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文官,这是一个复杂的集体。熟悉前明的朋友,一定记得明朝的文官集团所开创的大明盛世,而熟悉晚明的朋友,也一定记得明朝的文官集团是如何在不休的扯皮与争吵中,最终把大明王朝推向深渊的。
同样是文官,为什么前后的表现差异竟然会如此之大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大明王朝文官集团的堕落历程!
明太祖朱元璋在驱逐蒙元,又剿灭华夏大地的割据军阀之后,建立了大明朝。所以,大明是以武立国,故而在建国之初明朝的主要政治力量实际上是武勋集团,也就是帮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但是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在坐了江山之后,朱元璋必须要拉拢一大帮文人来帮他治理国家,这样一来文官便开始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不得不说的一点,那就是朱元璋的政治眼光是非常深远的,他从一开始便看出了文官一系可能存在的危害!毕竟后续打仗的机会是越来越少,武勋是除掉一个少一个,但是治理国家的文官体系却会日渐庞大。他这个经过了残酷乱世淘汰赛出来的开国之君现在还可以压得住文官,但是今后在深宫里长起来的皇帝就很难说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直接废除掉了“丞相”这个职位,转而采用内阁的模式取而代之,妄图就此打破华夏封建王朝“皇权”与“相权”博弈的二元政治模式,进而使文官体系被彻底压制。
接下来的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是有能力、有手腕儿的皇帝,他们一方面压制文官的权力,一方面又充分的发挥文官的参谋助手作用,使得整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文官当中也涌现出了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的最强内阁组合。
在这一阶段,大明朝的文官毫无疑问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随着这种积极状态的持续,他们很快便迎来了登顶的机会——北京保卫战!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着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自己也成了俘虏。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一仗之后,大明朝最后的武勋集团直接“团灭”,这等于为文官集团成为大明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彻底扫清了障碍。
接下来,蒙古大军趁着明朝群龙无首的时刻挥师东进,大军直抵北京城下!
皇帝没了,武勋集团团灭,大明王朝已经到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正在这时,一个叫作于谦的男人站了出来!正是在他的主导之下,明景帝朱祁钰迅速继位,结束了明朝方面群龙无首的局面,然后他带领着文官一系迅速填补了武勋集团留下的权力真空,然后组织各路勤王兵马保卫北京。
在于谦的带领下,文官集团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简直惊艳到了极点,他们用自己的智谋和无畏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一场惊天动地的北京保卫战中彻底挫败了蒙古人的图谋!而当硝烟散尽,人们赫然发现大明朝的文官集团已经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矗立于大明政治舞台的最中央!
接下来,皇帝与文官的大戏终于拉开了帷幕!
在北京保卫战之后,文官集团开始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而大兴文风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各地书院开始兴起,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则因为书院影响力的迅速传播,从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书院的发展使得民间的读书人数量开始明显上升,而这些读书人又经过科举进而步入官场和朝堂。而科举制度却还有另外一个隐秘的纽带作用:因为考试内容的趋同,使得选拔出来的文官在意识形态的领域普遍相近;读书人在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乡谊、同科、年谊、座师、弟子等关系又极大的拉近了读书人之间的距离。
所以,科举成为了读书人在思想和情感上的纽带。正是在这条纽带的作用之下,一个庞大的具有共同自主思想的帝国官僚体系逐步形成。而这一体系的形成恰恰就印证了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判断:他们开始反过来限制皇帝了!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中期的历史成为了皇帝与文官博弈拉锯的历史。首先是在内阁层面,代替皇帝拟定圣旨的内容,使皇帝只有做“选择题”,选择发或者不发。接下来是言官监察体系,对于皇帝的圣旨还可以采取“封驳”予以驳回。第三是通过书院等社会舆论,如果你皇帝胡来,我们直接就在民间把你搞臭。
客观的讲,明朝的文官体系确实对于皇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制衡作用,也确实让明朝的皇帝不敢肆意胡来!而这一时期的读书人绝对是时代的精英,类似高拱、张居正、徐阶等等,哪怕就算是以奸猾著称的严嵩,那也绝对算得上是才华横溢。
这是群星璀璨的时代,但是巅峰之后……便是腐朽!
站在大明巅峰的文官集团没有想到,他们的时代即将落幕了。
一代代文官来了又去了,大明王朝在文官的长期把持之下开始逐渐僵化。整个官僚体系因为官员的腐化而显得暮气沉沉,贪污成为了官吏敛财的重要手段,在官场之上甚至成为了一种半公开的潜规则。
另一方面,地方士绅阶层看准了这个机会,用手中的金钱去置换官员手中的权力,这就使得官僚阶层和士绅阶层勾结在一起沆瀣一气,反过来压榨国家。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筹措不到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军费,想要对江南士绅征税,竟然在朝堂遭到了官吏的集体否决,这是多么的可笑……
而另一方面,此时此刻朝堂之上的文官早已经不是于谦那一类胸怀天下的读书人了,他们成了一群只会打“嘴炮”的废物,平日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所有人,党同伐异是信手拈来,但是真正让他们处理国家政务却百无一用。
正是在他们无休止的争吵中,只能眼睁睁看着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眉山,后金入关……最终,文官集团也随着大明一起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