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潘玉良:本是青楼女子,挚爱却将她捧上神坛,终成“一代画魂”

水墨疏窗
水墨疏窗
2020-08-26 15:16:16

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结束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同时,女权思想盛行,绘画界受新思想的冲击也呈现出一片新气象,越来越多的女性画家在画坛上崭露头角。

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与孙多慈并称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这其中只有潘玉良的出身与大家的想象格格不入。

除潘玉良外,其余五人皆出身豪门贵族或是书香门第,而潘玉良出身青楼、身份低贱,但是潘玉良却是六人中成就最大、名气最大的一位。从青楼女子到大画家,潘玉良的一生可谓是历经波澜、跌宕起伏。

潘玉良作画

传奇身世,人生救赎

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出生之后,潘玉良的父亲就去世了,祸不单行,8岁的时候母亲也因病去世。之后的潘玉良由舅舅抚养,但是舅舅是个大赌徒,欠了债之后就把潘玉良卖给了妓院。起初因为妓院老鸨感觉潘玉良长相难看,所以只让她做妓院的烧火丫头。

之后的四年中潘玉良还是无法逃脱身在妓院的命运,因为拒绝接客她逃跑10次,上吊毁容数次,经常受到老鸨的毒打,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这时的潘玉良还不知道她很快就会遇到这一生的贵人。

当时的海关监督将迎来一位新的官员前来上任,他就是潘赞化,是救潘玉良脱离苦海的人,也是潘玉良一生挚爱。

当地的官员为了给潘赞化接风,叫来了潘玉良作陪,潘玉良因为身处青楼,所以学习了许多的才艺,在陪潘赞化游玩的过程中潘玉良的才艺得到了潘赞化的赞赏,之后的日子中两人更加熟识,潘赞化了解潘玉良的身世之后十分可怜她,并且十分欣赏潘玉良不肯屈服和与命运抗争的品质,因此为潘玉良赎了身,纳为妾室。

因为潘玉良的身份,当时有很多人不看好这段感情,两人之后同居,邻居是陈独秀夫妇,陈独秀夫妇很喜欢这个坚强的小姑娘,也很支持两人在一起,之后两人结婚时证婚人就是陈独秀。

婚后的日子里,潘赞化教潘玉良写字,之后偶然情况下潘赞化发现自己的妻子有着极高的绘画天赋,便请了有名的先生教导她。

1918年,由于出色的绘画天赋,潘玉良顺利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求学的过程中潘玉良十分刻苦努力,她非常看重这个上学的机会,因为这是之前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除了自身的努力,校长刘海粟以及老师们的赞扬、丈夫的支持也给了潘玉良很大的前进动力。

即使是生活在泥潭里的人,也向往着美好的明天。对于潘玉良来说潘赞化的出现就是一场救赎,他把潘玉良从泥潭中拉出,带着她走向新生,正如黑暗中阳光对向日葵的爱抚。

潘玉良作品

远渡重洋,学成归国

几年后,潘玉良顺利毕业,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于出众的成绩引起了他人的嫉妒,一时间流言满天飞,俗世的偏见一次次冲击着潘玉良的内心,潘玉良伤心欲绝,最后在众人的支持之下,潘玉良远渡重洋,只身前往法国求学。

到达法国之后,潘玉良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法语,之后考进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两年后又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1925年参加意大利美术展览获奖。

1928年,潘玉良学成归国,受到刘海粟的邀请,成为了母校的老师,之后潘玉良开展了一次画展,她所创作的《壮士头像》被外交部长高价购买,一时引起轰动。

但是潘玉良的人生注定不太顺遂,潘玉良支持国内抗战,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发表讲话,但是却受到了很多不堪的语言的攻击,并且,同事们也对潘玉良抱有恶意,一次聚会上同事因为一些琐事张口辱骂潘玉良“野鸡”指责她不配做系主任,潘玉良性情豪爽,敢作敢为,她无法忍受这些言语,给了同事一个巴掌后愤概离去。

