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掉到海底就变成了鱼、海上下雨还能吹来龙虾,这些神奇的海洋生物故事均来自于一本叫《海错图》的清代海洋生物图谱。
《海错图》创作于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作者是清朝人聂璜。
聂璜的本职是个画家,但是却对海洋生物十分感兴趣。那时的交通十分不便,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也很匮乏,因此,人们对海洋生物的描述也很匮乏。
因为中国缺乏海洋生物图谱,于是聂璜决定自己来干这件事。他走遍东南沿海,向各地的渔民考证,在缺乏资料与交通工具不便利的清代,他还能收集并记录了371种海洋生物!在这本图谱里,他不仅描述了五花八门的海洋生物,还有和这些生物相关的有趣的民间传说。
由于考证技术的局限,图谱中许多生物形象的绘制都只是聂璜根据渔民的描述或传说想象画出来的,其形象与原物相差甚远。除此之外,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异,人们对这些生物的命名叫法也有很多不同,想要弄明白这些传说中的生物是否真实存在、它们到底是什么,变成了一件十分有考据意义的事情。
著名科普博主、《博物》杂志副主编张辰亮做了这件事,自打中学时期第一次在故宫看到图,这套画风清奇的民间画作就吸引了他。2014年开始,他沿着聂璜的足迹,历时九年,完成了一套《海错图笔记》,在这套书中,他选取了这套图谱记载中的有趣生物为我们一一考证出来。
/
壹
/
变成鱼的枫叶
让我们回到变成鱼的“枫叶”,这是聂璜住在福建时听说的一个故事。据说当地有一种“枫叶鱼”,形状酷似枫叶:“闽海有鱼曰枫叶,两翅横张而尾岐,其色青紫斑驳。”当时盛传,此鱼是由落入海底的枫叶变成的。
枫叶鱼在现实中是否存在?首先,根据这么多年的生物学经验,我们敢肯定它不是枫叶变的。
为了了解这种生物,熟悉海洋文化的《厦门晚报》前总编辑朱家麟老先生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浙江有人把小型鲳鱼称为枫树叶。舟山、宁波等地把大个儿的鲳鱼叫“婆子”或“长翎婆子”,管鲳鱼小苗叫“枫树叶”。
小鲳鱼的个头、形状确实是“两翅横张而尾岐”,酷似枫树叶。鲳鱼侧线上方的身体泛出青紫色光泽,身上的鳞很容易脱落,捕捞上来一经运输,鳞往往就被蹭掉了,身上斑斑驳驳的,正合“其色青紫斑驳”的描述。
而且从图像上来看,和《海错图》里的枫叶鱼最像的也是鲳鱼。虽然今天主要是浙江人把小鲳鱼称为“枫树叶”,但浙、闽二省相邻,在聂璜那个时代,福建人很可能也这样称呼这种鱼。 《闽志》里记载枫叶鱼,也就不奇怪了。
/
贰
/
“化生说”——国产版的“进化论”
枫叶变成鱼,我们现在听上去都觉得难以置信,但聂璜却认为很合理。
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国知识界流行用“化生说”解释生物现象,认为不同生物之间可以相互变化。“化生说”也是贯穿《海错图》这个图谱的主导性学说。这个学说认为“万物无定形”,即各种生物都在不断变化,一种生物可以变成另一种生物,且这种变化是自然规律(天、道)推动的,不是神灵设计的。
这个学说在古代世界是相当先进的。“进化论”在欧洲提出时,曾引发社会哗然。但当它以《天演论》的形式被介绍到中国后,却毫无阻力地被国人接受,“自此书出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人的口头禅”(蔡元培语)。
为什么会这样?这当然有救亡图存的大环境原因,但一定也有化生说的功劳。因之前化生说的广泛流行,才使得中国人早就接受了“一种生物能变成另一种生物”的设定。
其实,化生说很多都源自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观察。
