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系辞传·下」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释字词】
撰:指写文章时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动作。又指经反复思考、反复推敲後写成的文章。这里指天地所著的文章。天地变化,万物生焉,万物都是天地变化形成的杰作。“撰”字从手从巽,“巽”为八卦之一,为“进退”之象。“进退”之于计量曰“权衡”;之于饮酒曰“斟酌”;之于行走曰“徘徊”、“摇晃”、“颠簸”;之于作文曰“推敲”。
神明:神指为大家共同信奉的超人的力量。“明”指日月。神与明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伟大力量。
称名:以其显著的特征而扬名于外,被大家所熟知。
杂而不越:多样而不会混淆。杂者,各种各样也,表示多样。越者,跨过界线,这里表示相混淆。
稽:核查,究考。
衰世:指盛极而衰的阶段。《乾卦》为阳气盛极之卦,《坤卦》为阴气盛极之卦。盛极必衰,阳极则阴生,阳衰则阴兴;阴极则阳复,阴衰则阳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彰往察来: 谓彰明往事以察知未来。彰:使显著。察:审视、仔细地看。
微显阐幽:即显微阐幽。使细微的东西显现出来,把深邃的道理阐述出来。幽者,玄奥深邃者也。
开而当名:这里指揭示卦的要义时与其卦名相吻合。每个卦都有中心思想,无论象辞、卦辞和爻辞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来阐述的,卦的中心思想和卦名是一致的,所以揭示卦的中心思想不能脱离卦名。开:点化、觉悟。
断辞:表判断的文辞。
肆而隐:指所列材料看似杂乱任意,但背後都深藏有共同的精神。《易经》若为散文,所有文辞就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易经》若为论文,所有论据都要围绕共同的论点展开。肆:本义是展放、极陈的意思,引申为形容放任、恣意。隐:指背後深藏的东西。
贰:不同的。贰为两属也。
【解读】
《易经》64卦的排列是以对出现的,一般是互综的两卦结为一对;如果综卦仍是其本卦,那就以互错的两卦结为一对。《易经》32对卦,而以互错的《乾》、《坤》两卦为对,置于首出之位,就像《易经》的两扇门户一样,且欲通《易》道,首先就要弄懂《乾》、《坤》两卦,否则就会不得其门而入,故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门有两扇,是分阴阳的。平常大门只开一扇,一动一静,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乾》之为户,动者也;《坤》之为户,静者也。故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易》之门户为什么要是一阴一阳呢?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阴阳论是《易经》最基本的理论,反映天地万物间最普遍的规律。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体两面分阴阳,故只有阴阳合其德,刚柔才会有其体;只有刚柔有体,才会体现天地化育万物的杰作;才会通晓冥冥之中神与明的常德。故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卦》、《坤卦》各有其道,《乾卦》以乾道称名,《坤卦》以坤道称名。乾道为自主、创新和引领,而坤道为配合、守成和顺从。乾道和坤道都可应用在方方面面,其应用虽然多样,却各守其道,不会跨越界限而相混淆,故曰“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乾卦》和《坤卦》互为错卦,其德相反而相成,然究其类别,则皆可归为“极”类:《乾卦》则阳极;《坤卦》则阴极。《乾卦》上九爻辞曰:“亢龙有悔”。其《象传》释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坤卦》上六爻辞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象传》释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这里面的“亢”、“盈”、“不可久”、“穷”,这些词都说明物已极,道已穷。物极必返,盛极必衰,故《乾卦》和《坤卦》从趋势上讲,都将走向衰世,故曰“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有衰必有兴,兴衰交替,阴阳消息,从而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天地之撰”来。
《易经》的宗旨是“彰往察来”,就是使历史更加清晰、显著,并从中汲取经验,从而以史为镜,察知未来。故孔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易经》中有大量的“断辞”,断辞的作用就是“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卦辞》全部是断辞,《爻辞》中亦有断辞,这些断辞彰显并阐述每一卦中精微、深邃的道理,这些道理合乎每一卦的卦名并使我们开悟,从而使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辨是非、端正言论。故孔子紧接着说到:“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易经》中所言之物,往往细碎而具体,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而必须能够举一反三,见例知类,以小见大,故孔子曰“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经》以“彰往察来”为宗旨,兼述古往今来之事,可谓之“远”。《易经》系辞精美准确,可谓之“文”。《易经》语言晦涩曲折,然无不中庸得体,可谓之“曲而中”。《易经》所举之事,范围广泛,看似杂乱恣意,但背後都隐藏有共同的精神。《易经》的文体兼有散文和议论文的特点,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议论文的所有论据都要围绕中心论点来展开,可谓之“肆而隐”。故孔子曰:“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易经》最常用的断辞就是吉与凶,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易经》所断吉凶,都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下吉,而什么条件下凶,唯识《易》者了然于胸,而一知半解者则不明就里,只会机械地接受。比如言乎“贞吉”,意思就是贞守则吉,弃守则凶,而非在任何情况下皆为吉,是吉是凶还要看下一步如何行动。《易经》断之以吉凶,不是宿命论,而是给人以不同的选择,并指导人们趋吉避凶,故曰“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贰者,指不同的选择和行动,而吉凶则是指不同选择和行动产生的不同结果。
(本文约2350字,子夏故坛原创,带你一起学《易经》)
2022.11.12撰