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1946年,刘少奇下令歼灭两个美械军,林彪不动声色地幽默了他一番

地缘历史档案馆
地缘历史档案馆
2023-06-09 09:03:37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长达45天的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基本商定坚持合作,反对内战。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隔年6月,蒋介石就公然毁约,一方面向中原解放区大肆进军,一方面派遣部队企图占领东北地盘。

重庆会谈时期的毛主席和蒋介石

在带领解放军部队与国民党部队进行斗争,守护东北地区土地的时刻,作为指挥上将的林彪却多次反对上级进攻的命令,主动提出撤退,从山海关一路退到长春,甚至被人质疑“是不是不会打仗了?”

林彪主动要求撤退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用心,解放军最后又是如何反败为胜,在东北地区站稳脚跟呢?

下定决心,出兵东北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我党目前所面对的全国局势展开了探讨。

在会议上,毛主席的一段话,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

他说:“对于共产党而言,东北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毛主席

东北地区强大的工业基础,良好的农业环境以及大量人口,能够给我党胜利带来极大的帮助,更不要提背其靠外蒙古、朝鲜和苏联,如果内战局面严峻,我党还能及时与其他国家取得联系,寻求外部支援。

因此,在当时,我党对于东北地区的给予了非常高度的重视,在地形上和战略安排上,东北地区都是对内战胜负起决定性作用的。

为了实现守护住东北地区的目标,中央从各地抽调了大量的干部前往东北,同时,原本准备南下的大约十万军队和两万干部,都收到了调转前进方向的指令,被派往东北。

山海关至锦州路线图

从前,我们党在调动各地区人员及领导时,总会考虑到地区分布和习惯问题,极少作出跨度如此之大的调动命令。

此番安排,与我们党从前安排人员的风格大相径庭,几乎可以说是党史中极为少见的一次跨地区的干部调动。

在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上层领导人物,有4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21个中央委员。充分体现了我党一定要守住东北的坚定决心。

早在抗日战争末期时,位于延安的八路军延安总部已经下达指令,命令吕正操,万毅等人率部挺进东北,提前占领。

解放东北插画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因为组织拥有长远的战略目光,未雨绸缪地先进行部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也同样注意到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并同样开始安排往东北进军。

在国民党正式向东北进军前,他们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一个条约,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中苏友好联盟条约》。

国民党与苏联在条约中约定,日本侵略者投降退出我国东北后,苏联红军需在三个月内撤退,并且只能将城市的掌控权转移给国民党部队及东北地方武装部队。

国民党部队

少将曾克林,是当时带领部队进入东北的第一人,还未进入沈阳地区,就被苏联红军果断拒之门外,由于当时我党对于东北地区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因此当他率部坐火车抵达沈阳时,就立刻被苏联部队围了起来。

好在经过交涉,苏联还是暂时允许曾克林及其部队进入沈阳,但由于他们与国民党签订的明文协议在先,苏联只能委婉地向曾克林提出建议,让他暂时把自己的队伍名号改掉,苏联方面才能把他们当做东北人民自治军,这样才能允许他们停留在沈阳。

晚年的曾克林将军

曾克林无奈之下只能答应,他一面在沈阳扩充自己的兵力,做好一切作战准备,一面立刻传电报给毛主席。

曾克林在沈阳的经历震惊了组织上下,中央众位领导认为,出兵东北已经刻不容缓。

1945年9月17日,刘少奇在与毛主席进行过商议后,提出了一个重磅级的战略方针:“全国战略方针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这也一度成为解放军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方针。

临危受命,战况艰难

东北地区作为解放军作战的重心主战场,只依靠部分军官少将来带领军队,没有一名大将来坐镇是不行的,毛主席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选择了一个人,那就是林彪。

收到调任命令的时候,林彪正在前往山东军区任职的路上,当时的他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打过仗了,骤然收到这样的任务,他非常错愕又震惊。

但是时局容不得林彪花费时间多考虑,他只能尽快打点行装,前往东北热河。

林彪

与他同时一路向东北进发的,还有解放军部队和国民党的部队。

然而行进的速度却相差很远。尽管我军大部分部署在山东和晋察冀军区,在地理位置上离东北近,出发时间又早,截止到1945年11月已经有近十万兵力到达东北,但蒋介石眼看解放军队伍到达东北,立刻向美军请求军舰和飞机的运输支援。

解放军战士们的脚程虽然不慢,但是血肉之躯终究还是很难与飞机军舰的速度相比。在当时的记录材料中,有参军士兵的回忆复述是这样说的:“看着‘大肚子运输机’一辆又一辆地飞过去,大家心里都着急,脚步更快了。”

解放军战士

很快,解放拿冠军与国民党的第一战,就在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打响了。

林彪一到东北,就知道打起仗来一定不轻松。先前曾克林在汇报中曾夸大其词,说:“在沈阳及各地都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资材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

当时很多部队都听信了曾克林的说辞,又想着轻装上阵可以加快进程,于是很多队伍什么都没带就到了东北,结果才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多枪械。搞得在山海关开战后,面对国民党武器精良的队伍,林彪尴尬不已。

林彪主持会议

尽管在艰难的环境中,我军战士们依然坚持不懈,利用自制的土炸弹对地方部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是美方提供给国军的精良武器的威力还是不容小觑。

在11月15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义院口。我军第七师首长杨国夫见状,尽管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长叹一声,然后下令撤退。

