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同是少数民族入主,元朝为何不如清朝统治得长久稳定?

瑞读
瑞读
2021-02-15 03:59:02

13世纪初,一股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崛起于北方,它的杰出领袖叫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高原的各部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即“天赐蒙古人的坚强大汗”。1271年,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今杭州),宋恭帝投降,大臣陆秀夫率残部夺海路南逃,另立年仅7岁的赵昰为皇帝。在元兵的追杀下,陆秀夫窜逃入闽(福建),其目的地就是南方重镇泉州。

南宋时,泉州港和明州港(今浙江宁波)、广州港并列为中国南部三大海港。当时控制泉州城的是南宋的闽广招抚使蒲寿庚,等陆秀夫一行逃到泉州城下,蒲寿庚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选择,他下令关闭城门,不让小皇帝进城。众君臣只好绕道泉州城郊,继续向东南流窜。

1279年,宋军在广东新会与追兵展开最后的决战,宋兵全军覆灭,陆秀夫背负幼主赵昺(赵昰的弟弟,赵昰于前一年离世)在崖山投海殉国。享国300多年的宋王朝自此终结。

蒲寿庚叛宋投元,被汉人和史家唾为不齿,不过,他的这一决定不但保全了泉州城上百万生灵,更把泉州带上了一段无比辉煌的历史。由于广东的汉人拼死抵抗,元兵血腥屠杀,“三入广,广州始平”,广州港自此一蹶不振,泉州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港口。

据国内外学者考证,蒙古大军在全世界屠杀的人数达到1亿人左右,其中约7000万为中国人,这一项记录被保存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帝国,它的统治前后达98年。

13世纪末期,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商人口述了一本叫《马可·波罗游记》的书,讲述了他眼中元帝国的繁荣和让人向往的生活。马可·波罗被认为是第一个深入中国的西方人,他自称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还是忽必烈身边的宠臣,他在书中详尽描述了中国各地的风貌。

不过,《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不少数据让后世学者一直不敢相信,比如,他说临安城“方圆约有100英里”,相当于方圆170公里,这一面积比现在的杭州城区面积还要大很多。再如,马可·波罗说临安城有160万户人家,按当时每户4人计算,就有640万人,这也是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

但《马可·波罗游记》中对泉州海船有细致的描写,他看到的船体底部有二至六层板,而这些细节不见于其他史料,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泉州湾出土宋代沉船,其构造与马可·波罗的描述完全一致。

个人以为,马可·波罗或确实来过中国泉州等地,但不像他书中所说的游历那么多地方和获得的成就。

元朝因军力强大,统治者心态十分开放,根本不在意任何形式的“入侵”,所以,推行了重商主义的政策,经济开发度超过秦汉唐宋,为历代最高。与宋王朝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共56个,而元代则达到了140多个。据《岛夷志略》记载,与泉州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更多达220个。

1287年,元朝宣布发行不兑换纸币——至元通行宝钞,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货币史上最早实行的纯纸币流通制度。纸币发行,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元初主持人对此非常小心,纸币发行10多年,币值一直没有下降。因为纸币流通的便利以及政府的有效维持,促进了元朝前期的经济复苏和繁荣。(元朝统治后期,不注重纸币的币值维护,纸币变成废纸,导致百姓破产,统治者丧失公信力。)

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势力一直非常警惕,占领了中原疆土的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试图“融入”汉文化,一个最突出的事实是,元朝皇帝大多不习汉语,这与之后的清朝皇帝形成鲜明反差。

满清入关后的皇帝无论英明还是昏聩,几乎都深通汉文化的经典子集,治国策略上也比蒙元灵活变通。

元朝末期,纲常败坏,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治国者却没有理财之能,蒙古贵族、色目商人与汉族民众的对立情绪无法化解,这个迷信战刀的政权花了将近100年时间,却始终没有让国家成为血肉不分的整体。

1351年前后,天下终于大乱,历经10余年的战事,元朝覆灭,乞丐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夺得政权,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