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电影海报面对自由与真相
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弃婴,他们为他取名楚门,并决定围绕他打造一场真人秀,将他培养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真人秀主人公。
自出生始,从走路、初吻到恋爱,楚门的一切都被摄影秘密地记录了下来,他的所有生活都一天二十四小时在全球直播。
他居住的地方名为桃源岛,表面上是一个正常的小岛,实际上却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除此之外,他的父母、妻子、朋友、邻居都是参与演出的演员,所有人都对事实一清二楚,除了楚门自己。
楚门
影片一开始,整个世界就呈现出了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景象。楚门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结婚,与一个正常人毫无差别。他的母亲温柔慈爱,他的妻子美丽贤惠,他的好友情同手足,同时自己还“有着一份相当清闲的工作”。
但在他自己的心中,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距离“理想相当远“。
根据剧本的安排,在楚门小时候和父亲出海时父亲坠海身亡,因此他对水极度恐惧,连桃源岛都未曾出过。但是这一切的平静都被一个偶然打破了:楚门在街上偶遇了早已亡故的父亲。
难以理解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了楚门的世界中:初恋女友突然被人强行带走,车载的电台里播放着的路线和他所计划的行程完全一致。
似乎一切都在牵制着他,丝毫不给他离开桃源岛的机会。
在办公大楼的升降机里居然有一个很多场记簇拥的房间,准备出走时母亲和妻子惊慌失措地“温情”挽留,想要预约斐济航班却看到了航空公司张贴的令人害怕的飞机失事新闻……
似乎一切都在牵制着他,丝毫不给他离开桃源岛的机会。楚门开始陷入了一种混乱状态,并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在被人监视,他的行为举止都在他人的掌控之中。他逐渐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在忍无可忍之时选择不顾一切地逃离桃源岛,追寻他想要的真相。
在5000多个铺天盖地的镜头之下,楚门就这样开始了他满布阻碍的秘密出逃计划。人为控制之下他最为畏惧的大海却成为了他通往真实与自由世界的唯一通道,导演基斯督指挥用风暴组织楚门的船前行,并下令用闪电强迫楚门将船驶回岸上。
然而,此时的楚门已经义无反顾,他将自己绑在船身上,高呼着“你想阻挡我,只有杀了我”,最终终于冲破了桎梏,离开了这个虚幻的世界。
施维亚存在的就都合理吗?
在整部电影中,唯一想要告知楚门真相的人,只有他的初恋施维亚。可是因为她的告密行为,导演强迫她离开了楚门的身边。
除了施维亚之外,电影里真人秀的其他演员们都是麻木的被控制者。对于他们而言,演出只是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而楚门,他并不被当作一个具有自我意志的人,而是一件被囚禁在电视机里任人观看的商品,一个无偿出演节目的免费劳动力。
三十年中,那些曾经出现过的感人的亲情,相守的爱情,忠诚的兄弟情,都不过是真人秀中预定好的催泪弹。因此,当楚门质疑美露是否真的对自己心怀爱恋时,她却只顾着面对隐藏的摄像头,满脸堆笑地为可可粉做广告。
众人观看楚门的直播秀
一切假相被揭开以后,他们回归到演员的生活本身,却连自己都难以分清是否曾经对楚门交付真心。
对比演员,观众们对楚门的遭遇表现得更加无动于衷——在真人秀播出的30年间,虽偶尔会被楚门的故事感染,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都面无表情地盯着电视屏幕。
在这些观众所处的环境中,四处都是印有楚门头像的各式商品,楚门作为一种醒目的商品符号,早已被日复一日地烙印在了他们心中。
从未没有人想过要告诉楚门这一切的真相,从未没有人向导演基斯督提出来自人文主义者的质疑——这种主宰一个人命运的权利到底从何而来。
自由之门
在电影的最后,楚门到达了桃源岛的尽头,走入了属于他的自由之门。
没有人害怕他在门前回头,没有人担心他在门后后悔。楚门的真人秀停播以后,他们平静且冷漠地选择了其他节目,未曾对楚门的人生故事展示出一丝留恋。
这也是电影中对现实娱乐至死现象的隐喻,导演将问题抛到了每一个观众面前:对于媒体所呈现与代表的社会现状,大众是否应该止步于被动地接受?人在满足自己的窥探欲的同时,是否应当遵循不违背他人自由的原则?
