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伊娄运河,瓜洲流淌千年的珍宝

扬州市旅游局
扬州市旅游局
2020-08-21 19:58:28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正式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作为申遗牵头城市,境内共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点,瓜洲运河就是其中之一

流淌千年的伊娄运河

瓜洲运河是指高旻寺到瓜洲这一段,开凿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因河侧有伊娄山,又有伊汀,也称伊娄运河,距今已有1280多年历史,既是大运河遗产点,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遗产点

扬子津渡与扬子驿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扬子津入江。当时瓜洲尚在江心,扬子津因此成为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每年数千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扬子津直达邗沟,运抵关中。隋炀帝时在扬子津修建临江宫(又称扬子宫),扬子津商贾云集,市镇繁荣。隋唐时扬子津渡口设有驿站,又称“扬子驿”。南来北往的行商大贾、文人骚客皆云集于此候渡或觅转车船。

|瓜洲船闸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到了唐代中叶, 由于流沙不断淤塞,江中的瓜洲渐与北岸相连,原来隋代运河的出江口也被闭塞。这使得江南来的漕粮船抵达瓜洲后,不得不再陆运至扬子津,或从瓜洲沙尾(今仪征东)绕行,进入欧阳埭(今仪扬河)至扬子津进入大运河,如此迂回60里路程,而且船只还常常为风浪江涛淹没。

|瓜洲节制闸

开元二十六年(738),润州刺史齐浣上奏朝廷,建议改移漕路,把京口的港口向西移至京口埭(今镇江城西北江边),由京口埭出发,航行20里直抵瓜洲,再从瓜洲开出一条25里的伊娄河,直通扬子镇。玄宗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在齐浣主持下,开出了这条瓜洲至扬子镇之间的伊娄运河(也称瓜洲运河或扬州新河)。在伊娄河设置二斗门船闸,这是一种具有前后两个闸门的通航复闸,可接纳江潮和节制内河之水的进出。从此江南的松江、苏、杭等地的漕船直接从瓜洲入扬州,然后转运至中原的洛阳、长安等地。伊娄运河开通后,省去水陆转运环节和迂道之苦,既缩短时间,又免除淹没之损,且运费大减,功绩之大,世人称许。

|古渡公园李白像

李白《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中赞曰:“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

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汭。

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

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

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

成就瓜洲千年古渡的美名

伊娄运河开凿后,沟通了长江与隋唐运河水系,同时将长江北岸的渡口从扬子津移到瓜洲,使瓜洲真正位于长江与运河两条十字黄金水道的交汇口,瓜洲千年古渡的历史由此开启。

|唐开伊娄河图

伊娄运河开通后,成就了瓜洲千年繁华的盐漕运输和商贸集散。从唐到清,瓜洲一直是盐漕运的重要节点和商贸转运集散地,瓜洲渡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加上瓜洲城与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扼守长江门户,瓜洲进入空前繁盛时期。运河沿岸帆樯如织,商旅如云,每年过往船只达百万艘之多,所经过的各地商旅更是不计其数,瓜洲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成就了瓜洲“千年古渡”的美名和“七省通衢”的重要地位。

因为瓜洲渡的重要地理位置,鉴真东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乾隆下江南等众多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都因其而产生。历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张若虚、王安石、陆游、杨万里等,也在此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描写瓜洲的诗词有近万首,因此瓜洲也被誉为“诗渡”

|诗渡瓜洲牌楼

1960年,运河航运入江口改道六圩,往来船只由城东直接入江,不再经行扬州城,伊娄运河通航功能逐渐弱化。如今,这条静静流淌近1300年的伊娄运河故道依旧,她见证了瓜洲千年的繁华历史,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印记,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积淀。

|如今的伊娄运河基本保持原貌

如今,瓜洲镇正积极实施古渡公园南北岛景观提升工程,推进运河两岸景观绿化提升和运河本体保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伊娄运河将以更加优美的身姿展现在世人眼前

来源:瓜洲旅游

校对:王海艳

编辑:李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