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满屏欲望,这谁把持得住啊?!

小片片说大片
小片片说大片
2022-12-26 18:24:58
|
电影领域创作者

友情提示:阅读本文前,请确保手边有充足的食物,碳水最佳

五谷不识,六畜不分。

小时候被家长用这句话损过的请举手。

所谓五谷,古代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其中有个生僻字,大家未必都会念,我给大家注好音了。

稻、黍、稷、麦(mai)、菽。

今天的主角,就是

从我记事起,就时常听到“麦子的起源是狗尾巴草”的民间传说。

虽然狗尾巴草和小麦同属禾本科,但是这两种植物分属于不同的属,本质相去甚远。

人类最早驯化小麦的地方,在地中海东岸,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交界处。

时至今日,那里依然生长着所有麦类的祖先——

野生二粒小麦。

当地村民对待麦子的态度,也非常原始与古朴。

他们不等麦子成熟,就提前进行收割。

点燃枯朽的麦皮,架好镂空的铁网,铺上尚且青涩的小麦。

这是对青麦的初步加工,也是对“煮豆燃豆萁”的西式演绎。

汁水丰沛的麦粒,非但不会被付之一炬,反而染上了烟熏的气息。

揉搓焦脆的谷壳,谷粒滚滚而下,得到带着焦香的麦粒。

揉搓的动作,阿拉伯语里叫freekeh,再加上青翠的色泽,青麦因此得名

——翡麦

如此高级的谐音梗,王建国来了都得犹豫扣不扣钱。

和原始粗糙的处理手法相比,烹饪翡麦的方式更加天马行空。

洋葱辣椒来打底,香料中和烟火气;

坚果鸡肉作点缀,肉汤慢炖汁水盈。

翡麦弹、韧的外表下,包裹着丰富的汤汁,在口中爆开。

颗颗分明,却又浑然一体。

有时作为点缀的鸡肉,也会被当做华丽的容器。

将翡麦和油脂丰富的羊肉,一同塞进煮好的整鸡。

烤箱里千锤百炼,造就非凡的滋味。

浸透了羊肉和鸡肉的油脂,翡麦变得油润而绵软。

“世间美食万千,唯有油脂和碳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粒小麦的后辈们,在世界各地,以各种各样的形态,为数十亿人提供着美味。

其中最为普及的,当属麦磨成的面粉。

对面粉的使用,在世界各地开花,并演变出了不同的方向。

中国澳门。

以碳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碱水,构建起面团强健的骨架;

鸡蛋和鸭蛋,为面团提供了劲道的口感,和别样的风味。

岁月包浆的粗壮竹竿,一头用皮带固定,另一头高高翘起。

师傅用全身重量,和竹竿协同作战,对面团进行3000次的碾压。

竹竿升降间,赋予面团独特的口感,由它诞生的面条因此得名

——竹升面。

浙江杭州,富阳区。

清水冲刷掉面团里的淀粉,只留下坚韧“骨架”。

这种麸质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面筋。

这是传承千年的秘密,没有科技与狠活,只有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提供的弹韧口感。

相比于街边常见的烤面筋,当地人的烹饪手法更具特色。

以猪肉为主料,胡萝卜和野笋干提供口感;

小米辣、榨菜和韭菜提供风味。

极具弹性的面筋,将这些馅料牢牢包裹,即便在滚烫的热油里,也不用担心破损。

初次触碰的脆,然后是面筋特有的弹,馅料的鲜香在最后释放。

广州。

被富阳人弃之不用的淀粉,在这里被视若瑰宝,并有了另一个名字

——澄面。

隔水加热,再用沸水和面,原本松散滑腻的淀粉仿佛从灰烬中重生。

面团粉嫩洁白。

一拍、一按。

一压、一碾。

完美的弧线划过,留下薄如蝉翼的面皮。

被旺火蒸熟后,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状态,

因此用澄面制作的点心,都以“水晶”为名。

劳动人民对麦子的想象力,显然不止于此。

很多时候,它未必是餐桌上的主角,却起着画龙点睛的奇效。

紫苏叶清香,包裹着甘甜鲜美的海胆。

在面粉和鸡蛋打成的糊中走上一圈,下油锅炸至金黄。

蔬菜挂薄糊,保留食材的新鲜口感;

肉类挂厚糊,食材本身的脂肪丰腴,水分被面糊牢牢锁住。

这是天妇罗酥脆的秘密。

例如鳗鱼,鱼皮焦香,鱼肉鲜嫩,一条鳗鱼,两种口感。

别说是隔壁小孩,我自己都馋哭了。

在麦类大家族中,除了大麦和小麦,还有一种植物占据了一方人的餐桌。

莜麦。

山西朔州。

这里的土地碱性大,寻常作物难以存活。

莜麦是为数不多,能够适应这种恶劣条件的谷物之一。

经过三个月的成长,莜麦就完全成熟。

但是距离端上餐桌,还需经过三次高温。

一熟炒麦——大火翻炒,防止油脂溢散;

