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何谓友爱?
友爱是人类文明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普遍存在于相互交往的人际关系之中。但友爱关系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的,想要维系也困难重重。友爱现象在生活中带来的诸多困惑,引起了众多哲学家为之思考和探索的兴趣。而柏拉图的《吕西斯篇》无疑是其中第一部系统性探索友爱的哲学作品,该对话涉及了柏拉图关于友爱的类型、原因、属性以及友爱与智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理解。同时,这部对话也被称作是柏拉图“最迷人也最让人困惑”的对话之一,在和青少年吕西斯与他朋友们的对话中,苏格拉底不断的进行论证,又不断的推翻自己的论证,在如此破而后立的过程中探寻友爱的本质。
本文将从友爱产生的原因这一角度展开分析,试图理解柏拉图的友爱思想。
友爱产生的原因
1
有用性
苏格拉底与吕西斯的第一次谈话是以父母之爱开始的。苏格拉底首先向吕西斯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他问吕西斯他的父母是否爱他,得到了吕西斯肯定的回答。苏格拉底又问吕西斯其父母是否希望他幸福,吕西斯也回答是。紧接着,柏拉图又问吕西斯是否认为不准做任何心中渴望的事情的奴隶是否是幸福的,吕西斯回答说并不这么认为。通过这三个问题,苏格拉底区分了吕西斯认为的幸福和他父母认为的幸福,吕西斯认为的幸福是不受阻挠、随心所欲的自由的幸福,吕西斯所感受到的幸福是被他父母所爱的受束缚的幸福。
随后,苏格拉底先后向吕西斯询问其父亲、母亲是否会让他驾驭双轮马车、驾驭骡车、自己管理自己、摆弄纺织工具,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进一步询问为何他的父母对他管束如此严厉而不让他自由自在,吕西斯认为是自己的年龄不够。苏格拉底似乎对吕西斯的回答并不满意,他用随意抄写字母表、拨动七弦琴的例子来反驳吕西斯,他认为吕西斯之所以受到父母限制的原因并不是年龄。他认为一旦一个人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变得有智慧,对其他人有用,就能够打破年龄的限制。
苏格拉底与吕西斯的这场谈话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如果毫无用处甚至得不到父母的爱,也不会有朋友,不会拥有友爱;而有用意味着掌握智慧,因此,拥有智慧也就意味着能够拥有友爱。由此看来,有用性是友爱产生的原因之一。
2
单向性与相互性
苏格拉底在结束和吕西斯关于有用才能产生友爱的谈话后,又与默涅克塞诺斯展开关于友爱者与被友爱者的谈话。
苏格拉底首先向默涅克塞诺斯发问,当一个人友爱另一个人时,两人中哪一个人成为了另一人的朋友,是友爱者还是被有爱者,或者二者并无区别。针对苏格拉底的问题,默涅克塞诺斯认为这没什么区别,只要一个人友爱另一个人,他们互相之间就能成为朋友。苏格拉底问如果被友爱者并不友爱甚至憎恨友爱者,那么他们还是朋友吗?默涅克塞诺斯否认了这个说法。进而苏格拉底又说,只有两个人彼此友爱的时候,他们才能互相称为朋友,默涅克塞诺斯认可了这个说法。但紧接着,苏格拉底又说这样的话就没有爱马、爱狗、爱酒的人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并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有人爱狗、爱酒、爱马作为例证来证明单向的友爱(或者没有得到回应的友爱)也能带来朋友。
但接下来苏格拉底又说如果承认单向的友爱也能带来朋友,那么很有可能被友爱者而非友爱者才是朋友,但如果这样的话,会有许多人被他们的敌人所友爱,而被他们的朋友所憎恶,这显然并不合理,于是苏格拉底又否认了被友爱者是朋友的观点。
至此苏格拉底列举了单向的友爱与彼此之间的友爱的所有可能,并全部都进行了否定,认为无论是友爱者、被有爱者,还是彼此友爱者都不是真正的朋友。陷入苏格拉底循环论证的默涅克塞诺斯最终只能承认找不到其他朋友的类型。由此看来,单向性和相互性都不是产生友爱的原因。