就这样,我军原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不得不调整方向,山海关被攻破了。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很多人对于撤退都持反对意见,我军的原计划,是在山海关与锦州之间再发起反击,但是林彪却并不这么想。

林彪主持军事会议

1945年11月,林彪给中央军委发去电报,表示他决心放弃在山海关和锦州之间与敌决战的计划。

林彪给出的理由非常充分,他对组织说,在山海关和锦州之间开战,既不能达到歼灭敌人的目标,还会造成己方部队的伤亡。

随后,林彪直接对李作鹏下达指示,要求他立刻带兵撤出锦西地区。

林彪的决定,让解放军部队避免了极大的作战损失,但由于这与我党当时“占领东北大城市”的作战计划不符,林彪受到了许多的质疑。

正在布置战术的林彪

包括当时暂时代理事务的刘少奇,曾多次发电报催促林彪向敌方展开反击,争取歼灭敌人部署在山海关以东的两个美械军,以此来鼓舞士气。

这使得林彪无奈不已。

面对上级的指示,林彪在电报中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幽默感”,明明因为缺少物资,解放军战士们十分疲惫,再加上缺乏武器,很难与敌方抗衡,但林彪还是在电报中说“望加速休整部队,尽可能求得部队的足衣足睡,蓄养精力,以便猛冲敌人,与敌人肉搏。”

刘少奇

他一番正话反说,也让刘少奇明白了他的难处和意图。

最终,刘少奇向东北局发去电报,称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就这样,我军开始向四平方向退去。

林彪决定撤退,是绝对有他自己的理由和判断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力排众议,不顾他人质疑作出撤退的正确决定呢?

改变战略,夺取胜利

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所面临的重重阻碍,除了敌军的威胁以外,还有不少难处。

一直以来,解放军的作战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百姓的帮助和支持。然而来到东北以后,情况却和以前在江西根据地大不相同。

由于东北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受日伪统治,大多数人都视国民党为正统,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缺乏了解。因此当共产党军队派出侦查员向当地老乡问询情况时,当地百姓都不愿意向我们透露消息。

东北民众

消息的闭塞,使得我军在战斗中很容易受到敌方埋伏,一支队伍在行进路上,中了国民党军一个团的埋伏。从前我军与国民党军打仗,一向都是我军设伏,国民党中伏,如今却恰恰相反了。

在东北当地,存在着大量的土匪、伪军以及二流子,这些人混迹在我军的队伍中,给部队纪律和士气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我军的作战能力。

更有甚者打着解放军的旗号去骚扰人民群众,使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更是破坏了我军的队伍形象。

解放军炮兵部队

种种劣行,使得林彪苦不堪言,在给东北局汇报情况的电报中大吐苦水。

当时,林彪作为总指挥,却无法直接联系到各个部队,他只能通过电台联系到中央和东北局,再由东北局向部队转达命令。

这样一来二去,不但浪费时间,更加会耽误转瞬即逝的战机。指挥系统的不及时,让林彪万分焦急。这样的局面任凭他有多么过人的军事才能,也实在无从下手。

在后勤方面,解放军们的生活也很是艰难。

林彪、聂荣臻等视察前线

当地的土匪太过猖狂,甚至明目张胆地骚扰我军部队。解放军战士们白天与敌军作战,到了晚上还要反击土匪;由于地方百姓的不信任和不支持,我军连安置伤员的地方都找不到。

在还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情况下,实在是不宜在东北开战。因此林彪才下定决心,先行从沈阳撤离,走回我们的老路子,即“农村包围城市”,先到较为偏远的东北农村地区去建立根据地。

后来,蒋介石直接撕毁停战协议,出尔反尔,又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至此,我党才正式决定转变我们的作战方针。

中央五人组

1946年7月7日,东北局正式通过了关于《东北的形势和任务》决议,史称“七七决议”。

在七七决议中说明了多项我党接下来的工作要点,其中有两条内容最为重要。

第一就是在东北创建人民根据地,通过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分粮分地等方式发动人民群众,让人民能够紧密地团结在我们周围,发动群众配合我党的工作。

第二就是造成干部下乡的热潮。

解放东北插画

所有在东北地区的干部都要主动下到农村之中去,一是为了体察当地百姓的生活需要,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有利于我党开展缴费工作并且组织上要把能否坚持下乡,当做成为党员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通过党和干部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土地改革的开展,让许多东北百姓一改从前的艰苦生活,能够吃饱穿暖,因此对人民对于共产党的领导也改变态度,十分拥戴起来。

解放军们一面收集不少苏联撤退时候留下的先进武器,另一面不断从后方得到支援,兵力在岫岩过程中日渐壮大。

锦州会战

以及后来林彪俘虏的大部分日本兵都在经过训练以后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东北解放军兵力源源不断。

在林彪的带领下,解放军战士们一扫之前的颓态,将东北变成了我们的主战场。在这里,林彪、罗荣桓、陈云等将领,带领部队打出了一场又一场完美的胜仗,完成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反攻,横扫蒋军,并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赢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战役。

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道路。虽然前期我军在东北遭受了一定挫折,但是林彪见微知著,信念坚定,及时改变整个战斗方向,为解放军避免了更大的伤亡损失。

参考文章:《林彪为何在1946年四平保卫战突然撤军弃城?》

《1946年,林彪指挥部队主动撤退,杜聿明紧追不舍,林:内部有叛徒》

《解放战争林彪在东北一退再退,后来绝地反击,他到底依靠的是什么》

《“七七决议”——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