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月13日,郁达夫收到妻子孙荃寄来的皮袍子,十分感动,恨不能“早日赶回北京去,去和她抱头痛哭一场”。
然而,第二天,他穿着皮袍子,见到了王映霞,被迷得神魂颠倒。
在当晚的日记里,他大言不惭:
“我真想煞了王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这一年,郁达夫32岁,和孙荃结婚7年,生了3个孩子。
但他疯狂迷恋上了王映霞,常常自言自语:“我对映霞入了迷,着了魔,勾了魂……”
7天后,王映霞20岁生日,郁达夫自掏腰包,为她办了一场豪华庆生宴。
60天后,郁达夫成功把王映霞拐去旅店。
两人在旅馆待了半天,互诉衷肠,并且抱着亲了很久。
4天后,王映霞来到郁达夫的寝室,随手翻看他的日记。
郁达夫的日记,记录的全是王映霞。
从初次相遇的心动,到追求时的困苦,到相见时的欣喜,再到得到后的狂喜……
王映霞一边读,一边感动,可当她读到4天前的日记,顿时恼羞成怒,对着郁达夫破口大骂,然后头也不回得离开。
原来,郁达夫详细记录了两人在旅店的相处:
“外面雨很大,窗内兴很浓,我和她抱着谈心,亲了许多的嘴,今天是她应允我kiss的第一日。她激励我要做一番事业……我真的感激她到了万分,答应她一定照她所嘱咐我的样子去,和她亲了几个很长很长的嘴......今天的一天,总算把我们两人的灵魂融化在一处了。”
被臭骂了一顿的郁达夫,委屈极了。
他大半夜坐在马路上淋雨,放声大哭,回家后,又在日记里写:“宁可不认识她……我恨极了,我真的恨极了……”
郁达夫的妻子,名叫孙荃。
这个名字很好听,但不是她的本名。
她本名孙兰坡,字潜缇(ti),郁达夫觉得名字土气,便为她取名荃。
荃,意思是香草,取自《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脔怒”,寓意品行高洁的美人。
不得不说,郁达夫虽然辜负了她,可他为她取的这个名字,却非常贴切。
坚毅如磐石,高洁如兰草。
像极了孙荃的一生。
1897年,孙荃出生于浙江的书香世家,家有良田百亩,经营着毛竹生意,显赫一方。
自小,她就在私塾里读书,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待字闺中时,无数阔少托人上门求亲,但这些人,一个都入不了孙荃的眼。
孙家父母急坏了,却也舍不得逼女儿。
父亲孙孝贞曾说:“我的女儿,才华出众,定要找一个与之匹配的夫婿才能不误此生。”
他是真的爱自己女儿。
渐渐地,孙荃20岁了,还没找到一门好亲事。
孙孝贞有些发愁,这时,远方亲戚向他推荐了郁达夫。
此时,郁达夫21岁,在东洋留学,尚未婚配。
然而,郁家的家境,实在是太差了。
他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英年早逝,全家靠着寡母摆摊设点维系家里生计。
孙孝贞犹豫了,但孙荃却点了头。
原来,她听说对方是留学日本的读书人,便认定他是好学上进的青年才子。
家境贫苦,她不怕。
这边,孙荃点了头,郁母却犹豫了。
富甲一方的千金小姐,却愿意下嫁郁家,难道是有什么缺陷?
郁母犹豫不安,便托人邀请孙荃来县城里游玩。
当然,说是游玩,实则是相看。
若是不替儿子看一眼孙家小姐,郁母根本无法放心。
就这样,20岁的孙荃,和家人一起来了富阳县城。
她自小饱读诗书,见到杨柳小桥的富阳,顿时爱上了这里。
而郁母同样非常喜欢这个女孩。
孙荃长得很好看,眼睛黑亮,头发乌黑,身上有着富家才能养出来的娇憨。
喜出望外的郁母,立刻给儿子写信,要求他尽快回国定亲。
和鲁迅不同,郁达夫回国后,没被家里人按着脑袋结婚,而是和孙荃见了面。
第一次见面,孙荃心醉目迷,坚信这就是自己等待许久的良人。
而郁达夫对孙荃,第一印象不好,可相处后,他意外发现,眼前女子竟是个才女,立刻陷入了热恋。
他们一起谈天说地,聊诗词歌赋。
他给她改名字,并赠她一首情诗:
“赠君名号报君知,两字兰荃出楚辞。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
在日记里,郁达夫对孙荃更是不吝赞美。
“潜娣手书,文字清简,已能压倒前清老秀才矣!”
