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说起十大元帅,喜欢就军事能力再做一个排名。然而放眼世界,当上元帅的人未必都是一流的军事家,换言之,不能总是用军事素养评判一个元帅,有时候政治能力更重要。
陈毅元帅就以超群的政治能力著称。解放战争中,陈毅曾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跟副司令粟裕搭档,1948年夏,陈毅突然被调到了中原野战军,以三号首长的身份和刘、邓共事。这一调动不论当年还是后来,很多人都不明白原因,坊间产生了种种传闻。
陈毅
从“调解人”说起
有一种说法,陈毅从华野调到中野,任务是充当刘、邓之间的“和事佬”。理由是那段时间刘、邓两人在工作上有分歧,而陈毅和刘、邓的关系都不错,调过去可以起到调解的作用。
实际上,不论哪个野战军、哪支部队,如果首长之间事事意见一致、完全没有分歧是不可能的。刘邓在部队作战等问题上偶尔意见不一很正常,开会研究解决就是了,用不着调解。何况因此把身为野战军一把手的陈毅调过去,更说不过去。
话说回来,陈毅调离华野倒是有个显而易见的原因,那就是毛主席想让粟裕放手指挥打大仗。不过这也只是背景原因之一,并非全部。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重兵进逼解放区,大战一触即发。毛主席起初有一个想法,拟以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粟裕担任副司令员的华中野战军及太行军区部队南下作战,并要求华中野战军归陈毅指挥。
陈毅和粟裕在新四军时期就是搭档。粟裕以谦让闻名,但是在作战问上从不含糊,和陈毅的争论也不少。陈毅赞成毛主席南线出击的计划,但粟裕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应该先守好钱粮来源的重地苏中地区,在内线打几场歼灭战,消除了后顾之忧再南下。
粟裕给军委和陈毅各发了一份电报,陈述自己的观点,野战军政委谭震林和其他首长邓子恢、张鼎丞都在电报上署了名。毛主席认为粟裕言之有理,准备调整部署。这边陈毅给粟裕回电,要求他马上执行军委命令。结果是毛主席采纳了粟裕的提议,这才有了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1947年初,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陈毅任军区司令、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是野战军副司令。据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回忆,每逢大战,陈毅和粟裕经常发生争论,争来争去不免耽误了时间。而事实证明,粟裕的军事眼光更高一筹,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极强。
粟裕担任华野一把手后,每次大战都要给毛主席去电请示,毛主席的回电里不止一次说“不必请示”, 对粟裕的倚重和信任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可以解释陈毅调离华野的部分原因,毛主席希望粟裕充分发挥军事天才,独当一面指挥大战。
粟裕和陈毅
陈毅的调动
毛主席是从全局看问题,将陈毅调到中野,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战局考虑。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取胜,歼灭国军整编74师,挫败了蒋介石进攻山东的势头,山东之敌被迫转攻为守。但蒋介石并没有放弃对山东的重点进攻,继续调兵遣将。
毛主席电令刘邓的野战军从内线防守转入外线反攻,陈粟野战军仍在内线作战,牵制敌军,以配合刘邓大军的行动。但两大野战军各有其体系,协同作战并不容易。
如1947年8月底,毛主席给陈粟发电指出,华野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等部未按照军委的指示向陇海路进击,在惠民、胶东地区逗留20多天毫无行动,陈、粟也没有督促,毛主席要求他们严令陈、唐等部迅速出击,“全力贯注配合刘邓”。
陈毅和粟裕接到电报后立即行动,带着部队连夜南渡黄河,在沙土集包围敌军整编57师,将其全歼。沙土集战役迫使敌军从大别山地区和山东内线抽调4个师的兵力增援,有力配合了刘邓野战军外线作战。
