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1936年红军东征,毛主席写下一首词,9年之后蒋介石为此大动干戈

执笔读春秋
执笔读春秋
2023-05-28 00:05:48

一九四五年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一首《沁园春·雪》横空出世,轰动了国内文坛。此时国共两党正在打舆论战,蒋介石岂容对手大出风头,于是他马上找来心腹陈布雷,商量对策。

陈布雷外号“文胆”,可见他也是一位文章好手。但是此番针对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他却没能提出什么高见。

蒋介石认为毛主席这首词中有“帝王思想”,于是就吩咐陈布雷找来国民党中的“御笔”,针对这首《沁园春·雪》发起了舆论冲锋。

蒋介石表示,这一回,“务必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沁园春·雪》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四日首次在《新民晚报》上见刊,到当月二十八日被重庆《大公报》转载后轰动文坛。

时间仅过去一周,国民党方面已经组织了二十多篇诋毁毛主席本人和其词作的“唱和词”。七天之内,《沁园春·雪》一词的评价,就经历了一个大的转折。

除了国民党的“御用文人”,一部分文坛、政坛的“中间派”也受到国民党舆论的影响,开始质疑该词的确有“帝王思想”存在。

当时的名作家吴组缃和《大公报》的王芸,都因为这首词的问世,对毛主席本人产生了一定的怀疑。

为此,柳亚子专门写了一篇《答客难》替毛主席辩解。到那个时候柳亚子才明白,为什么当初自己捧着《沁园春·雪》的原稿去《新华日报》请求发表,遭到拒绝了。

那么,对于《沁园春·雪》这首词,当时文坛上形成对立的两派们,以及毛主席本人又是怎么说的呢?下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沁园春·雪》的原文,再慢慢聊一聊!

《沁园春·雪》引发的文坛大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创作于一九三六年,红军东征时期。当时毛主席在行军途中,因为偶然见到西北高原的风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全部是写景,引出下阕对天下兴亡,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点评。末尾以薄古厚今的名句收尾,因此批评它的人给毛主席扣上的第一顶帽子就是“非唐薄宋”,口气太大。

反对阵营里面跳得最凶的那个人,名字叫做易君左。此人号称是“三湘才子”,据说还是一个诗、棋、诗、画样样俱能的高手。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四号,国民党阵营对《沁园春·雪》这首词发起的第一轮“冲锋”,就是由易君左打的头阵。易君左在《和平日报》上撰文,点评毛主席和柳亚子二人的词作说:

毛词粗犷而气雄,柳词幽怨而心苦。因次成一韵,表全民心声,非一人私见;望天下词家,闻我兴起!

在这篇文章里,易君左大有以“词坛盟主”的身份自居,召集人马约架的态势。易君左本人先写下了一首和词,其文如下: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

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天才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易君左身为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他先在词中把毛主席与黄巢、白起相提并论,对毛主席本人进行了攻击。

其次,易君左这首和词中,还断章取义地把《沁园春》原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硬生生和汉武帝“金属藏娇”扯在一起,非要说毛主席是想当皇帝。

如此一来,共产党阵营的郭沫若、聂绀弩二人就坐不住了。于是二人先后站出来填词,揭发了易君左当年在扬州闹出的一个大乱子。

因为易君左当初在扬州之时,撰写了一本叫《扬州闲话》的书,书中讲述了一位当地贵妇与僧人的“绯闻八卦”,最终闹出了很大的动静,让其颜面扫地。

虽然聂绀弩、郭沫若骂得非常毒,但是其实并未能有力地驳斥蒋介石提出的“帝王思想”这一核心问题的存在。

易君左阵营的杨依琴在报纸上批评《沁园春·雪》说:这首词贬低了秦始皇、汉武帝,说他们二人没有文化,又说李世民和赵匡胤不够“风骚”,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只会射雕的野蛮人。

杨依琴的言下之意就是,这些古代的皇帝的才华,全都比不上他毛泽东了,“自况之余,盖以自负也”!