他们相处了2个月,郁达夫便回到日本,继续完成学业。
而孙兰坡则改名孙荃,终生不渝。
在日本留学时,郁达夫继续给孙荃写情书,而孙荃也给他回诗。
“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敦深闺万里情。”
他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可在走进婚姻之前,两人有过自由恋爱的阶段。
日本归国后,郁达夫和孙荃举办了婚礼。
然而,拜完天地以后,郁达夫没有进入新房,而是搬来一把竹椅,坐在庭院里,沏着一壶茶,望着满天繁星。
7月的江南,已经酷暑难耐。
郁母看了眼儿子,便知道他在为婚事而后悔。
毕竟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才子,郁达夫的内心深处,仍渴望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
但郁母严肃规劝,告诉他,如今婚约已定,逃避可耻,孙家小姐已经嫁到郁家,他应该要为娶到这样的妻子而庆幸。
就这样,郁达夫借着星光进屋,挑开孙荃的红盖头,点燃旁边的红烛。
新婚之夜,孙荃送给郁达夫一枚钻石戒指,作为爱情的信物。
两人结婚后,感情非常好。
郁达夫的浪漫情怀,孙荃总能接得上话。
他们一起吟诗作对,品评史书。
郁达夫甚至会请孙荃点评自己的诗,也会教她写诗作对。
有时候,郁达夫也会邀请岳父孙孝贞和哥哥孙伊清一起说医道诗,谈天说地。
结婚7年,孙荃为郁达夫生下了三个孩子。
如果时光停滞,生活就不会有悲伤。
只可惜,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见到了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
王映霞有多漂亮呢?
当时有句歌谣,是这么唱的:“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
见到王映霞的那一刻,郁达夫沦陷了。
他忘记了他还有3个孩子,忘记了身上穿的皮袍子是孙荃特地寄来的,他忘记了前一天他还恨不能赶回北京。
此时,王映霞和郁达夫,不过一面之缘。
她对郁达夫的认识,也仅限于学生时代读过的《沉沦》。
这一天以后,郁达夫开始天天“偶遇”王映霞。
他约她看电影,呼朋唤友,一起吃夜宵……他仿佛初遇爱情的毛头小子,恨不能拿全天下去换美人一个微笑。
他的魂不守舍,被好友孙百川看在眼里。
孙百川郑重规劝郁达夫:
“你倘若要和映霞结合,必定会毁了你现在安宁平静、快乐完满的家庭,这于你是大大的损失。再说你和她年龄相差过大,千万不要孟浪从事!”
