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历史造就人才。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并不相同,可是优质人才却可以在大环境下获得更多的成就。新中国还未成立之前,各朝各代一直实行的是封建制度。皇帝掌握着大量的权力,女子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虽然女子的生活并不美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女子都会被生活所困。有勇有谋的女子仍然可以获得后世之人的尊重,例如吕雉和武则天。两者都具备着卓越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手腕,虽是女子,但她们却一点不输男子。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命运坎坷的皇后,知名度不如武则天和吕雉,她却拥有同样的智慧与勇气,她就是述律平。
纵观各个朝代的不同部落,大部分部落采取的是通婚模式。一方面是因为该模式可以使权力过度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防止权力旁落;另外一方面是因为通婚可以使部落首领获得部落重要人物的支持,蝉联部落首领的概率非常高。公元878年,契丹部落还没有获得大量的社会地位,耶律阿保机才刚刚20岁。
如果按照部落的通婚习俗,耶律阿保机需要迎娶姑姑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表姐或表妹。现代人眼中,迎娶表姐或表妹属于一种近亲结婚的方式,反而不利于基因的传承。当时,医疗水平和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人们并不了解近亲结婚的坏处。更何况,整个部落都出现了通婚现象,耶律阿保机迎娶姑姑家的女儿没有任何问题。
就这样,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迎娶了比他小6岁的述律平。述律平与其他女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他女子认为无才便是德,而述律平养成了果敢认真的性格。无论是从性格,还是从做事方法,述律平简直就是耶律阿保机人生路上的明灯。不仅为丈夫出谋划策,还亲自征战沙场,最终成为了辽朝的铁腕太后。
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不仅成为了部落酋长,还决定东征西讨。虽然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但是耶律阿保机从来没想过认输。因为妻子默默支持着他,拥有权力的耶律阿保机毫无畏惧。
公元907年,契丹八部落的首领离开人世,此时耶律阿保机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也让他对首领之位虎视眈眈。可是其他部落的酋长根本没有很强的能力,大部分的权力还是集中在耶律阿保机手中。或许部落酋长屈服于对方的权利,或许他们对耶律阿保机产生了十分敬重的情绪,就这样,他成功蝉联三届的可汗。
耶律阿保机的志向不止于此,加上妻子的出谋划策,他决定推翻维持已久的可汗选拔制度。为了准确地实现改变可汗选拔制度的梦想,耶律阿保机夫妇俩逐渐地将权力分散,然后再逐步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可是理想和现实总会出现差距,即便足智多谋的妻子在一旁出谋划策,但部落中的其他人根本不同意该做法。其实,耶律阿保机不如妻子果断,就在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的时候,述律平增强了丈夫的决心。在此之后,虽然耶律阿保机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但妻子总会为他出谋划策。
虽然母亲和孩子会形成亲密的关系,但并不是每一位母亲都会平等对待孩子。述律平成为耶律阿保机的妻子后,拥有了属于二人的爱情结晶。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述律平对儿子们并不公平。她对大儿子采取十分防备和不理不睬的方式,反而希望小儿子可以顺利继承皇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二儿子耶律德光跟随父亲征战沙场的过程中,得到了群臣的信赖和支持,就连耶律阿保机对他也是赞赏不已。
耶律阿保机离开人世之后,二儿子成功地成为了辽太宗,这不符合述律平的打算。可是耶律德光已经成功继位,并深得民心,她只好另做打算。她需要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打消大儿子继承皇位的想法。大儿子在述律平身边时,述律平对大儿子不理不睬,甚至还采取事事提防的手段。
这显然使大儿子伤心不已,随即带着美人和家眷离开伤心之地。耶律德光离开人世之后,皇位传到了长子的儿子手中,也就是耶律阮。这件事情被述律平得知后,一直想方设法地阻止孙子继位,她只想辅佐耶律李胡成为皇帝。
既然耶律阮已经成功接任皇帝之位,就证明他已经得到了大臣的支持。可是作为祖母的述律平始终瞧不上孙子,她却认为孙子抢了耶律李胡的皇帝之位。事实上,耶律阮跟随着叔父一起征战沙场时,就已经得到了大臣的支持,并且树立了多项军功。然而,耶律李胡却是一个看似聪明,实则一无是处的人,刺杀任务全部失败。
此时,耶律屋质深知辽太祖建立辽国的不易之处,更不希望辽国会因双方争执而灭国。后来大臣也加入了劝和的队伍,太后没有任何办法,她只好默认这一事实。可是述律平并没有真正的死心,她正在集结以前的力量完成耶律李胡的篡位。谁知事情最终败露,述律平和儿子只能被迫离开都城,多年以后,述律平离开人世,结局令人唏嘘。
成为皇后之前,述律平为丈夫出谋划策,成功促使丈夫获得权力,自己也成为一代皇后。成为皇后之后,述律平并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甚至导致大儿子离开生活已久的都城。
辽太后的一生,有过辉煌时期,也有过落败时期。虽然足够果敢和富有智慧,但她始终没有做到端平每一碗水。现实生活中,父母更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形成良好心理状态。
她是辽国的开国皇后,铁血手腕不输吕后,结局却令人唏嘘
她是助丈夫打天下的开国皇后,却因“偏心”而下场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