比如聂璜在 《海错图》中举出的例子:“橘虫化蝶、桑虫化蠮螉(音yē wēng,泥蜂、蜾蠃等细腰蜂)”。
橘虫化蝶是指柑橘凤蝶的幼虫变成蝴蝶;桑虫化蠮螉是指毛毛虫被蠮螉蜇晕,塞进泥巢作为蜂幼虫的食物,最后蜂的成虫破巢而出,看上去就像毛虫变成了蠮螉一样。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被古人当作化生说的证据。
/
叁
/
“化生说”思维带来的离谱故事
当然,化生说毕竟不是科学,在这种思维下还是造成了很多不靠谱的案例。除了枫叶能变成鱼,还有“芦苇化虾”、“草子化蚊”,这是因为虾、蚊的卵和幼体过于微小,被古人忽视,就以为虾和蚊子是它们附近的 植物变成的。
还有几个聂璜列出的案例,今人看着会很眼熟。“鲤化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嘛。“鼠变蝠”,至今很多地区还流传着“老鼠吃了太多盐就会变成蝙蝠”的说法。最逗的是“蛇化鳖”,这不跟赵本山那句“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一样嘛。
看来,化生说至今还隐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长颈龟,看起来像蛇偷个壳子变成的乌龟
聂璜还讲了个文人笔记中广为流传的故事:“汉王醢(音hǎi)彭越,赐九江王布食,俄觉而哇于江,变为小蟹,遂名蟛越。”意思是,刘邦听信谗言,认为开国名将彭越意图谋反,将其剁成肉酱,遍赐诸侯;另一位开国功臣九江王英布不知情,吃了肉酱,过一会儿发觉了,吓得哇的一声吐在江里;吐出来的肉酱化为小蟹,从此这些蟹就叫蟛越(虫字旁+越)了。这一看就是先有蟛越这个名字,后人再编个故事附会的。
/
肆
/
用“化生说”解释一切
未尝不是一种文人执念
聂璜处在一个大兴文字狱的时期(明清之际),生在杭州富裕人家的他从小也随父亲客居福建,比起枯燥又敏感的时政,那些千奇百怪的海边民俗更让他着迷,也养成了他的文人傲气。
但是,文人也是有局限的,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文人,谨言慎行不如寄情山海。在《海错图》图谱里,也可以看到他谨言慎行的只言片语。这些话虽然不多,但是也是他对那个时代的一种“阴阳怪气”。
当他总以为众人皆醉他独醒时,对鹦鹉螺和寄居蟹的认知出现了反向的偏差。
他收录了“鹦鹉外游,寄居负壳”的故事。传说,海中的鹦鹉螺会在白天钻出螺壳,光着大肉身子到处撒欢儿。这时会有一种形似蜘蛛的虫钻进空螺壳中,背着壳行走。到傍晚,光屁溜儿的鹦鹉螺肉回来了,这种虫就把壳让出来,请螺肉回家。
今天我们知道,鹦鹉螺的肉是不能离壳到处跑的。另外,鹦鹉螺壳从外头看挺大,但内里为很多独立的腔室,能藏身的空间就只有螺口的第一个腔,没多深,寄居蟹很难在里面固定身体,所以没有寄居蟹会背鹦鹉螺壳。
而他在记录“响螺化蟹”时还写了一句,寄居蟹“不能离螺,必负螺而行。盖其半身尚系螺尾也”。这也是个有趣的误会。螺尾(螺的内脏团)在螺壳中生长,自然会长成螺旋形。而寄居蟹为了固定在螺壳里,腹部当然也要配合壳的形状演化成螺旋形。前半身像蟹,后半身像螺,也难怪聂璜认为寄居蟹是螺肉所化了。
事实上,寄居蟹并非“不能离螺”,它随时可以离开。随着它长大,需要不断爬出旧壳,寻找新壳。有的寄居蟹一天之内可以换好几次壳,直到钻进自己最满意的那一个。
其实,众人对寄居蟹的认知才清醒的,醉的是他。他太执着于用化生说解释一切了。
张辰亮作为“博物君”、“无穷小亮”打假网络热门生物已经进行了多年,而《海错图笔记》系列也成为了最受科普爱好者们喜爱的海洋生物科普书之一。
现在这套现象级科普书系列的收官之作《海错图笔记·肆》终于来了!这次,小亮书中选取了《海错图》中最有挑战的96幅《海错图》原图,以21篇图文并茂的长文笔记向我们展示了鱼类、贝类、兽类及海洋植物的鉴别及物种介绍,将趣味故事与科普打假相结合,带我们走向一场纸上海洋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