然而,郁达夫根本听不进去,两人不欢而散。
而孙百川又找到王映霞,希望她拒绝郁达夫的追求。
王映霞非常错愕:
“我怎么会愿意答应他呢,不过我倘若断然拒绝,只怕非但不能解除他的烦恼,也许会发生什么意外。”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王映霞也察觉不对。
她搬去了杭州居住,却耐不住郁达夫的追随而来。
最终,她沦陷了。
相识2个月后,她和他一起去了旅馆,互诉衷肠。
虽然,郁达夫将旅馆故事写进日记里,惹得王映霞破口大骂。
但在他低声下气求饶以后,两人重归于好,并光明正大谈起了恋爱。
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爱情,轰轰烈烈,孙荃想不知道都难。
她抗争过,曾以死相逼,却挡不住郁达夫为寻真爱的决绝。
最终,孙荃只能默许,但她拒绝离婚。
这边,王映霞要求明媒正娶。
那边,孙荃咬死了拒绝离婚。
最终,郁达夫转而开始劝说王映霞。
“我也不愿意就此放弃我和你的感情,但人一生只有一次婚姻,而爱情又和婚姻不尽相同。你要知道结婚后,就要做家庭主妇,还要生小孩,从此没有了自我,身材甚至要变形,这些你都考虑好了吗?你是想做家庭的奴隶还是自由的女王?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活得自由独立,更何况我也不愿意你就此失去自由……”
劝人当小老婆,郁达夫却能把理由说得如此清丽脱俗,贯穿自由与独立,实在是高。
热恋中的女人,是没有理智可言的。
1928年,郁达夫和王映霞在西子湖畔举行了盛大婚礼,轰动了整个文坛。
这一年,王映霞20岁,郁达夫32岁,孙荃31岁。
自始自终,孙荃不承认两人离婚,只当夫妻分居。
郁达夫的母亲,更不承认王映霞的儿媳身份。
母亲七十大寿时,郁达夫带着王映霞回家拜贺。
按照规矩,拜寿是各门夫妻依次同拜,但就在要拜寿之际,郁母突然改变主意,让男归男,女归女,从大房到小房依次拜贺。
郁达夫兄弟三人,他年纪最小。
轮到小房媳妇拜贺时,孙荃先王映霞一步,抢在她之前,向婆婆拜贺。
而郁母见孙荃拜过了,便直接起身,示意拜贺结束,让直接开饭。
王映霞当场脸都白了。
这是明晃晃将她看成了妾室。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硬气的老太太,在日军攻陷故乡时,不肯逃走,不肯投降。
她躲在夹墙之中,活活饿死。
世人皆说郁达夫和王映霞,是才子佳人,金童玉女。
可婚姻的琐碎,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婚前,郁达夫劝王映霞不要名分,美其名曰可以更加自由独立。
结婚以后,郁达夫把承诺忘在脑后。
结婚1年,王映霞生下一个儿子。
再过1年半,二儿子出生。
此后,王映霞又接连生了2个儿子,其中三子夭折。
从王映霞怀孕生子的频率来看,他说的那些话,全部不能当真。
而最过分的,是郁达夫直接把她比作“朝云”。
朝云是苏东坡的妾,郁达夫将王映霞比作朝云,实际上从侧面印证了,他从未把王映霞看作妻子。
两人闹矛盾时,郁达夫直接在王映霞的衣服上,写下:“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
“下堂妾”,三个字,深深刺痛了王映霞。
她彻底心碎,自此和郁达夫分道扬镳。
郁达夫和王映霞结婚后,孙荃独自拉扯3个未成年的孩子。
她熬过了战乱,熬过了穷困。
她不愿意当日本顺民,便带着孩子逃难。
没有老师,她就亲自教孩子们读书。
没有教材,她就教孩子背郁达夫的作品。
郁黎民在《我的母亲——孙荃》中回忆:
“在八年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母亲为了不做顺民,带着我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逃到离城30里的乡下外婆家避难……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母亲从未放松我们的学习。她亲自教我们读书,教材是逃难时随身携带的旧书,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活页文选》及其他小说、父亲的作品、新编杂志等,并要求我们每读一篇都要能背诵出来。”
孙荃的身上,藏着女性特有的坚韧。
哪怕郁达夫不要她,她也没有自怨自艾。
最可贵的,是在日本的侵略下,她教会了孩子什么是骨气。
在艰难的岁月里,她教会孩子永不放弃学习。
苦难打不倒她,此时的她,是孩子心中顶天立地的母亲。
20世纪40年代末期,孙荃才知道,已分居多年的郁达夫,早已为国捐躯,血染异国土地。
此后,她开始整理丈夫遗稿,出版他的作品。
孙荃说:“等到政治清明时,自然有人会去从事郁达夫研究,去研究他的作品,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公允的地位。”
哪怕遭遇背叛和辜负,她依然崇拜着丈夫。
没有怨恨,没有辱骂。
而她,的确高瞻远瞩。
新中国成立后,郁达夫被授予烈士称号。
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
1978年3月29日,孙荃与世长辞,享年81岁。弥留时,她非常自豪地说:“回忆我的一生,我是会心安理得地升入天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