后来中原局想让陈毅调过去,负责财政经济事宜。当时中原局缺少干部,财政经济问题很多,部队供应没有统一管理,刘邓首长希望中央派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中原协助工作。
1948年春,刘邓向中央去电,请陈毅调到中原,担任中原局第一副书记,并参与中原野战军的领导工作,陈毅在华野的职务不变。毛主席征求陈、粟的意见,陈毅表示服从中央安排,粟裕却希望陈毅留在华野。
同年5月,毛主席电召粟裕到西柏坡,商谈华野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时,粟裕获悉,中央已决定将陈毅调到中原,不再兼任华野的职务。毛主席对他说:“华野还是你来搞”,要粟裕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而粟裕认为老首长陈毅调到中原是降职了,觉得不妥,一再请求让陈毅留下,最后毛主席同意陈毅继续兼任华野职务,粟裕担任代司令兼代政委。
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
陈毅能做到大军主帅,领导能力是出类拔萃的。首先,陈毅既有主见,也听得进去正确的意见。在华野,只要粟裕或者其他干部提出的作战方针被大家认可,陈毅最终也会同意。要是他指挥失误打了败仗,也敢于向广大官兵认错,做自我批评。
陈毅有一句名言,决不能向敌人低头,但可以向同志低头。这种光明磊落的态度被人津津乐道。
再则,陈毅的政治能力强,讲话也很有水平。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反攻阶段时,毛主席一再强调外线作战的必要性,可以从财长经济上拖垮对手。当时国军虽然吃了不少败仗,兵力还是很强大的,各军区、各部队大都不理解中央的战略意图,但陈毅领悟了。
动员大会上,陈毅用朴实的大白话给大家解释毛主席的意图,讲得生动幽默,干部和战士们很快就理解了。华野部队配合中野作战时,如果不够尽力,陈毅就要批评指战员,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大局。调到中原后,陈毅起的作用更大。
当时淮海战役大对决的局面正在形成。中野挺进大别山后,损失比较大,元气尚未恢复,外线作战任务主要由华野承担。但中野的任务并不轻松,既要牵制华中、南京方向之敌,又要尽可能分散徐州之敌的注意力。
而我军在中原淮海一带的指挥体系并不完美,中野和华野能不能密切配合,是个大问题。陈毅资格老,性格豪爽,能写诗,会演讲,个人魅力没得说,确实是居中协调的最佳人选。他一到中原,两大野战军配合作战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豫东战役中,中野部队在南线牵制胡琏、吴绍周两兵团、西线牵制郑州之敌,但华野一个干部轻视中野部队的作用,说了风凉话。陈毅听说后,严厉批评了那位华野干部。
打洛阳时,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和中野四纵司令员陈赓一起指挥,战后总结会上,陈士榘过于强调炮火的作用,却忽略了中野部队的付出。中野部队挺进大别山时,不得不丢弃了很多重武器,刘伯承都很心痛。
陈士榘讲完话,刘伯承也讲了话,批评了打仗光靠大炮的观点。随后陈毅给粟裕和陈士榘的电报里也批评了华野部队,要求陈士榘等人做检讨。陈士榘认识到错误,向中野部队表示了歉意。
1948年8月济南战役前夕,军委电告刘伯承和陈毅,要求中野务必配合好华野的行动。刘、陈派6个纵队牵制中原以南之敌,敌军自始至终不敢出动。
淮海战役打响后,毛主席电令中野部队拿下津浦路上的要塞宿县,但中野缺少大炮和弹药,陈毅立即与华野联络,调拨了一批重炮和炮弹。宿县东门方向防御工事坚固,陈毅又主动联络华野送去6门榴弹炮,拿下了宿县。
战役第二阶段,华野的目标是歼灭兵强马壮的黄百韬兵团,为保障华野的进攻任务,中野可谓下了血本,以基本相等的兵力阻击武器精良的黄维兵团。
后来围歼黄维兵团,中野顶在前面,陈毅给华野下了命令:“中野为了跃进大别山把重武器丢了,这次打黄维,一定要把华野主要的炮兵全部拉上去,保证战斗胜利!”华野方面倾其所有,调动了炮兵主力支援中野。
战斗胜利后,华野部队又遵照陈毅的指示,缴获黄维兵团的东西全部留给了中野,华野派去增援的战地司令陈锐霆“两手空空”而回。
如果不是陈毅,两大野战军的配合不可能如此密切。陈毅调离华野后没再回去,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知道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