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采菇季!
连续降雨之后,迎来了酷热的天气。这些天,容县浪水镇村民正忙着开心的事——采摘野生红菇。时下正是野生红菇的成熟采摘期。
这种被誉为“纯天然高等野生山珍”的红菇,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多糖、有机酸、维生素、脂肪酸和甾类化合物、色素和抗生素等,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有“菇中之王”的美称。
由于无法人工培育,且出产地方不多,所以倍显珍贵,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每市斤售价近1000元。一般农户20亩红椎林,每年纯收入5万元,平均每亩收入高达2500元,收入十分可观。
有人便以此为例说,每亩年纯收入2500元,野生红菇甩开桉树几条街,所以狠狠地“打脸”桉树。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说“大自然的馈赠”,那么野生红菇就是其中之一。
野生红菇的产量以福建最盛,广西的浦北、容县、博白、藤县等地均有野生红菇出产。据调查研究,红菇是在高温、高湿的特定气候条件下,自然生长在红椎树下的纯天然食用菌。由于其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即便在主产区也没有普遍性,只有局部地方才有出产。我们常常在产区看到,即便相邻的两块红椎林山地,东边出产红菇,而西边却偏偏没有,令人徒叹奈何。
由于没有普遍性,且无法人工培育,所以根本无法实现规模生产,因此,在尚未掌握培育技术之前,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千方百计稳产、增产,不宜大面积推广。
而桉树呢?
漂洋过海而来,更具有适应性、广泛性,且生长快、轮伐期短、病虫害少、木材用途广,是全球生长最快的阔叶树种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与杨树、松树并称世界三大人工林树种。
广西经过100多的引种、驯化,桉树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应用层面日益广泛,效益看得见,摸得着,成为农民眼中的致富树、发财树,被认定为广西从国外引种最为成功的树种。难怪其能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以每年150-200万亩的速度增长,如今的种植面积高达4550万亩,超过全国总量的半数,桉树年产木材超过全国总量的三成。
显然,桉树有较强的普遍性,且实现了大规模农场化、工业化生产,还形成了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这种产业链上,上农民得实惠,工人得就业,企业得效益,政府得税收,多方共赢。
广西拥有乔木林面积16734万亩,除了4550万亩桉树之外,有杉木2831万亩、松树2806万亩,还有其他阔叶树6547万亩,森林质量评价不高,整体产出不高,开发潜力仍十分巨大。
而当下炙手可热的林下经济,就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比如林下种植,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比如林下养殖,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比如森林旅游,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比如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
但是,我们有时候过分强调所谓的“开发潜力”,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比如林下种植中药材,就要考虑什么品种、是否适生、市场如何等等,我们总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最后多以失败告终,留下一地鸡毛。
回归至正题:近千元一斤的红菇,真的打脸桉树吗?
答案,是否定的。
千元的红菇并不打脸广西的桉树,相反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实际,否则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