一位勇者。

被称为“农民领袖”的陈永贵,他的一生之所以颇为传奇,自然不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吃螃蟹或者榴莲的人,而是因为,他是新中国第一位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农民。一位近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史上的勇者。

关于陈永贵的出生和年少时的成长经历,近代的史书上少有记录,因为陈永贵活到34岁之前都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据记载,陈永贵出生那年是1914年,年幼时和父亲为了逃荒而到了大寨村,而后命运便将他的一生便与大寨村这个地方紧紧连在一起,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创造了一段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奇迹。

此后,无论辉煌还是落幕,陈永贵和大寨始终被一根隐形的缘分之线牢牢绑在一起。34岁之前,陈永贵的人生轨道和大多数农民无异,绝大部分时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就算发生过一些小插曲也不是什么大事。

到了1948年,那时有一位贵人做了一件足以扭转他人生的大事,那个人叫贾进,贾进便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陈永贵在贾进的推荐下加入了组织,自此便顺利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党员。

此后不久,他成为了大寨村的生产委员,那便是陈永贵传奇人生的开始的位置,此后不论是辉煌荣耀还是落幕平淡,人们提到陈永贵的时候都会想到大寨村。

如今的大寨村早已是成熟的农业旅游区了,但其实,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为止,那里都还是一个穷山恶水的贫穷村子,陈永贵入党当了生产委员后便为改善当地百姓的生存现状和生存形势做努力。

后来他又继续出任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和农业社主任,带领村民们治山治水,不断为改善当地的发展环境付诸行动和努力。毕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所谓穷山恶水出恶民,好山好水才能够让农民有富起来的希望。

任职于大寨村期间,陈永贵带领着村里的农民们建立了农村生产合作社,开辟旧土壤建设新田地,让原先难以种植庄稼的土地得以逐渐变成一亩亩良田。

在陈永贵等干部和大寨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村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还因为粮食征购额数明显要高于国家所规定的,所以好几次被上级评选为当年的“粮食增进先进单位”。

可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大寨这样一个往常并不起眼的小村子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在农业产量屡次取得佳绩之后,大寨村的事迹被广泛传播,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光荣、令人骄傲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古以来天灾人祸永远老百姓是无可避免的灾难。

1963年之时,大寨村遭受到了重大灾害,原本逐年升高的粮食生产率戛然而止,在遭受了七天七夜的暴雨过后,呈现出下滑且不断下跌的趋势,一度陷入了颗粒无收的尴尬处境当中。此时,曾经的辉煌成绩仿佛一滩泡沫,被风无情地吹散离去。

然而,令世人震惊的是,哪怕身处于如此艰难的境地之中,陈永贵仍旧毅然决然地回绝了国家政府伸出的援助之手。

咬紧牙关独守在大寨村,与当地的百姓和其他干部一同攻克困境,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最终带领着大家排除万难,奇迹般地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

二、“桃李天下”的农民政治家

在一次次用毅力与坚持刻苦的精神化不可能为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之后,陈永贵和大寨村出名了。

196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文对其加以鼓励,文章标题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以国为怀、顾全大局-大寨大队受灾严重,红旗不倒》。

此文一出,大寨村一时被全国各地地区所纷纷效仿,成为了全国的生产标杆,而陈永贵和大寨村村民那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艰苦奋斗精神则被称为“大寨精神”,并将之宣扬到全国各地,号召大家多加学习这种“大寨精神”。

陈永贵这位农民政治家,不仅在带领全村人民致富的路上成果颇丰,还在培养人才这个方面亦是硕果累累。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而有了陈永贵这根极佳的“上梁”,昔阳县的“下梁”们自然也大部分都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干部。

1967年开始,陈永贵曾相继出任过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以及中共昔阳县委书记等职位,在此期间,陈永贵不仅秉持着让群众富起来的处事原则,还培养了一大批好干部好人才。

他坚信集体所有制的管理问题,实则上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联系、矛盾的问题,并且还极为笃定地认为:“集体经济家大业大,管理制度必须赶上。”不得不承认,虽然陈永贵是农民出生,但是在当好干部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念。

陈永贵的许多观点虽不如历代先贤和文学家们那般引经据典或者辞藻华美,但是却令人为之折服,正所谓话糙理不糙,毕竟文学来源于生活,他在生活的工作经历中总结出的观点总是令人心服口服。

比如陈永贵曾说的——“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干部。”将“干部”一词中的“干”这个字重点突出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亦是诠释了广大干部的职责何在。

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蕴含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后一句更是直接严明,若是不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将自己分内之事做好做到,那么便没有资格被称为干部。仔细品味这位农民出生的国务院副总理的话,表面上虽是不动声色平淡无奇,实则确实暗藏玄机犀利至极。

