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历史还是很精彩的,和其他朝代相比,大明的每一位帝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都很明显,但是明朝最没存感的是哪个皇帝呢,就连只做了一个多月的太祖朱常洛,都被一桩红丸事件搅了个天翻地覆,按理说,隆庆帝朱载垕才是当之无愧的皇帝。
1566年,三太子朱载垕退位,改元隆庆,仅登基六年,前任皇帝是明武宗,一手创建了豹房,另一任皇帝是万历皇帝,已经有三十年没有上朝了,相比之下,朱载垕的声望就弱了许多。
可就是这个帝王,为明朝的存亡,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都知道,闭关锁国,从明朝就开始出现了,在元朝和明朝的时候,日本的领主们分裂了自己的领地,大量的武者和商人,都成为了海盗,在中国的边疆肆虐,朱元璋在洪武皇帝的时候,曾经下令,禁止民间的船只私自出海,并且对船只的尺寸,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皇帝们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海禁虽然严格,但是海盗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遏制,相反,很多人为了利益,开始偷偷地成为了海盗,不仅让政府损失了大量的赋税,还影响了当地的稳定,所以,在隆庆登基一年之后,福建总督兼监察史官涂泽民就提出了一份奏折,说:“海禁过严,贼人无处容身,必然成为海盗。自从税赋开放,奸诈之人便趋利避害。故海澄之禁令,是为了除去中国的祸患。”请求明穆宗“开放商船,改商船为公共商船”,解除海船禁令。
事实上,对于这份奏折,涂泽民也有些担心,因为这是一件紧急的事情,但没想到隆庆陛下居然答应了涂泽民的要求,并且下达了取消海禁的命令。
隆庆之所以同意,是因为现在的大明虽然还没有平息,但总体来说还算平静,特别是北边的蒙古部族,虽然余波还在继续,但实力却在迅速下降,对大明来说,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他才会有足够的实力与底气去对付海洋上的敌人。
虽然解除了海禁,但是官府还是设下了严格的限制,让他们在东面和西面都限制四十四艘船只,限定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不然就会以“通倭”论处,不过这样做的好处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是海贼,“海贼渐渐消失,贸易开始兴盛起来,《东西洋考》中描述了海港的兴盛景象,“五湖四海,皆有商船,分市于东西路(东、西洋),货物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年都能带来几百万的财富。”
最关键的一点,明朝通过交易,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个时候,整个世界都迎来了最初的殖民时代,美洲与东南亚的银子被开发出来,整个世界的银子产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加上隆庆开关的效果,从海外流入大明的银子,足足有三亿三千万两,几乎占了整个世界的1/3。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隆庆,因为有了这些庞大的资财,张居正之后的变法,才有了改革的底蕴,便是之后的“万历三大征”,打仗辎重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大明王朝的存亡,也因此变得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