二熟烫面——莜面难成团,需要用滚水烫熟;

三熟定型——或蒸或煮,莜面散发出坚果般的香气。

莜面墩墩、莜面窝窝、莜面馀馀、莜面钝钝……

这些以莜面为前缀,叠词作名字的主食,填饱了山西人的胃肠。

好吃不过饺子,麦子提供了柔韧的口感,和容纳一切的包容。

中国内蒙古的羊排饺子,皮薄馅大,汁水丰盈;

随着成吉思汗的远征,饺子的做法被带到了欧洲。

土耳其的饺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儿面皮上,点缀牛肉馅和洋葱。

细心地捏成四方聚合形状,和土耳其在东西方交界点的特质不谋而合。

意大利的饺子,注重口感的浓郁。

一整块面皮,包裹浸透了菠菜汁的奶酪。

花边滚刀切割出一个个方形扁食,这种枕头形状的“饺子”,是意大利北部餐桌上常见的主食。

“一张面皮包裹世间万物,将迥异的味道收藏进相似的皮囊,也牵连起遥遥相望的历史。”

当然了,最好的麦子,未必非得是谷物的形状。

在甘蔗普及之前,谷物是糖分最稳定的来源。

江西抚州。

将发芽的大麦,用石臼捣成糊状,和蒸熟的其他谷物在锅里汇合。

发芽大麦的淀粉酶,水解了谷物中的淀粉,留下孕育饴糖的“羊水”。

大火炖煮,水分蒸发,留下焦褐色的粘稠液体

——麦芽糖。

在一双巧手的抻拉下,撒上豆粉和芝麻花生。

藕丝糖,形如藕断丝连,入口即化。

这是童年最朴素的美味,也是江西旅游景点特产店里的钉子户。

除开本身的食用价值,麦芽糖还在遥远的广东大放异彩。

浇淋在叉烧肉上,甜度柔和,另增诱人的光泽;

当麦芽糖和其他调味料一起,配置成“糖皮水”,便能在肉皮上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化学反应。

如果糖是麦子的升华,那么另一种产物则是时间的沉淀。

几千年前,野果和动物奶的意外结合、自然发酵,形成了一种令人兴奋与困倦交织、热血沸腾直欲释放的神秘液体。

用人话说,就是酒。

自从人类意外尝到这种陶醉的滋味,就再也难以忘怀。

直到后来有了农业,富余的粮食,与发酵技术碰撞。

几乎出现在全球所有文明中,都能发现酿酒术的踪迹,做法也都大同小异。

谷物和水、密封的环境、适宜的温度加上时间的魔力。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糖化和发酵相继发生,淀粉分解,产生乙醇。

大麦的灵魂,在酒液和香气里延续。

中国西藏日喀则,甘孜村。

这里的青稞酒甘甜柔和,清冽微酸。

英国,苏格兰。

威士忌琥珀色的酒液,入口是焦糖、烟熏、橡木和肉桂混合的浓烈。

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谷物的醇香。

面的踏实、糖的甘甜、酒的香醇。

“人生海海,麦浪翻滚。”

这就是麦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以上内容,出自陈晓卿导演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四季

第一季,是《舌尖上的中国》真正的精神续作;

第二季,用武侠的方式,书写华夏美食的锦绣篇章;

第三季,从海洋与海鲜入手,捕捉海中鲜物的独特节拍与极致美味;

第四季,选择从“谷物”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颗美味星球。

从《早餐中国》 《人生一串》 等诸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风味人间》靠的是什么?

是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

显微摄影,记录下食材内部“分子级”的化学变化;

高速摄影,捕捉食材升华的短暂瞬间。

是金句频出的顶级文案:

文字与美食,相得益彰。

一个说进心里,一个吃进胃里。

但更多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与人情。

导演陈晓卿曾说过:不是我们赋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带着文化。

《风味人间》应该拆开解读:

一是“风味”。

记录美食从采集到制作的全过程;

二是“人间”。

记录风味背后的人和故事。

例如第四季的主题谷物,它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也在那些平淡日子,装点幸福和甜蜜。

寸土寸金的澳门,保留着制作竹升面的场所,而非拿来扩张门面。

这是澳门为数不多,留存至今的老手艺,也是家族代代相传的绝活。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

作为最能提供饱腹感的谷物,莜麦一直伴着一代又一代人远行的脚步。

巴以冲突不断,战火摧毁着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是当火燎青麦的时节来到,空气中弥漫的麦香,是超越了国家和信仰的共同回忆。

属于美食的文化,就藏在一日三餐里,安顿于人间烟火中。

也去馋一馋你的朋友们~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