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视频更新】国际关系史——维也纳体系的构建|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3-03-31 23:40:52
|
国际领域创作者

国际关系史——维也纳体系的构建

本期编委

【配音】

杨梓桓

【文案】

邓泽永

【剪辑】

廖文君

【修审】

陆霜滢 任航奇 赵梓煦

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形成了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法国、瑞典、奥地利、荷兰、英国、西班牙和波兰等大国构成了该体系的多极均衡格局。但是到18世纪末,欧洲发生了多次王朝战争、地区纷争和政权更迭,欧陆上原有的“极”被新的“极”所取代,欧陆大国们被历史的车轮推动向前或是无情碾碎。英国史学家艾伦·泰勒指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下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欧陆各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兴衰轮替。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衡格局内部在后期开始出现分化,特别是经历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后,国际关系格局内部的分化宣告了体系转换的开启。而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及接下来的拿破仑战争,更是给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会心一击。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继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更为深刻、影响更为广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路易十六风中摇曳的脑袋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各封建王国,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恐慌。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看来,法国大革命破坏了整个欧洲共同的价值取向,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君主共同体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惯例。1792年,吉伦特派控制下的法国立法议会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决议,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并根据“自愿合并”“主权在民”的理念,向周边部分地区发动“特别军事行动”,通过全民公投的手段使其加入法兰西大家庭。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加强了法国的实力,也对欧洲原有的均势格局形成了挑战。在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家的积极合作下,多个反法联盟于1792-1815年间被组建起来,法国大革命也逐渐由一场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一场具有国际性质的战争。

在与国际反法势力的斗争过程中,法国革命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复杂的变化,最后来自偏远小岛科西嘉的怪物——拿破仑先生,凭借自身出众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杀上巴黎,发动雾月政变,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夺取议会大权。法国大革命首创了大众政治,也宣告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到了拿破仑时期,这种弥漫在法国国民中的民族主义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极端爱国、极端好战。拿破仑说:“法兰西人正在为各族人民的神圣权利而战斗”。高举着革命和自由的大旗,法国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以铁蹄来蹂躏欧洲各民族国家,最终恢弘的拿破仑帝国受到来自被压迫国家民族仇恨的反噬,这也不足为奇。我们的拿皇在莅临他忠实的巴黎,企图东山再起之后,也在多国的联合绞杀之下兵败滑铁卢,身死他乡。

拳打拿破仑,脚踢革命党。欧洲皇帝们在干掉了神圣旧秩序的破坏者之后,也得坐下来分一分蛋糕。相信大家在《共产党宣言》的开篇中都读到过这一句“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其中这位“梅特涅”先生就在皇帝老儿们的“维也纳茶会”中战功赫赫,时任奥地利外交大臣的梅特涅在拿破仑战争后期一通操作,在法、俄各国之间左右逢源、反复横跳,使得奥地利在反法同盟中获得了与英国、俄国、普鲁士平起平坐的地位。梅特涅老哥实质上也成为了战后塑造欧洲秩序的维也纳会议的主持者,对于欧洲旧秩序的重建,可谓首功。

在维也纳会议中,尽管皇帝和国王们都想形成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各国的要求仍有不同,正如在《猫和老鼠》中,面对一块小小的牛排,汤姆、杰瑞和斯派克给出了三种分法,都想自己多分两口,最终他们的猫鼠狗协约集团也因为一块牛排而应声崩溃。而对于欧洲大陆这块大牛排,英、奥倾向于构建欧陆上各国领土的均势格局。英国是海洋帝国,孤悬海外,欧洲大陆莫挨老子,基本上没有领土野心;奥地利虽位列四大国,但自身实力相较战前大大削弱,蛋糕吃得太多也怕噎死。而俄国和普鲁士则有野心也有能力多吃两口,俄国的主要目标是吞并我们的“平独镇露大波兰”,向西扩张;而普鲁士也想伸展一下手脚,将萨克森占为己有。最后,在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的决议由奥地利、法国、普鲁士、俄国、英国等多国代表签署生效,涉及关于欧陆多地区的领土划分。

继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维也纳会议结束之后,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导之下,各国君主成立了神圣同盟。《神圣同盟条约》在内容上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关系的准则。同年,各国为防止出现下一个“拿破仑”,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中包含三条条款:

其一,缔约国保证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来永久剥夺拿破仑及其家族在法国的统治;

其二,驻法盟军一旦受到法军攻击,缔约国应及时提供六万人的部队,上不封顶;

其三,为保证条约的执行,缔约国商定,应在各国君主或大臣的主持下,定期举行会议,就各国的共同利益以及不同时期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磋商;

《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作为维也纳会议的补充,在实质上是欧洲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为合理镇压革命运动提供了纽带。同时《四国同盟条约》所确定的定期开展国际会议进行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也具有重大意义。各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在当时被叫做“会议外交”。这种大家一起坐下来喝茶外交的体制对其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大国通过会议外交,能够就影响各国共同利益的事件进行沟通,采取相应措施,缓和彼此冲突,达成共同意见。

维也纳会议以及一系列合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为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得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同时,维也纳体系的目的也在于维护欧洲封建王朝统治,将小国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无视法国革命以来各国的民族主义愿望和对民主的追求,企图压制革命力量。所谓的欧洲协调合作目的也只是在欧陆建立一个顽固的保守反动系统。但是客观来看,维也纳体系接替了受到破坏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一体系之下的欧洲维持了各国之间的均势格局。欧洲在1815-1914年的一百年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欧洲国家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并进行了工业革命,维系了一百年的和平与稳定,也可谓功效显著。总得来说,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维也纳体系在维护各国封建统治的同时,也为欧洲经济的腾跃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和平环境。

今天的国际关系史分享到此便告一段落,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排版 | 肖瑞

文章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