如果这个社会上,所有人都用 “存在即合理”来麻痹自己,那么整个社会将是何样的病态,整个世界该是何等的悲哀?
导演基斯督强权媒体与利益至上
导演基斯督是强权媒体的代表,在真人秀中,他就是上帝,是一切的主宰者。
影片中对导演基斯督对权力的控制欲进行了强烈又充满戏剧性的刻画:楚门出逃时,他命令群演全员出动,安排他们如同整齐划一的僵尸一样去搜寻楚门的行踪;
他随心所欲地掌控太阳升起的时间,让月亮也为他所用,成为了他的巨型探照灯;他制造大自然所孕育的海上风暴和闪电,并将其集中到楚门的船上,以此逼迫楚门回到被构建的人生……
作为始作俑者,他拟合了一个真实的人和一个虚拟的空间,并以此构筑了一个“现实”。这个现实拉近了观众与大众娱乐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们可以在其中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以此掀起娱乐文化的狂欢。
电影剧照
但是,这种满足本质上是受到操纵和控制的,娱乐的工业化永远不可能提供给人自由和个性,而只能将人类的欲望进行物化处理,从而启动娱乐及其生产复合需求的娱乐产品。
媒体利用这种逻辑对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着巨大影响,却并没有任何规制能对其影响力进行合理的裁决并要求其坚持正确导向,这就导致了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不断扭曲的结果,最后整个世界都因此而变得麻木不仁。
由于受众与媒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力量不平等的主体关系,当像楚门这样的少数人对令人憎恶的现实发起谴责并意图与之抗争时,总会悲剧性地表现得过于势单力薄。
娱乐由人产生而为人服务,可壮大到一定程度后却反过来被某些有心人用来控制人类,娱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体现,但人却因此受到牵制而难获自由。
能激起观众的只有好奇心而绝无半点怜悯
“能激起观众的只有好奇心而绝无半点怜悯”,这种现状导致清醒的个体在社会中痛苦而孤独,在摆脱现状的能力方面又显得力不从心。
唯一值得提及的事情是,在电影结尾处,楚门走出了摄影棚,走出了瑰丽惊人却来自人工制作的日月星辰,走出了观众的视野,进入了他们当中。
玻璃罩被打破,曾经受束缚的人破茧而出,而楚门秀的观众们却为他的成功逃脱鼓掌欢呼,以此来庆祝楚门成功挣脱来自节目导演基斯督和他们自己的视线的控制之下——楚门其实是他们的自我投射,而他们的另一个自我反观着这个自我。
因此,在一个自我从另一个自我中剥离的刹那,这场短暂的逃逸让二者都获得了喘息。
楚门的世界剧照存在主义的解读
关于人的存在的追问一直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后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其中存在主义者对存在的思考尤为深刻。
众所周知,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尤以自由选择为精义——在他的理论中在任何情景中人的自由都是命定的、先验的;选择都是必须的、不可逃脱的责任。
其中“自由”作为其思想的核心,不仅体现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之中,还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
电影剧照
根据萨特所言,艺术的创作者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作为观赏者的自由人,而他只有一个题材,便是自由。作为单独的个体,人首先应当存在、登场,然后才能对自己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作出定义。
在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化的当下,思考人的存在及其存在过程中的自由选择对于抵抗人的异化问题具有非凡的意义。
《楚门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表现人追求自由以实现个体真实的存在的电影,虽然自出生以来的三十多年中,楚门一直生活在丧失自由、被动接受调控的桃源岛之中。
但从电影开演之时,即楚门生活拍摄的第10909天开始,整部电影就都伴随着楚门对生活真实性的犹疑以及对于自由的探索和追求。
乐观的楚门
虽然前路未知,虽然桃源岛外的世界对于楚门来说是全然陌生的,但他终于选择了逃离虚幻的一切,走出桃源岛,追寻了人生而应有的自由。
相对于稳定的工作、完美的家庭以及舒适的桃源生活,楚门选择了桃源岛外的真实世界,从此他可以在人生中自由地决策,同时为自己这种自由的决策承担责任。
影片最终在楚门向剧中导演的告别声中走向尾声,“假如再碰不到你,祝你早晚、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