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材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以教材为载体,家长意识到这点之后,开始严格把关学生教材。
尤其是在人教版教材插图事件之后,家长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学生每下发一本新教材,家长都要过目一遍。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的重视,所以才会花费这么多时间去研究,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让孩子被某些毒教材误导,毕竟三观一旦形成,再想改过来就难了。
随着我国的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教材在经历了几次的更新换代,70后、80后看现在的教材和自己念书的时候大变样,很多内容都被替换了。
而年轻的90后看新教材的时候也有这种感受,其中最引人争议的就是一些经典课文已经消失不见。
经典课文相继被删,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一代的学生家长从小都是在爱国教育下成长起来了,他们三观正、对待生活态度积极,这都要得益于还是学生的他们受到一些经典课文的影响。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日记》、《背影》等等,这些鲜活的真人真事,有歌颂爱国精神的大爱,也有源自日常生活的小爱,在多年以后依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不过,人们渐渐发现,随着教材的改革,慢慢的把一些经典课文都删掉了,其中就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日记》、《刘胡兰》等课文。
当时,朱自清的《背影》差点被删,原因是某专家认为这篇课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翻越铁轨围栏违反了交通法,给学生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
明明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描写出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却被有心之人解读成这样,网友瞬间炸锅,因为反对的声音过大,最后《背影》在得以保留在学生教材当中。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大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可能是听到了大家的呼声,所以从2021年开始,有人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刘胡兰》等课文重回学生教材。
经典课文《刘胡兰》被搬回教材,因一处改动引家长不满:简直胡闹
笔者犹记得当年学习《刘胡兰》这篇课文时的感受,虽然那时候年纪很小,但是依然被刘胡兰的爱国精神感动到声泪俱下。
没有学到这样一篇优秀的课文简直是学生的损失,想起《刘胡兰》被删的理由笔者不由觉得可笑,竟然是因为内容太过惨烈,担心学生心里受到不好的影响。
虽然初衷是为了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但是笔者想说的是,小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我们常常在说温室效应,却把学生当成了温室的花朵。
值得欣慰的是,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刘胡兰》被重新搬回了教材,小学生二年级上册就能看到这篇课文的身影。
本来是很开心的事,不过这篇课文因一处改动引家长不满。
家长不满的点是,在原文中,敌人和刘胡兰对话试图收买她: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银元。
而现在变成了: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
一百银元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刘胡兰面对金钱诱惑毫不动容的美好品质。
如果换作是现在的一百银元,可不止一百块,放到现在足有3万多元。
而改成了一百块钱,削弱了人物性格,改变了事实情况,家长小时候学过原文,所以非常不满,纷纷表示这简直是胡闹。
教材改革想要贴近生活,但是不要改变事实,用力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其实教材的编写者的初衷也是为了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本意是好的,但是所呈现出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这些经典课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从小就记忆犹新,虽然只换了一个单位,但是事实就被改变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小学生来说,一百块钱大大缩减了刘胡兰的气节,老师教学难度也有所增加,让学生无法共情。
汉语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改变了一个字就能改变全文的意思,所以在审核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细微的小细节,不然最后只有贻笑大方。
经典课文重新回归是好事,学生又可以和他们见面了,感受满满的正能量,一篇课文将会让学生把爱国情怀刻在骨子里,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优秀的课文。
话题讨论:你认为改动之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