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杜甫的《望岳》有瑕疵?当代著名诗人改动一句,气势更磅礴

风月古今
风月古今
2021-08-05 23:28:44

尽信书,不如无书。

科学需要勇于质疑的精神,文学也是如此。评析鉴赏诗词之时,许多人认为古人的诗词就是好的作品。至于李杜、苏辛等名家,几乎是被奉为神明,许多诗词作品只要作者写着他们的名字,那么鉴赏者一定会极尽夸赞之词,各种过度解读,以至于不顾前后是否有逻辑,是否连贯。

如今网络上许多人喜欢找一些冷门诗词,隐去作者姓名,当吸引到大量诗词爱好者评价优劣后,他们便公布作品的作者,或是李白,或是杜甫,然后得意洋洋看着那些评价的诗词爱好者,似乎在说:李白杜甫的诗词你们也挑毛病!心中充满了打脸的快意。

其实发诗者未必打实了脸,评诗者也未必是说错了话。或许只有忽视后世给前人加的那些不要钱的光环头衔,才能真正公允地评价一首诗。

李白杜甫从少年开始写诗,写到老年,这个过程,诗词技法定然是逐渐成熟的,有这个过程,那么他们的诗词作品也是有优劣的。何况他们曾为了进入官场,写了许多干谒诗,这些违心的作品,也很难称得上精品。所以说,不必看见李杜苏辛便顶礼膜拜。叶嘉莹先生也曾说过,诗圣杜甫在中晚年技法才大成,主要体现《秋兴八首》以及《登高》等诗作上。而杜甫前期的诗作,虽有不少精品,但也并非完美无瑕。

著名诗人赵缺先生就杜甫年轻时所写的《望岳》曾指出过一处瑕疵。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还未爆发,唐朝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杜甫尚且年轻,意气风发,想要投身朝廷,做一番大事业。虽然此前他落第而归,但心中抱负未曾消减一二。离开长安后,杜甫漫游赵、齐等地,登泰山写下此诗。

诗的首联描写望见泰山时的感受,其中的惊叹不知如何形容,杜甫没有从正面直接写山的高耸,而是说在齐、鲁国境之外,仍然能够看见泰山的雄姿。

第二联则从其整体角度来赞美泰山。言其神奇自然,汇聚天地之秀美,山南山北,竟然分隔出恍然清晨黄昏的明暗。一个“割”字,将泰山的巍峨高大和那种雄浑的力量。

第三联则是细望之下的泰山。此时作者已经走在了通向山顶的山路,山高似插入了天空,只不过半山腰,便见烟云缭绕,神奇缥缈。因此诗人使劲睁大眼睛,想要一睹泰山风光,以至于眼眶似要裂开一样。

最后一联,诗人既是从“众山小”来体现泰山的高峻,也是抒发自己的心志抱负,蕴藏了自己不怕艰险,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气概。只有到达巅峰,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快意。这是杜甫的情怀,也应当是而今年轻人所具备的气概,正因为这最后一联,所以此诗一直被传诵不衰。虽然此诗是杜甫早期所作,在其所有作品中也是佳作。但也有不少名家认为,此诗固然足见杜甫抱负,却也难免有瑕疵。

《诗学纂闻》评价《望岳》:起轻佻失体。赵缺先生认为第二联的“阴阳割昏晓”固然是佳句,然而上一句却有一些瑕疵。钟,聚也。与“造化”二字并不协调。而且“阴阳割昏晓”气势磅礴,对比看上一句,则稍显不足。

所以,赵缺先生认为:改成“上下通天地,阴阳割昏晓”更为恰当。“阴阳”是山的北面和山的南面,“上下”对“阴阳”,“天地”对“昏晓”,无论是字意还是气势,都非常契合连贯。再者“上下通天地”紧承首联的“齐鲁青未了”,突显泰山的高峻,而且“通天地”还包含了信仰的意义。总而言之,《望岳》是一首佳作。

不知各位认为,是原作佳,还是赵缺先生改动后的更为连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