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鬓影间杀机四伏,旖旎风光中悬念迭起,一艘邮轮宿命般驶向人性和欲望的深渊。
文 | 严敏
新版海报
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电影将于明天(2月19日)在中国上映,这个消息让我心头乐开了。原著是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杰作,1978年曾搬上大银幕,全演技派阵容,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1979年初,老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电影在沪上映,叫好又叫座,我不由得忆起——
“文革”结束后,在上海电影局原局长张骏祥发起下,率先开展外国电影引进、译制和研究,一本内刊《外国电影》遂问世。创刊号即登载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剧本及介绍,并翻译了原著——本人有幸参与其中,翻译了第一章,还撰文介绍了该片的主要演员等。上海译制片厂在厂长陈叙一全程指导下,精心打造出《尼》的译制片。该片的翻译、编辑和配音堪称经典,我不知多少次反复观看,就是冲着配音去的。
下有剧透,谨慎阅读~
旧版海报
给比利时大侦探波洛配音的毕克不徐不疾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点到为止的语意,乃至其刻意的停歇,皆充满戏剧张力,令我着迷。还有给女杀手杰奎琳配音的刘广宁,放弃惯有的华丽音调,而是使用高亢的语声将角色近乎歇斯底里的神经质揭示得淋漓尽致。相信这两个角色的扮演者彼得·乌斯蒂诺夫和米娅·法罗,全靠毕、刘两人的绝妙配音,才深深印在中国影迷心中。陈叙一亲自修改英文台词的译法,片尾那句“悠着点”(take it easy)连翻译名家都赞为“神来之笔”。总之,旧版《尼》在我国火爆离不开上海译制片厂!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克里斯蒂30至60年代所著的一些小说纷纷被搬上银幕,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及《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等。许多一流编导和大明星参加拍摄,像英格丽·褒曼在《东》里饰瑞典人奥松小姐,是个小角色,但她操着不熟练的瑞典语结结巴巴、躲躲闪闪地回答波洛询问时,无辜的神态叫人信服,褒曼因之捧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这些克氏风格的推理片都是虚构件件奇案,布置层层悬疑,最后波洛高智商破案。最精彩部分几乎都在末尾,波洛向包括凶手在内的嫌疑人和证人们侃侃而谈自己的观察、分析、结论,最后抽丝剥茧揭开真相。迎合现代人的烧脑喜好,善用逻辑,亦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克里斯蒂的小说及改编后的推理片,倍受读者、观众欢迎。
彼得·乌斯蒂诺夫饰演的波洛
新版和旧版《尼罗河上的惨案》都沿用原著文本,呈现的是衣香鬓影间杀机四伏,旖旎风光中悬念迭起,一艘邮轮宿命般驶向人性和欲望的深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女郎林内特继承亿万财产,跟闺蜜杰奎琳的情人赛蒙闪电结婚,一起去埃及度蜜月。在尼罗河上的“卡纳克号”游轮上,林内特却于某晚突遭枪杀。同在船上的闺蜜以及女仆、律师、助手、医生等因牵涉谋财、嫉忌、过节等犯罪动机,都是嫌疑人。岂料,案子未破,又接连有人暴毙。感到案件棘手的波洛经过周密调查和细致推理,揭穿真正的凶手正是最没嫌疑的丈夫,以及与之合谋的杰奎琳!
和旧版不同,新版花了1个小时交代人物与故事的背景,一些“加戏”使得叙事冗杂、节奏缓慢。
旧版大多内景戏是在当时尼罗河上仅存的一艘明轮(普通中型客轮)上拍摄的,以致参演的几位大明星只能合用一个房间,加上天气酷热,导演约翰·吉勒明将众多人物聚集于狭小封闭的空间,运用巧妙的场面调度,在揭秘的高潮戏分,摄影机逐一摇拍每个人,配以波洛的旁白,让观众端详各自反应,真是张力十足,紧扣心弦,化小空间为大舞台。新版在场面效果上更加精进,采用全新的摄制技术,客轮变成豪华游轮,内有宽敞的舞厅和酒吧,又用汽艇接送游客;尼罗河两岸景色在升降机和航空拍摄下更加壮丽,异域情调更加浓郁。不过,观众已经看惯了视觉奇观的大片,未必就一定满意了。《好莱坞报道》称:“(新版)更偏向一场浮华、老式的娱乐,而不是精妙的悬疑片。”
新旧两版的演出阵容均十分豪华。为了让“神奇女侠”盖尔·加朵出演林内特,新版特地增加了不少她的戏分,但外表惊艳,演技不够,念台词无感情;小美女艾玛·麦基饰杰奎琳,亦是外表亮眼,但是演不出角色的狡猾。饰演贵族夫人的安妮特·贝宁倒是演出了水平,她把角色的落魄贪财诠释出来了。新版导演肯尼思·布拉纳这回又亲自上阵,演了波洛,可外形不符合原著——在形神兼似这点上,相比之下,乌斯蒂诺夫肯定更好。据一位英国影评人透露:乌斯蒂诺夫十分喜欢波洛这个人物,潜心琢磨融入角色。旧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大获成功后,乌斯蒂诺夫又在《阳光下的罪恶》里再演波洛,而每当他出现在公共场合,人们就会异口同声地喊道:“瞧,波洛!”
旧版几乎每个角色都演得非常到位,除乌斯蒂诺夫外,奥斯卡影后贝蒂·戴维斯、奥斯卡影帝大卫·尼文等加盟演出,为影片增色不少。
你问我:《尼》哪个版本更好看,我回答: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