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朱熹讲学之所,为何没知名度

旅游观视角
旅游观视角
2022-06-29 11:06:38

“阁峰缥缈入云端,积雪犹封礼斗坛。山远地偏游不得,几回驻马隔江看。”寻着诗人的赞叹,我们自驾来到了心中神往之地,素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之称的江西阁皂山。

阁皂山是药都的祖山,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距樟树市区18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早在东汉建安七年(202),东汉道学家葛玄来到这里,布道行医,筑坛立灶,修炼九转金丹,在此创立了道教灵宝派,得以“升仙”,从此引来大批的道学家、丹术家接踵而至,使阁皂山成为道教名山,后又作为灵宝派的祖庭被历代帝王所推崇。

葛玄之后,他的弟子葛洪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

到了唐高宗仪凤年间,阁皂山被御封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至宋代,阁皂山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为江南三大道教名山,鼎盛时期阁皂山的宫观殿堂达1500余间,道士500余人,良田3000亩,道家称之为“神仙之馆”。

阁皂山不仅靠道医著世,而且山川风光也颇为出众,这里的骆驼峰、太极峰、玉女峰、凌云峰、丁仙峰等群峰环抱,接仙桥、一天门、瀑布泉、鸣水桥、大万寿崇真宫、紫阳书院、炼丹井、照门松、引路松等景点密布,但今天来看的人却不多,有点寂寞。

过了验票口,是一条林间小道,此为古人上山朝拜必经之路。浓荫深处,谷口之中,掩映着一座门字形的青石牌坊,简洁、庄重、大方。相传朱熹第一次登阁皂山讲学,见两旁山峦挺秀,古木参天,被山势所吸引,叹曰“此真乃一‘天门’也”,嗣后捐银建“一天门”石坊。现存石坊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正面书“一天门”,背面镌刻唐高宗赐封的“三十三福地”,现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许多名山大川被道士们命名为洞天福地,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历代道士前往洞天福地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大量的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七十二福地中有大家熟悉的龙虎山、上饶灵山,还有我们今天来到的阁皂山。帝王既然赐了“三十三福地”,表明阁皂山在唐时已为皇权所认可。

穿过一天门,北宋徽宗敕修的御道便出现在眼前。话说当年宋仁宗宠妃张氏得了天花病,寻遍大江南北医治,最终在阁皂山治愈了。张氏死后,宋仁宗以皇后之礼为其发丧,追册为“温成皇后”,由于真皇后仍在世,因此出现了一活一死两个皇后的历史奇观。几十年后宋徽宗皇帝特敕修此路,因此称为御道。

当富龙我走出了一身汗时,前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忍不住奔了过去,这是“瀑布泉”,跌宕成多级瀑布。瀑布泉岸边有座亭,亭中有碑,刻着朱熹游览阁皂山的诗句:“回首名山我旧游,曾将风袂挹浮丘。如今不及台边水,长向山前山后流。”

后人为纪念朱熹而修建的“朱熹桥”,传说在桥上走一走,不会吟来也会诵。

再上行,有一座半月形石孔桥,叫鸣水桥。别小瞧了这石桥,这可是北宋时期的桥,历经900多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是江西省现存的两座宋代石桥之一,与庐山的观音桥并称为姐妹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游的葛憩源、九龙泉两水汇穿桥孔,跌岩击石,响若雷鸣而得名,有“鸣扬万壑,水击千岩”、“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等佳句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