3
相似性与相反性
苏格拉底在结束和默涅克塞诺斯没有结论的谈话后,又展开了与吕西斯的第二次谈话。
苏格拉底首先引入诗人关于朋友的看法,诗人们说“神总是把相似的引到相似的跟前”,由此推出相似者与相似者为友的结论,并询问吕西斯是否认同。吕西斯表现出并不确定,认为可能是对的。苏格拉底却说这话只对了一半,因为坏人之间也就是伤害者与被伤害者之间不可能成为朋友,而且坏人变化多端不可能彼此相似,所以只有好人之间才能成为朋友。
吕西斯认同了苏格拉底的看法。但苏格拉底接下来说如果说好人意味着处于一个自足的状态下,就不会对另一个人产生任何的需求,那么,如果相似者之间不能产生任何需求,就不能互相帮助,也就无法互相珍惜,进而就不能产生友爱。由此看来,相似者之间不能产生友爱,尤其是相似的好人之间。
当苏格拉底与吕西斯关于相似者与相似者为友的讨论陷入僵局时,他转而说起另一种说法,即相似者之间无法产生友爱,例如“同行是冤家”,反倒是相反者之间因为想要获得帮助的缘故而成为朋友。默涅克塞诺斯对苏格拉底的观点表示了赞同。
苏格拉底又问默涅克塞诺斯既然相反者之间产生友爱,那敌意与友爱是否相反?敌意与友爱又是否为友呢?默涅克塞诺斯对前者表示肯定,对后者表示了否定。紧接着,苏格拉底又问道,是否正义与不正义者、节制者与放肆者、好人与坏人为友?默涅克塞诺斯对此均表示了否定。
至此,苏格拉底总结道,看来相似者之间或者相反者之间都无法成为朋友,相似性与相反性似乎都不是友爱产生的原因。
4
不好不坏性
在与吕西斯和默涅克塞诺斯的讨论陷入僵局后,柏拉图跳出诗人与哲学家的思维框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些既不好也不坏的事物能成为好的友爱者。
苏格拉底认为,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三种:好的、坏的、既不好也不坏的。既然通过之前的论证,相似者与相反者之间无法产生友爱的话,那么就剩下一种可能:既不好也不坏者与好成为朋友。
为了证明这个较为抽象的观点,苏格拉底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他说,我们假设一方面疾病是坏的,另一方面医术是好的,而就身体本身而言是既不好也不坏的。当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下,既不需要医术也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不可能与医生成为朋友;但是,当身体生病的时候,身体就会被迫与医术或者医生成为朋友。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既不好也不坏的身体因为受到坏的疫病影响,但又没有彻底变坏的时候,会与好的医术、医生为友。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既不好也不坏者因为坏的介入而与善成为朋友,不好不坏性似乎就是友爱产生的原因。
尾声
在这场关于好与坏的辩论中,当“好”、“坏”、“不好不坏”这些过于宽泛的描述性词汇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会被拖入一种绝对主义的立场。在苏格拉底的论证过程中,好似乎就是绝对的好,坏似乎就是绝对的坏,最终导致这种好只会在上帝那里出现,因为只有上帝才是自足的、完满的。
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来讲,似乎只能存在于坏与既不好也不坏两种状态之中,因为按照苏格拉底在《吕西斯》中对于好人的描述,好人都是感到满足的、自足的,但世俗中的人要么渴望功名利禄,要么热衷于智慧或者知识,很少有人是无所欲求与渴望的。这样一来,似乎世俗中的人大都能成为友爱的主体,因为人们大多都是既不好也不坏的这一类。由此看来,苏格拉底对好坏的描述存在着不够清楚、令人困惑的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