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结构,造就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它们的颜色都是蓝色,从天空中看就像一颗颗湛蓝的明珠。
就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面,有一颗超大的明珠,它就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当地人从来不认为青海湖就是一块湖泊,在神话传说和语言里它就是海。青海湖环境优美,滋养了一方水土,孕育了许多生物,其中就有一种特殊的鱼,叫做裸鲤,人们也叫它湟鱼。
青海湖
这种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曾经在关键时刻成为了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食物保障。它却因此遭遇了灭顶之灾,一蹶不振。如今,我国正在积极保护,但人性的贪婪让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种青海湖特有的鱼类呢?
湟鱼
裸鲤
裸鲤顾名思义,裸着的鲤鱼,对于鱼类来说,没有鳞片就是裸鱼。裸鲤和一般鲤鱼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身上只有极少的鳞片,位于腹鳍、臀鳍和胸鳍附近,其他地方均没有鳞片覆盖。比起鲤鱼,裸鲤更苗条,它整体呈流线型,而鲤鱼的身体更扁平。体型上,裸鲤也更大,身长有50到60厘米,一般的鲤鱼只有20到30厘米左右。
裸鲤
在生活习性上,裸鲤喜欢冷不喜欢热,主要生活在青海湖及其周边的河流中,是洄游性鱼类,繁殖季节要去到青海湖的支流里面产卵。鲤鱼的分布范围主要是温带、亚热带地区,并且它是留守的鱼类,一般不会为了繁殖迁徙。二者还有一个区别就是鲤鱼的嘴巴旁边有两根小胡须,这是它的标志,而裸鲤没有。
既然裸鲤和鲤鱼的差别这么大,它为什么还要以“鲤”字命名呢?这是因为当生物学家们对比了裸鲤和鲤鱼的基因后发现,裸鲤的祖先很有可能是黄河鲤鱼。
青海湖是咸水湖,咸水湖又叫“死水湖”,因为只有水流入,没有水流出,造成水在此堆积,随着水分的蒸发,湖水的含盐量就会上升。青海湖周围的支流里面没有河流同黄河有交集,黄河里面的鲤鱼是怎么跑到青海湖里面的?难不成是鸟把黄河鲤鱼的鱼卵带到青海湖的?
不要觉得鸟携带鱼卵的事情很不可思议,自然界中真的有发生。鱼类采取的是体外受精的方式,精卵在水中自由结合,然后附着在水里的一切物体上,比如水草、芦苇荡还有鹅卵石。鸟类在涉水的时候,会有一些鱼卵附着在鸟类的脚上或者羽毛上,跟随鸟类的迁徙来到另一个地方。
水鸟
这就是为什么野外一个新形成的小水池,不久之后就会有鱼。可是鸟携带的毕竟是少数,不一定带来的鱼卵就能立马适应青海湖的环境,鲤鱼可是淡水鱼,扔进咸水里很快就死了,更不要说鱼卵孵化。裸鲤的进化之路还要从青海湖早期的地理环境说起。
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但是从它形成到13万年前,它都是一个淡水湖,与黄河水相连。青海湖形成于大约200万年前,是青藏高原造山运动中形成的断陷湖。意思就是因为地壳变迁,发生了断裂,然后塌陷,附近的水汇聚在此,形成了湖泊。
2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没有现在这么多山,也没有今天这么高的海拔,因此青海湖通过一条河流与当时的黄河相通。青藏高原此时的气候还并非现在这般寒冷,黄河里面的鱼类会通过连接的河流在两地之间自由穿梭。
随着造山运动的继续进行,青海湖周围的山开始越来越高,连接它和黄河的支流出现了倒流,原本应该自西向东朝向黄河流动,变成了自东向西的流向。最后在约13万年前,因为流水速度变慢发生了堵塞而干涸殆尽。
青海湖失去了同黄河的水系交流,而湖里的黄河鲤鱼被留在了当地。青海湖的水不是一瞬间变咸的,所以里面的鲤鱼可以慢慢适应,经过一系列的进化,最终出现了今天的裸鲤。
也正是因为习惯了高原湖泊的生活,裸鲤比自己的亲戚鲤鱼更耐寒,呼吸能力也更强,能够在空气稀薄的水里生活,这是因为高原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都比平原地区的动物高很多。裸鲤和藏羚羊、藏牦牛等高原动物一样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只可惜,它们的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快撑不住科研了。
血红蛋白的结构
三年救急
1959年到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的粮食减产。青海所在的西北地区更是陷入了人没有粮食吃,牲畜没有草料吃的境地。危难之际,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青海湖。青海湖一直远离人烟,人们从来没有去开发过,大家都不知道里面究竟有多少鱼。
结果一网子下去,拉上来满满当当的鱼,除了最多的裸鲤,还有硬刺条鳅、隆头条鳅,这些鱼在当时饥饿的人们眼里,是优质的能量来源。
于是人们加大捕捞,还将其制作成鱼干、咸鱼运往青海以及其他省份,成为了当时人们的救星。青海湖的面积有4600平方公里,为了能够捕捞更多的鱼,人们日夜兼程,就连冬天也不停下。青海湖冬天要结冰,于是上面派出军用船,强行破冰捕捞。
