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当年明月是怎么搭上大佬的?

体制内老司机
体制内老司机
2021-07-05 23:24:02

文/体制老司机

最近有一个新闻让体制内的公务员们感觉自己似乎又行了。

曾经写下风靡全国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作者“当年明月”,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厅局级领导。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曾经是佛山海关驻顺德办事处一名公务员,《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他在顺德工作期间写下的。这本书火了之后,他先后到海关总署、中宣部下属事业单位、山东省政府办、上海任职,直到最近被任命为副局级领导。

当年明月凭借《明朝的那些事儿》,累计获得版税收入几千万元。并且仕途发展如此迅猛,毫无疑问,这本书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羡慕嫉妒恨之余,很多人都开始蠢蠢欲动,觉得自己也有机会成为第二个“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的成功,并不单纯是运气好,关键还是他本身确实能力出众,才能抓住机会。

当年明月的仕途发展历程,与原海关总署副署长,现上海市市长龚正的经历高度重合,不得不引人遐想,是龚正大佬的赏识,才让当年明月一路顺风。

于是,很多人都有怀才不遇的郁闷,觉得自己学富五车,能力出众,但就是没有遇到伯乐,靠不上大佬,没有人扶持。

但是,大佬怎么知道你有能力呢?只有你给出足够耀眼的工作成绩,或者作品,以此证明你的与众不同,才有被大佬看上的机会。

单位一个新任的副部长要选一个秘书,让办公厅推荐了几个人选。副部长就让办公厅把这几个人选之前办过的文件,写过的文章,找来给他看。

高中一个同学原来在乡镇法庭工作,但喜欢写东西,经常往一些媒体投稿,也有不少作品被刊登。正好有几篇文章被市政府一个秘书长看到,觉得写得很不错,经过考察后,就把他调到市政府写稿子,现在已经是市政府第一支笔。

曾经一位领导对我说,无论是在哪里工作,在何处发展,你的立身之本,就是你的产品。

你在体制内工作,文字能力行不行,办事是否靠谱,做人有没有瑕疵,领导和同事对你的评价如何,这些其实都是你的“产品”,都是证明你能力的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很多人可能认为是非常浅显,很low的东西,上不了台面,也不专业。但毫无疑问,能够用通俗易懂,有趣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把明史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且风靡全国,甚至成为一种现象,这足以证明当年明月的综合素质、思维、逻辑、文字能力等方方面面,都是顶尖的。

产品,就是大佬们认识你的敲门砖。

这种产品,其实无处不在。一次会上你汇报工作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主次分明,能抓住关键和核心,思虑问题全面周到,必然会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次上级主题征文,你能写出一篇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联系实际,对具体工作有深刻且创新性思考的文章,并获奖,也很有可能会得到大佬的注意。

领导让你办一个小会,你办得妥妥贴贴,滴水不漏,没有出任何纰漏,并且对意外情况都做好了预案和准备,无论是领导还是与会者,都无比舒坦,自然也会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领导和大佬不会简单地通过一两篇文章,一两次工作汇报,一两次办会办事就直接重用你,他们还会进一步深入地观察你、考察你,看你是否能堪大用。

当年明月可能因为《明朝的那些事儿》进入了大佬的视线,但此后他经历多个岗位锻炼,甚至担任过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山东省政府办综合处长的职务。这些岗位中,如果他不能做出足以证明自身能力、足以说服大佬的工作成绩,他的仕途恐怕就能是从佛山海关走到海关总署了。

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当年明月”,得到大佬的赏识,就看你是不是真的有超出其他人的能力和水平,是不是有足以证明自己的作品和成果。

体制内确实背景和关系很重要,但对于有能力的人,尤其是有突出能力的人,体制内也不乏机会机遇。

如果自身能力不过关,就算有人因为关系因素向大佬推荐你,但大佬和你谈一次话,让你写一篇文章,或者让你做一件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纰漏百出,那他对你也就不会再有任何兴趣了。

那么,如何成为第二个“当年明月”呢?

第一步是有自知之明,客观理性地分析一下,我哪些方面的能力,是超越其他人的,是值得拿出来销售的。

比如说有的人写东西写得好,有思考、有深度,文字水平好。

有的人虽然写东西不行,但办事特别牢靠,思虑周全,靠谱。

有的人擅长协调,能够最大程度消除分歧,获得多方支持。

有的人擅长当参谋助手,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有一套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能够给领导决策出主意。

有的人长期从事某一个领域内的业务,熟悉上上下下的情况,是行家里手,干这块业务离不开他。

此外,有自知之明的另一层内涵,意味着对于有的人来说,要意识到自己可能并没有什么出众的能力,就是泯然众人,大致只能靠熬资历一点点往上走了。

第二步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

很多人遇到要和领导打交道的工作和事情,都是下意识地躲、逃避。有一些是因为不自信,担心表现不好出问题,反而给领导留下坏印象;有一些是因为没有强烈的“进步”欲望,只想混日子,不愿意多干事。

但如果真的有“进步”的想法,肯定是要抓住一切能展示自身产品和能力的机会,而且是竭尽全力地推销自己。

几年前,单位里承担一项新的专项工作,一位副部长牵头,从各个内设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抽调人组建工作专班。

有一名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每逢副部长要开会研究工作,他就提前两三天加班,把会上要研究讨论每一个事项,逐项查资料、打电话问部门、问企业,每一个事项的来龙去脉都搞得清清楚楚。

在会上,本来也轮不到他一个主任科员讲话,但他就是敢抢司局长的话说,而且能把每一个问题都讲得非常明白透彻,深得这位副部长的赏识。

过了半年,这名工作人员就被调到了机关工作,任副处长。

所以,一切的根本还是自身能力。这个社会还是不缺乏公平上升的通道的,更不缺乏伯乐,你有多大的才华,就有多大的舞台。

但大多数人,自从大学毕业之后,其实就几乎再也没有系统性的主动学习了,自身的进步,主要也是工作中,被动地知道和了解的一些东西。

缺乏主动系统的学习,个人能力实际上很难有大的进步。

比如说写东西这件事情,大多数公务员写稿子,都当成苦差事。有些在网上东抄一点西抄一点,东拼西凑,或者套所谓的模板,只求应付差事,敷衍了事。

但有的人,就真的沉得下心,去一个个琢磨上面发的文件,研究相关的政策和理论,四处搜集素材,学习研究好的领导讲话稿、调研报告的写法,思考总结机关常用的写作框架,逻辑,分析研究领导的价值观和喜好等等,并且从中找到乐趣。

这类人,往往都成了机关里的笔杆子,有了吃饭和晋升的看家本领。

其实,只要有意识地主动系统性地研究某项业务,或者刻意地提升某方面的能力,日积月累,短短几年,其实就会有非常明显的进步。

老司机在三年前开始做公务员培训时,开始在知乎和公众号上写东西时,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思维方法、文字表达能力等方方面面,都还比较稚嫩。

但这三年来,我大大小小写了上千篇文章,思考了几千个问题,带过几百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总结,明显感觉到,无论是看问题的深度、广度,还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文字表达能力,都全面提升了。

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我甚至想明白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活得更加从容自在了。

而当年明月写《明朝的那些事儿》,基础还是他多年来在明史方面的积累,写这本书本身也花了他好几年的时间,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在天涯论坛上发表,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地研究某件事情,提升某方面的能力,在某个领域日积月累地积累,就算在体制内用不上,没机会得到大佬的青睐,但或许可以在体制外,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

当年明月就算当年没有得到大佬的青睐,至少凭借《明朝的那些事儿》一书,就已经财富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