潘玉良自画像

这事过去之后,潘玉良也离开了上海美术专科学院,一心创作,不理世事。但是不久之后,风波再起,潘玉良的一副已被预定的画作《人力壮士》被人恶意毁坏,破坏者还在上面留言直指潘玉良在青楼的过往,潘玉良的一腔热血被人浇灭。

用时下很火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人心中的偏见就是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对于潘玉良来说实在是难以翻越。心如死灰之下,潘玉良再次出国,然而这一次,她一去就是四十年,至死未归

再度重洋,功成名就

码头上,潘玉良含泪与丈夫分别,独自一人再次踏上异国的旅途。潘玉良在法国租下了一个房子,房子不大,一半用来做画室,一半用来居住。她的生活极其简单,除了日常事务就只剩下创作。

潘玉良作画

潘玉良为人热情大方,虽然当时她的经济状况也不好,但是她还是会极尽所能帮助他人。潘玉良喜欢留短发、爱喝烈酒,骑马射箭,不拘小节,像是个男子。

潘玉良参加过法国的独立展,她的作品在画展上大放光彩,并且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巡展。荣获过“法国国家金质奖章”、“巴黎大学多尔烈奖”……多项奖项,真正在国际上闯出了一片天地。这一次的远渡重洋,让潘玉良功成名就

岁月回首,魂归故土

虽然潘玉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避开了国内的风言风语,但是年纪渐大,身体也不好,却还是孤独一人,潘玉良时常想起远在中国的丈夫。

新中国成立之后,潘玉良想归国,但潘赞化不赞成潘玉良此时归国,因此潘玉良的回家之计一拖再拖。

1960年,一场噩梦突然而来。潘赞化在国内逝世。但是由于路途遥远,信息传递太慢,潘玉良直到两年后才得到消息。

突闻噩耗,潘玉良悲伤不已,潘赞化对于潘玉良来说不仅仅是爱人这么简单,可以说潘玉良的人生是遇到潘赞化之后才有了希望。潘赞化带着她走向光明,将她捧上神坛,对于潘玉良来说,如果世间有神明,那么潘赞化就是救赎她的神明。

眼前已无彼时人,两两相念,唯有失望。

潘赞化的去世对潘玉良的打击实在太大,悲痛之下,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1976年她给家里写信:“我一接到家信,就想到我的问题……我想把身体养好了,就回祖国了……”。

可惜的是,潘玉良的身子最终是没有养好。最后的日子里,潘玉良总是念着故土,她的枕头下面,总是留有一张字条,字条上是家的地址。她还是想回去,回到自己熟悉的那个地方。

这一天还是来了,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孤身一人在异国去世。1985年,在各方好友的帮助下,潘玉良的2000多件遗作运回了祖国,当地建立了潘玉良纪念馆,用来放置这些遗作,终究是全了潘玉良魂归故土的愿望。

潘玉良的人生像一杯烈酒,喝下去烈的喉咙痛,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翻开后每一页都是苦难,又像是一首霸气的律诗,读起来荡气回肠。

徐悲鸿曾有言,“士大夫无得,而得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从徐悲鸿的这句话中可以知道潘玉良当时在画坛上极高的地位。

潘玉良作品

三百年来作画之士大夫所为不能者”,因着扑朔迷离的身世,精湛高超的画技以及不同寻常的际遇,民国短短38年的历史中,潘玉良成为了旧上海最为传奇的女子,她的名字提起来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潘玉良,这个地位低到了尘埃里的女子,从青楼女子到大画家,她所经历的苦难常人难以想象,尘世的偏见,异国的漂沦,挚爱的去世,然而这些苦难过后,潘玉良终究是成就了自己,她的一生活得既痛苦又坦荡,她的才华得到世界认可与臣服,终为“一代画魂”。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