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陈行甲想象自己是寇准,入戏很深,却学了个“四不像”

吃火龙果要扣子
吃火龙果要扣子
2022-01-16 20:42:01

又提笔写陈行甲,心里是有点忐忑的,因为不免有人说我在“蹭流量”,或者说我与他“有仇”。说就说吧,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写写他。陈行甲在接受采访时,老提到一个名字,那就是寇准。他说寇准在巴东当过官,是个难得的清官。

而在陈行甲出版的人生笔记中,有很多情节,与寇准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陈行甲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母亲的伟大,寇准的母亲也是相当伟大的一位女性,对他影响相当大。陈行甲很少写他的父亲,寇准的父亲是在他很小时就离世了。

寇准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陈行甲则是“清华高材生”(他这个硕士在2016年公示时没有算数啊,还是“大学”)。寇准被贬到巴东,陈行甲则被“空投”到巴东。寇准到巴东时,“百姓衣不遮身,食不饱肚”。而陈行甲到巴东看到的是“家徒四壁,甚至有的房子只有三面墙”。

寇准在巴东三年,将巴东治理得“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社会安定”。陈行甲在巴东四年,“亲手将87名贪官送进了监狱”。寇准机智破案,故事永流传,陈行甲勇斗贪官,描写得绘声绘色。寇准获得了重用,宋太宗将其调到了朝廷任要职。陈行甲则成为了“优秀县委书记”,世人皆知。

寇准离开巴东时,老百姓不舍,送了他一把万民伞。陈行甲离开巴东时,“巴东50万人民再三挽留”。所以,这样一比较,大家看看陈行甲和寇准是不是“如出一辙”?寇准被人尊称为“寇莱公”,陈行甲则被某些人称为“难得的清官”。

不过,陈行甲学寇准,也就学到这里为止了。寇准一生可谓是五起五落,但他没有气馁。寇准最被人所熟知的便是“澶渊之盟”,面对契丹的入侵,寇准力主真宗亲征,稳定了军心,换来了大宋的平安。

现在,没有了契丹的入侵,想来陈行甲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想学也学不来。不过,寇准最后一次被贬的地方就是雷州,也就是广东的湛江。“巧合”的是,陈行甲辞职之后,也选择了在广东的深圳落脚。

俗话说“以史为鉴”,但不是让人完全去学习历史上的某位人物。历史上的人物是学不来的,因为社会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如果非要生搬硬套地去学,最后也只会学个“四不像”。不说别的,寇准时的巴东,和现在的巴东,好像也没有可比性。

但是,在陈行甲眼里,那时的巴东“活脱脱”就是寇准时的巴东,一千年过去了一点都没有变,让他“极为震惊”。巴东那时有陈行甲所说的那么不堪么?我反正是没有亲眼见过,总觉得有些不大让人相信。如果说三十年前的巴东是陈行甲说的那样,应该有人会相信,但八年之前的巴东,应该有很大的改善了。

陈行甲现在是慈善家,和寇准好像没有什么可比性了。但是,我们的国家,面对的国际形势还是比较复杂的,陈行甲学寇准“上瘾”,不会也想着来个“澶渊之盟”吧?不管不顾,不分青红皂白的,找某一个对象“结个盟”?是不是有这么个苗头?

最近,陈行甲一直忙于卖他的书,无论是在哪里,是演讲还是开会,压轴的环节总是“签名售书”。这本被不少人说看了“感动流泪”,能够“净化灵魂”的书,其实大家大可不必花钱去买。在网上搜一搜寇准在巴东,读一读那些流传的故事,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

陈行甲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你们看过的所有小说,所有电影,所有电视剧,都没有我的经历精彩!”看来,陈行甲确实将自己当成了寇准,那个在故事中流传的寇准了。只可惜,陈行甲却“主动辞职”了,不像寇准那样百折不回。所以,他只学了寇准的“皮毛”,而一点也没有学到寇准的“精髓”,学了个“四不像”。

2021年,陈行甲知天命之年,出书《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回顾他的半生。一本值得你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

在这本自传式的随笔中,陈行甲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包括童年、青年生涯,也写了担任县委书记时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在这本书中,他用大量真实的故事和细节,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陈行甲。他是如何在这个激烈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本心、坚持做自我的。

陈行甲,原本可以沿着仕途走下去,且是前途一片光明,是优秀县委书记。但在人到五十的时刻,却选择了急流勇退,投身到公益的浪潮之中。从仕途到公益,这样的转折原因,却是沿着自己的内心方向前行的,可谓爱他所爱,无怨无悔。

而《在峡江的转弯处》这部书,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身为县委书记的他,到底是有一个怎样的来时路,他的家庭,他的母亲,他的爱人,他的大学,他的考验,他的留学,他的工作,都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真诚感。

总觉得,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到底是同流合污还是出淤泥而不染。陈行甲,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一切。由此也可以证明,在整个政治生态里,或许他并不能够走得太远,但却干净真诚,这就足够了。他没有选择同流合污,关键是在于坚守着内心的方向。

最后,他选择公益,即是帮助别人的行当。而这也是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即能够帮助到别人,能够给别人以正能量,这才是关键的。

一生很短,需要价值重塑。而内心的召唤,即是价值所在。实现内心的诉求,也就算是无悔人生。

至于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陈行甲希望能够写出一代人的酸甜苦辣。读过此书之后,才真的明白这句话的真谛,它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读书籍之一。

陈行甲在发行这本书的时候就承诺该书所有售卖金额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用来帮助贫困地区的重病儿童,让我们一起向陈行甲致敬,让我们一起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爱心吧!

6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