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549 年,中国正值南北朝时代,南朝梁 已经走到了它的后期。就是这一年,侯景 率领叛军围攻梁朝都城建康的内城 —— 台城。在攻城的过程中,侯景 命令士兵,将他撰写的檄文抄录若干,用箭矢射入城中。这篇檄文,后人称之为《告台城士民书》,文中提到:“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妾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攻破台城之后,侯景 软禁了梁朝的皇帝 —— 梁武帝。后来,梁武帝 被活活饿死。
梁武帝 本名 萧衍,在担任南朝齐的雍州刺史期间发兵讨伐皇帝 萧宝卷,拥立 萧宝卷 的同母弟 萧宝融 为傀儡皇帝。随着 萧宝卷 被宦官弑杀,萧衍 的军队也成功地攻破并控制了都城建康,其后,他把持朝政,又逼迫 萧宝融 将皇位禅让于他。南朝齐灭亡。萧衍 于是建立了南朝的第三个朝代 —— 梁朝。
笃信佛教的 梁武帝 很可能至死都想不通,自己又是给佛寺捐钱,又是给佛塑金身,按理说应该“善有善报”,一生衣食无忧才对,怎么到最后竟然会被饿死呢?
其实,正是 梁武帝 对寺院的过度慷慨,导致了百姓的贫穷。就以给佛塑金身为例。古代中国是一个重金属并不充裕的国家,用来铸造钱币的金、银、铜数量有限。北周武帝、唐武宗大搞“废佛”的时候,都曾拆毁寺院的佛像、钟磬,用所得的铜来造钱。笔者虽然反对“废佛”运动这种矫枉过正的运动,但也能从中看出佛的“金身”与“铜钱”之间有时会存在矛盾。
梁武帝 给佛塑金身,是以牺牲民间的大量铜钱为代价的。《广弘明集》所载《谢敕赉铜供造善觉寺塔露盘启》提到,梁武帝 曾赏赐“铜一万三千斤,供造善觉寺塔露盘”,这当然仅仅是 梁武帝“大兴寺塔,广缮台堂”所耗费的全部铜的一个零头。后来梁朝取消铜钱,开始铸造铁钱。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书指出,当时的梁朝之所以会用铁钱来取代铜钱,正是因为 梁武帝 营造佛像所耗费的铜过多,导致民间铜钱匮乏。而《隋书 食货志》更记载了梁朝改用铁钱之后,“人以铁贱易得,并皆私铸”,结果,“所在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在如此的通货膨胀之下,百姓必然苦不堪言。笔者为什么说 梁武帝 对寺院的过度慷慨,导致了百姓的贫穷,答案就在这里。
梁武帝 原本是个道教徒,在做了皇帝之后不久改信佛教。他的佛学造诣很深,能够在寺院里讲经说法。可惜他几乎没有把佛教徒的“慈悲心”用在百姓身上。尽管他在即位之初,也表现得非常励精图治,又是劝课农桑,又是帮助流民恢复旧有田宅,并减免徭役,使得梁朝初年社会经济繁荣一时,但是很快,他便开始怠政。他的怠政,首先就表现在对贵族不法行为的纵容上。
临川王萧宏 是梁武帝的弟弟,此人一向热衷于搜刮钱财。有人向 梁武帝 告状,说 萧宏 在自家仓库里面私藏了大量的武器,打算借助这些武器起兵造反。于是 梁武帝 来到 萧宏 家中,要查看 萧宏 的仓库,查看过后,梁武帝 发现其仓库中藏有钱财三亿,奇珍异宝不计其数。萧宏 靠着正常收入,是不可能挣到这么多钱的,显然是贪污和搜刮百姓所得。但是,梁武帝 看到 萧宏 的仓库中没有一件武器,知道了 萧宏 并无谋反的企图,便彻底放下心来,对于 萧宏 的贪污也不予追究,反而称赞他善于理财。