此外陈永贵还曾说过——“庄稼离了水就要枯死,干部脱离群众就要孤立。”此句话直接将干部所处的位置点名了,干部可不就是天地里的庄稼,成长和努力都离不开似水那般可以积少成多汇聚成河流的群众吗?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高境界的思想觉悟与行事观念,陈永贵在任职期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干部人才,其中较广为人知的是原先昔阳县的一名干部李锁寿。

李锁寿被调任到平定县任职,带领当地人民创造佳绩,后来其事迹还被加以流传,电影《新来的县委书记》的主人翁便是由李锁寿为原型打造的。除了李锁寿,还有许多昔阳县的干部被调任到别地,其中不乏屡次成功带领百姓致富的例子。

在那个年代,昔阳县的干部十分抢手受欢迎,据统计,从1966年5月份开始,一直到1979年的12月份为止,从昔阳县调出到他处任职的干部有数十名,其中便有三十八名担任过副主任、省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等重要职位。

在那个年代,一个县城能培养出如此多人才的盛况甚是难得,或许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也不为过。这般看来,除了在建设经济方面一往无前之外,陈永贵可确确实实还是一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

三、料事如神的“先知”

凡成大事者,仿佛都十四岁如诸葛孔明那般有着料事如神的本领的先知,这亦或许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大格局观,看待事物之时能够分析判断更久之后的情况。陈永贵便是如此,熟悉他的人曾这样评价他——“陈永贵看问题很长远,能料到50年以后的事。”

事实证明,这个人确实足够了解陈永贵。当年,数十名昔阳县的干部被调往外地任职的时候,陈永贵都慎重其事地与他们进行谈话,并仔细叮嘱他们到了别处要好好干,千万别被撵回昔阳。

还语重心长地说道:“都把昔阳人调走吧。倘若终有一日要撵回昔阳人,届时莫要说我手长到处捞权啊。说权,我的也不小了,副总理嘛!可到时候就成了罪啦!我对你们放心,可又不放心。”

这种亲切的态度,像极了一位絮絮叨叨的老翁,在为自己刚刚成年准备独自出远门历练的孙子孙女饯行。

告诉他们世事娑婆且变幻无常,要小心谨慎,要竭尽全力去面对每一次挑战,倾尽所有去维护自己心之所向的事物,一次次战胜磨难变得更加地强大,争取下一次见面的时候强大到可以独当一面。

在其后的岁月中,世事蹉跎易变,历史仿佛大海中不断翻滚变化的海潮一样,朵朵浪花被卷起来翻滚后又随着潮流漂往不同的方向。陈永贵的人生如海浪般物换星移、沉浮变换,受其影响,某些被外调的干部也受了影响被调回昔阳县,此番变动再次证明陈永贵料事如神。

不过,被陈永贵培养过的干部业务能力都是杠杠的。即便陈永贵不在了,那些驻守于昔阳村的人仍旧会如往昔那般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伴随着它成长与繁华发展。这便是“大寨精神”,这种精神是与这个村子一起长久留存于世间的不朽精神。

正因如此,即便当年那一批被陈永贵培养起来的干部都不存于世了,也还是会有后来者继承这种精神并将其宣扬下去。大寨村如今的党总支书记叫郭凤莲,已经73岁了。多年以来,她始终坚守大寨,发扬“大寨精神”,为当地的发展出谋划策奋勇向前。

这位女强人的一生亦是极为传奇的,她十六岁时便成为大寨县铁姑娘队队长,在1963年那次巨大的自然灾难中,她在当时还是村支书的陈永贵的“牛奶面包新衣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美好景愿的鼓舞之下坚守着,很快便调整好状态和全村人民一同克服了磨难。

正是有了这些令人刻骨铭心的苦难与战胜苦难之后的喜悦,郭凤莲始终坚持着“大寨精神”。

几十年过去了,历经波折与坎坷,郭凤莲排除万难在大寨村发展商品经济,力求将本土的品牌推向市场,最终实现了大寨村当下“小有教,老有靠,病有保,考有奖”的幸福生活状态。

总而言之,虽然陈永贵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了,但是他和他们那一代干部和群众共同创建的发展致富、实干兴邦的“大寨精神”将永存于世界之林。不仅如此,他那句“领导干部富起来容易,让群众富起来难”亦将被后人不断提及。

因为这种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是每一代人都要学习的,前人开路后人致富,若是子子孙孙都坚守此路并不断开拓此路,一切或将更上一层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享受当下盛世安好之余,时而,需得忆苦思甜,感念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透过历史长河和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回溯那个年代所坚守的信念。

时而,又需得去思考先辈们为何会取得如此成就,他们耗尽一生心血所书写的传奇人生之书,每一页都在论证着伟人为何会成为伟人。其间种种,或许需吾辈用毕生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