据不完全估计,在三年的时间里,青海湖被吃掉的裸鲤就有7万吨,根据1958年的估计数据,青海湖的鱼类总量在大约32万吨。三年的时间就捕捞了差不多四分之一,青海湖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然而破坏还没有停止,灾害事件过了,可青海湖的捕捞业却再也停不下来,并且随着捕捞船的升级,捕捞量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平均每年要捕捞5000多吨裸鲤,最大产量的一年更是达到了2万吨。
鱼类有一个特点,越是寒冷的地方,鱼类的生长速度就会越慢,比如内蒙古的华子鱼一年只能长200克,裸鲤作为高原冷水鱼更是如此,最关键的是它还需要洄游产卵。人类的大肆捕捞,破坏了裸鲤长达10万年的习惯,很快它们的数量开始减少。
裸鲤是青海湖的主要鱼类,每年有上百万的鸟类会迁徙到青海湖,裸鲤是它们的食物。可是因为裸鲤数量减少,这些鸟类也面临无鱼可吃的境地,青海湖的生态岌岌可危。
及时补救
好在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1982年开始,青海宣布封湖育苗,有计划地捕捞里面的鱼类,每年只准捕捞4000吨。1986年将这个标准降低到了2000吨,而后继续下调,在1994年的时候,一年只准捕捞700吨。
同时,农业专家们攻克了裸鲤的人工养殖,人们可以用养殖的裸鲤代替湖里的。而培育的裸鲤也可以被投放到青海湖里面加大种群数量,加快裸鲤的恢复。裸鲤虽然已经从自己的祖先黄河鲤鱼中分化出来10万年,但它依然保留了一些鲤鱼的特性,比如它能够在淡水中生存。
青海湖虽然是盐水湖,但是其含盐量只有12‰左右,裸鲤洄游的水也是淡水,这就降低了人工养殖的难度。可能比较苛刻的是它的生长温度,水温超过25摄氏度,裸鲤就会被热死。
裸鲤还继承了祖先黄河鲤鱼的一个特点,就是食性广泛,什么都吃。它既能吃荤的浮游生物,也能直接吃素的植物碎末,裸鲤还有极强的咬合力,能够将水草啃碎。因此饲养它不用担心吃的问题,任何能吃的它都不会拒绝,真正的吃嘛嘛香。但是裸鲤的鱼苗很脆弱,需要防止被寄生虫感染,在杀虫的时候,如果没有掌握好剂量容易误伤鱼苗。
虽然采取的行动,每年限制了裸鲤的捕捞量,但是裸鲤的恢复情况依然不乐观。因为它长到成熟的时间比一般鲤鱼长,光是限捕还远远不够。1994年,国家宣布,青海裸鲤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2001年,青海直接宣布,采取完全封湖的政策,为期十年,禁止在青海湖上实行任何商业性质的捕捞。2004年,裸鲤被列入红色名录,成为濒危物种。
经过十年禁渔,青海湖的裸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经过数量统计,2011年的数量并没有恢复之前的量级,因此青海决定实施第二个十年禁渔计划,并且加大对鱼苗的投放。
湟鱼鱼苗
屡禁不止
裸鲤的肉质鲜美,在当年很受市场的欢迎,虽然有人工养殖的来代替野生裸鲤,但一些挑剔的食客认为人工养殖的不如野生的香。因为禁渔,野生裸鲤的市场价一路飙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鱼皇”。
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人顶风作案,经常偷偷跑去青海湖捕捞裸鲤。并且在这20年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有人会问,为什么青海湖的偷捕这么严重?长江也实行十年禁渔,对于偷捕打击力度很大,青海湖这点地区都管理不好吗?
这是因为青海湖的管理比长江困难多了。首先,青海湖处在高原地区,气候恶劣,不可能24小时都有人看守,这些不法分子要钱不要命,专门挑恶劣的时候去。这个时候的能见度很低,以躲过看守人员。
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人,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段落,让专门的人负责。青海湖地广人稀,条件恶劣,就连旅游都没办法做到一年365天全部开放,人就更不可能一年365天将这里的每一块地方监管。
偷捕行为屡禁不止,于是有人呼吁,造成这种情况是禁渔太严格了,忽略了市场上还有野生裸鲤的需求,现在数量得到了恢复,因此应该同之前一样,实行限量捕捞。这样偷捕行为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对于这个提议,鱼类学家们表示千万不能这样做。
如果青海湖想要捕捞,必须达到之前原始数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至少得16万吨。而青海湖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因此不能开放捕捞。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偷捕的根本原因是有不法分子,市场上有不合理的要求。这不就相当于黑市上还有象牙需求,所以我们就放开一定的限制,允许猎杀一定数量的大象?
这个逻辑就非常不对,裸鲤还不像大象,它可以人工养殖,大部分人完全接受。偏偏有些人非要吃野生的,才催生出黑色产业,都是黑色的了,我们应该严厉打击,而不是如他们的愿。
黑色市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没有什么浮出水面,应该被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