就连中间派《大公报》的王芸也发文章说:“近见今人述怀之作,还看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比量。……正如中国历史的写法,只见英雄争,不见百姓起,人民永远作被宰制者。”

原来王芸要的也是人民翻身当主人,反对的也是“英雄史观”。但是他当年在批判毛主席这首词的时候,并不知道毛主席也是反对“英雄史观”的。

这一点在王芸与黄炎培的延安谈话,以及他后来的多首诗词作品中都有体现。可见当时很多人因为没有读懂《沁园春·雪》的原文,又不了解毛主席的思想,所以产生了很多误解。

郭沫若在填词痛骂了这些人一通之后,又写了一篇文章,指出王芸“把别人的寓意之作当成了‘述怀’”。

毛主席在词中的确是提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人,但是他并不是拿自己去和封建帝王比,而是要拿句末的“风流人物”——广大劳动人民,去和他们比。

而且毛主席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经常告诫人们不要低估群众的智慧,做事的时候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同时,毛主席又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还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所以和广大的群众比起来,封建时候的皇帝,一家一姓的智慧,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另外,毛主席在五十年代写过一首《七律·到韶山》,诗文末句本来是“人物峥嵘变昔年”,最后因为看到劳动人民在田间耕作的场景,因此修订本句为“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毛主席的思想一直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所以他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说的,当然是指广大的劳动人民。

至于那些指责这首词“薄古厚今,非唐薄宋”的人,可能并没有说错。但是柳亚子说得好,“非唐薄宋,不正是毛润之伟大的表现吗?”

没有什么权威是不能被批判的,迷信权威的思想,也是毛主席一直以来最反对的。尽管蒋介石和国民党一直极力想要抹黑共产党,但是“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人民群众并不会轻信任何一方面的口头表述或者表面功夫,而是要去看说话者在实际中所采取的行动。

一九四五年抗战刚刚结束时,国民党在群众中的声望一度达到了最高点。当时也是蒋介石个人声望也达到了最高峰。他的照片还被制成巨幅画像,悬挂到了天安门上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国民党就败逃到台湾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权腐败造成的,但是败得这么迅速,也不得不说与其舆论阵地的失守有关。

到底是谁想当封建皇帝,谁想搞独裁呢?底层的老百姓可能看不懂诗词,但是可以从一个政府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的行动,把他们看穿。

于是在多年以后,作为《沁园春·雪》作者的毛主席,亲自对这首词中出的一些难点做出了解答,他说: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多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流、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结语

用古代传下来的词牌进行填词和写旧体诗一样,必然要用到过去的旧词与意象,还要讲究音韵的规则。

文采、风流和大雕这些在古诗词中都是成熟的意象毛主席创作时只是信手拈来,“借题发挥”一下罢了。这是对封建时代的帝王的批判,重点还是在说“无产阶级”的今人胜过了古人。

另外,在这场论战之中,还有一部分人指出,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期间没有正面描写打击侵略者的诗词。

其实在二十年代中后期,毛主席曾经写过正面描写战场的诗歌,但是因为过于写实被鲁迅先生批评为“山大王”。

在诗词创作方面,毛主席一向表现得非常谦虚。他的创作,事实上也有一个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同时,艺术创作还是需要有一点想象空间才会好看。

严酷的战争带给毛主席的真实感受,也许并不符合他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审美需求。所以后来不再以诗词的形式,正面描写抗日战争的细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更何况打击日本侵略者,主要靠的还是拳头与刀枪,而不是口头上的文章。即使部分侵略者听得懂汉语,你冲到阵前对着他们念完一整首岳飞的《满江红》,难道对方就能退兵吗?

毛主席当时主要的事业还是革命,共产党阵营里面本来就有诗人与作家,他们在抗日宣传活动中,也写过大量的诗词。岂能因为一个革命家会写诗词,就指责他没有用诗词来抗日呢?

总之,蒋介石利用“御用文人”以“抠字眼儿”的方式,发起的这一场针对毛主席的舆论大战,除了暴露国民党阵营在认知上的短板以外,并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效果。

最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炮而红,永远被载入史册。而蒋介石的“独照峨眉峰”,真正出名,却还要等到六十三年后,一部讽刺国民党的谍战剧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