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日本的碳纤维,中国永远造不出隐身战斗机?”看到中国歼20战机排名全球第一,日媒又开始“气急败坏了”。
据了解,歼20战机分别在机身、尾翼等关键部位大量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作为“材料之王”,是航空航天领域必不可少的“高科技”,事实上,不止歼20,C919成功商飞,神州16顺利升空,它功不可没。
那么,日媒说的是真的吗?没有进口碳纤维,我们造不出歼20战机?
1.长达40年技术封锁,日媒: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
日媒大放厥词的“碳纤维”,又称“材料之王”,强度是普通钢材的7至9倍,但重量却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在航天、军工、新能源等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高新材料。
40年前,我国正处于航天、军工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当时国内就算集结最优秀的科学家、调度最全的资源,每年也只能生产两吨碳纤维。当时,国内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动辄上万吨,为了不影响重点领域的发展,我国只能无奈选择进口。
与此同时,日美在制造领域高速发展,率先研制出韧性顶尖的碳纤维,下球碳纤维市场近80%份额,由于“两家独大”,日美还合谋将价格一度将其炒至240万/吨,单价堪比黄金,碳纤维也由此得名“黑黄金”。
为发展早日实现弯道超车,我国只能“忍辱负重”天价购买。
谁知即使送“钱”上门,美日也还会经常颁出“限购令”搪塞一番,还以突发临时涨价,赏赐性供给等手段排挤我国。而我国想获得碳纤维,就只能斥巨资买别人淘汰掉的的残次品,日媒还嘲讽“给中国100年,也不可能造出来”。
2.国产碳纤维全球领先 价格打到“白菜价”
日美的傲慢态度,愈发刺痛了我国自研的决心。2000年,“中国材料之父”师昌绪重新出山,发誓“碳纤维研究不出来,拖累了国防,我死不瞑目”。
为此,师昌绪院士“不顾脸面”到航空公司“化缘”3000万元支持实验,此外,80岁高龄的他还坚持亲临实验基地进行指导。
2001年,国内终于成功研发首条量产的碳纤维产线,美日40年以来“禁运”防线不攻自破。三年后又再次突破碳纤维批量生产线,成功将原先250万一吨的天价干到“地板价”,只要35万元一吨。业内人士估算:“每年至少可以为国家节省50亿元外汇”。
或许是不甘心中国制造的碳纤维蚕食了国际市场,日媒开始频繁“作妖”,多次中伤我国排名世界第一的战机歼20受制于日材料,据媒体爆料,歼20使用的是纯国产复合材料T700级碳纤维,且领先于老美同等级战机F-22的碳纤维材料水平。日媒所说的完全“子虚乌有”。
不过,日媒之所以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中伤我们,是因为在其他领域我们依旧受制于他们。
据报道,日本曾天价“垄断”一种名为“赛乐瑞”类的生命科技,据《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的刊载,此类科技能清除体内老化细胞,净化细胞环境、从而实现老化的延缓。“相当于器官的能量电池”研究人员表示。
靠着赛乐瑞类科技,日本生命科技领域称霸亚太地区,开启了“收割”之路,第一站便是中国,靠着广袤的抑衰市场,日本曾给出了几万元一克的天价,谁料即便如此,仍在京JD东海外高端平台收获数20万的高净值人群。
直到我国中科院、清北团队宣布中国版“赛乐瑞”物质通过临床试验,即将落地,日才有所收敛,迅速将价格降至4位数一瓶。
03.国产制造弯道超车,腰杆更直了
2019年我国碳纤维的国产率还只有10%,而截至2022年,其国产化比率已飙升至58.1%。而日美等进口产品正在被市场慢慢淘汰。
不仅是碳纤维,在更多高新领域我们都有突破。山西太钢自主研发的0.015毫米手撕钢,比全球最精尖的手撕钢还要薄0.005毫米,有力的回击了日本科学家的那句“想用必须乖乖交钱”,安徽马钢生产的高铁车轮蚕食国外市场,“德国都得求着买”。
无数经验证明,技术的反超就能带来话语权的反转。据报道,备受瞩目的大飞机C919,国产碳纤维的使用率也达到了12%,而这次日媒只能倾向于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