正是由于 梁武帝 的这种纵容,为非作歹的贵族越来越多。《南史》记载了以 萧正德、萧正则 为代表的“四凶”如何杀人越货:“此四凶者,为百姓巨蠹,多聚亡命,黄昏多杀人于道,谓之打稽”。其实,在 梁武帝 时期,像 萧正德、萧正则 这样的贵族并不在少数,《南史》在讲完“四凶”的恶行之后,紧接着便说:“时勋豪子弟多纵恣,以淫盗屠杀为业,父祖不能制,尉逻莫能御。”在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军队屠杀平民、抢劫平民财物的事多如牛毛,但是,在和平时期屠杀平民,进而侵占平民财物的事却很少见。在 梁武帝 统治时期,所谓的“治世”中,这种事却出现了。
梁武帝 笃信佛教,对僧人尤其看重。后来 萧正则 杀人越货,杀到僧人的头上了,才被判处流放;而 萧正德 却一直也没有受到处罚。许多年后,侯景 作乱,萧正德 暗通 侯景,先是帮助 侯景 的叛军渡过长江天险,又帮助 侯景 攻入都城建康。然后就有了 梁武帝 被活活饿死的一幕。侯景 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萧正德 有大“功”。假如 梁武帝 把佛教徒的“慈悲心”用在百姓身上,早早将杀害百姓的 萧正德 置之于法,他自己可能也不会被 侯景 软禁,乃至饿死。
与他对贵族的包容相反,他对百姓却没什么包容心。在 梁武帝 颁布的《梁律》中,定刑多达两千五百多条,当时每每出现平民一人犯法在逃,其全家都被官府当作人质的事。直到秣陵老人当面指出他的法律“急于黎庶,缓于权贵”,他才略有反思,允许老人和小孩免于充当人质。
但他的这种反思是有限度的,并没有改变贵族们日益腐败,百姓们日益穷困的趋势。《梁书 贺琛传》记载了 贺琛 的一次奏对,贺琛在奏对中,明确指出当时的梁朝“天下户口减落”“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是地方官府“惟以应赴征敛为事”造成的,还进一步指出当时“为吏牧民者,竞为剥削”—— 贺琛 清楚地看到梁朝贵族、官员们压榨百姓、横征暴敛,带给百姓深重的苦难,他所指出的问题,正是笔者在本文开头引用的《告台城士民书》中所提到的。
梁武帝 在与自己的宗教信仰有关的事情上,特别舍得花钱,《御讲摩诃般若经序》记载 梁武帝 仅在一次讲经说法当中,就向佛寺捐献了“直一千九十六万”的财物,可是他没有意识到,与他的宗教信仰最密切相关的,就是“慈悲心”,而“慈悲心”的直接体现,就是善待天下百姓。假如他把捐献给佛寺的巨额钱财用于民生,把自己的“包容心”从贵族身上迁移到百姓身上,梁朝可能不会那么迅速地败亡吧。
在梁朝与北魏的战争中,梁武帝 接受大臣的建议,要建造一座浮山堰,用浮山堰拦住淮河,进而引淮河去淹没北魏控制下的寿阳地区。他命令徐州、扬州的百姓,每20户出5人服徭役。最终,梁武帝 聚集了民夫、军卒,合计20万人,参加浮山堰的修筑。经过两年的时间,这20万人中,有“十之七八”的人死于劳累、饥饿以及人员聚集引发的传染病。牺牲了这么多的人命,才终于建成了浮山堰。然后,梁朝成功地使寿阳遭受水灾。可是不久之后淮河暴涨,竟把浮山堰也冲垮了,淮河两岸的村落全部遭受特大水灾,十多万人死亡。
这样一个念佛拜佛,却不顾百姓死活的皇帝,不败亡是没有天理的。
笔者想说的是,一切宗教信仰,都是教人以善的,也必须是教人以善的。如果你虔诚对待自己的宗教信仰,努力践行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你的许多观点、许多言论、许多行为却偏离了“慈悲”二字,那你就要反省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