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的创建者赵佗,本是秦朝将领,任南海龙川令。他在秦末农民起义大爆发的时候,趁机在岭南割据称雄,并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番禺就是后来的广州市区。赵佗的这一举动,影响了两千多年,它确立了广州在整个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越国建立后,赵佗自立为王,号称“南越武王”,他不仅带头向中原学习先进的精神文化发展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还引进域外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使得南越国得以跨入农耕文明时代。汉高祖时,南越国向中原地区的大汉俯首称臣,成为汉朝的藩属国。
昔日的南越王宫——南越国宫署遗址,更是番禺城的核心区域。考古工作者们经过艰苦卓绝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了宫殿、宫墙、宫苑等遗迹,还有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以及木简、陶文等重要文物。
这些遗迹遗物的出土,为我们充分的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南越王宫提供了有力的物证。那么,尘封多年的南越国、南越王宫,是以什么样的姿态与现世?作为一个普通的考古爱好者,我们能从这些考古勘探发掘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南越王宫、南越国?
一、时代背景:秦攻百越统一岭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基本统一全国。两年后,他派遣五十万大军,发动南征的战争,这一战成为秦朝统一战争中最艰难激烈的战争。战争历时五年,最终,秦始皇攻入百越,并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由此岭南被纳入秦帝国版图。这时的赵佗,在南海郡任龙川令。
二、赵佗建立南越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拉开了秦末大混战的序幕。后来,楚汉相争,中原地区混乱不堪。南海的首领赵佗趁机割据称雄,他先是撇清与秦朝的关系,后出兵占领桂林郡、象郡。
随着中原地区形势的演变,公元前203年,赵佗公然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来迫于形势,这位刚出炉的南越武王赵佗向汉高祖刘邦俯首称臣。
西汉南越国
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武帝所灭,南越国共立国93年。在南越国建国的这段时间,它维持了南越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因此有了近百年的大发展时期。
三、两千年前的南越王宫
南越国以番禺为都城,国都背山面海,面积很多,据考古工作人员透漏,当时的南越王宫,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宫殿区位于都城的西部,东部则是宫苑区。汉朝士兵攻城时,这座历时近百年的王宫,毁于大火。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开始在南越王墓等南越国遗址展开考古勘探发掘工作。这座跨越两千多年的南越王宫,最终与世人见面了。
1、琼楼玉宇的南越宫殿
多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揭示了琼楼玉宇的南越宫殿:
宫城外有宫城环绕,宫殿有正殿、廊道、排水设施等,排水系统非常完善,已发掘的两座宫殿由廊道连接。1号宫殿面积达到434.88平方米,它的西南方是2号宫殿,发现了印有“华音宫”的陶器。
印有“华音宫”铭文的陶器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揭开了南越王宫苑的面纱。南越宫苑是由一个大型石构水池和一条长约160米的曲流石渠组合构成园林景观,景区内有小桥流水等众多景观。这个景观成为我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完好的秦汉王家园林遗址。
为了符合“一池三山”的理水模式,王宫内还设有4000平方米的方形池沼。
2、南越王宫的建筑材料
“秦砖汉瓦”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学名词。顾名思义,它是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是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而找的一个能概括这一时期建筑风格、建筑成就的名词。
“万岁”瓦当
在南越国王宫遗址,我们能看到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比如“万岁”瓦当、云箭纹瓦当、熊饰空心砖、印花大方砖等等。
3、南越国王室重器
在南越国立国的九十多年中,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手工业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在南越王宫遗址,就发现有很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器,这些陶器质地坚硬,纹饰相当精美,足以代表当时的陶器制作成就。
陶五连罐
4、南越国最早的文献资料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水井中,发现了一百多枚木简,简文很长,涉及户口、法律文书等。简文中出现了职官、郡置、民俗、果木培植等内容,这就为专家学者研究南越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批简文也因此被称为“岭南第一简”。
南越国王宫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既揭开了南越王宫的神秘面纱,又向我们展示了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广州城建史。截至目前,考古发现与发掘的西汉时期诸侯国的宫殿或者官署遗址非常少,南越王宫遗址的发掘非常具有代表性。
比如,南越王宫的宫苑,成为我们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皇家园林遗址,它的造园理念和建筑技术,全面反映了秦汉时期园林的时尚与风格。总而言之,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以及赵氏子孙在南越国所能维持的九十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岭南社会发展的基础。
近期热文:
古代中国的文房四宝都有都有哪些?
考古视野中的夏文化
史上最牛的搬迁——盘庚迁殷
北魏帝陵今何在?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些文物都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